刘涛[1]2004年在《“博客”与博客传播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客(Blogger)”的出现,使我们在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个人化的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志(Blog或Weblog),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链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在其形成的博客媒介(Blogsphere)下,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博客传播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博客传播是网络传播领域出现的个性鲜明的传播现象,其出现改变了网络传播的秩序,重新划分了网络传播的界限。这样一群独立思想的传播者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所造就的传播格式、传播精神、传播文化都是史无前例的,博客技术下发展起来的博客群体、博客媒介和博客传播,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的界限,改变人们网络生存的背景。这样一群传播者及其传播媒介和传播行为的出现、流变及其发展,在传播史上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个群体及相关传播媒介和传播行为的观照和研究,必将支撑起传播学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空间。本文试图从传播学、文化学的角度,对博客现象下的博客群体、博客媒介和博客传播作深入的探讨,并对博客的应用张力和前景作出了评价和分析。
常宁[2]2009年在《论博客传播的主体建构》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博客(blog)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12月,中国博客(blogger)数量已达到1.62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54.3%,且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伴随着注册数量的增多,博客以极快的速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逐步大众化,成为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服务。博客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体现的更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博客的作者和博客的读者作为博客行为的主体,是博客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研究博客传播的主体性、认知博客传播的主体不仅是一种对新型传播活动研究的突破,同时为探讨博客行为和博客传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从“主体性构建主体”这一哲学角度出发,研究博客传播主体的主体性能从根本上把握博客传播主体的建构,理论上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对博客传播的规制,对博客传播内容的控制以及对博客传播中双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指导博客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深层的理论依据。本篇论文基于此目的,结合传播学、哲学、符号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首先,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博客传播的主客体关系的叁个层次,以及博客传播的主客体与博客传播的主体性的概念及特征。在第叁章对博客传播主体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博客文本、信息网络和管理手段叁个因素反映并影响了博客传播的主体性。第四章以主体的价值属性和符号互动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博客传播主体建构的叁点内容及博客传播主体的理想化表现,并通过访谈的方式归纳出博客传播主体的现状表现。基于管理在主体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和博客传播主体的现状,指出博客传播主体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强化博客的外部管理和提高博客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张思行[3]2012年在《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在这个信息革命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第叁次信息化浪潮革命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衍生了新的内容景观,而且还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信息科技的进步和信息革命的意义都在于进一步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网络大众传播的演变发展则也有可能在不断地改变整个媒介环境的同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基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对两种先后出现的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即博客和微博进行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参与者、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对比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对比研究、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为研究结果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较为合理科学的依据。最后,本文在对博客和微博的对比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出未来网络大众传播方式的可能发展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我们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认为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对人类社会文化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应利充分用网络传播变化带来的积极意义努力为人类社会创造福祉,更要重视网络传播变化造成的消极影响,警惕其对大众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副作用。以便趋利避害,为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刘琴[4]2006年在《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文中指出博客原是英文“blogger”的汉译词,其内涵是指代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网上写作并公开自己的私人日志或者进行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后来,这个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也指称博客传播现象(blog)和博客媒介(blogosphere)。本文所研究的“博客“,取其第叁层含义,即博客媒介,所探讨的是博客媒介在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博客媒介在现代传播社会中扮演了以下叁种角色:个人媒体角色、草根媒体角色和个人网络出版工具。在各自的角色领域中,博客凭借自身若干优势,对该领域中的一些固有角色构成威胁,同时双方也在相互借鉴中竞争共存。在自我表达领域,博客不仅具备传统自我表达工具所不具有的网络优势,而且是“个人主页”、“BBS”等网络交流工具的升级版本-它修正了“个人主页”技术门槛高的缺点,也弥补了“BBS”公共化性淹没了个性化的不足。总之,博客所具备的个性化内容和公众化表现形式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博客群体实现自我表达的效果,从而成为自我表达领域中一个强势个人媒体工具。在新闻传播领域,博客打破了少数传播机构对信息渠道的垄断,第一次使受众真正地享受到了宝贵的“媒介接近权”。在纸媒体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由于传播工具的昂贵以及专业要求高从而将大多数掌握了新闻源的受众排除在“新闻发布者”的圈子之外。而博客作为一个“草根媒体”对受众的“媒介接近权”的满足正是建立在“零技术的进入门槛”的基础之上的,廉价且操作简易的博客工具允许每一个掌握了新闻源的受众都可以向全球发布自己的新闻信息。当然,专业媒体在新闻传播专业化和集团化方面的优势也是草根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草根媒体只会与专业媒体形成优势互补的传播生态圈。在出版领域,博客凭借“四零门槛”使中国知识分子“着书立说”的愿望通过网络得以轻松实现。传统出版是一种集团出版,不仅出版过程中有着层层的审校,而且出版刊号短缺,重重因素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着书”变得困难重重。而博客所具有的“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优势,使之成为比较完美的个人网络出版解决方案。与上同,博客之个人网络出版角色与集团出版同样也是竞争共存的关系。角色扮演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角色扮演不成功,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大环境构成影响,社会大环境反过来也会对扮演这个角色的主体进行管理和控制。同理,对博客的管理和控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本文从自律和他律角度对博客的管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导博客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
王高洁[5]2006年在《中文语境下博客的个人情感化现象分析》文中认为博客是近些年来网络世界兴起的新现象。博客写作动机、方式各异,在此之中,博客的个人情感化书写既是博客写作的一个类别,也是博客写作的原旨和意义所在。本文以博客的个人情感化分析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文本类型化之后,首先剖析了个人情感化博客现象存在的客观背景——即有闲阶层的出现,网络的进一步非中心化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身份迷失。在此之后,通过引入与日记写作的比较,论证了博客个人情感化写作相对于日记写作是同源的同时又是超越的,从而成为人们在网络化时代一个表达的出口。典型意义上的博客个人情感化写作,是在写作者自我言说和寻求认同二者之间共同作用下的“幽暗”状态。因此,博客个人情感化写作的传播也必然是小众的,其最终导向的结果是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下生成的博客圈,而博客圈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现实交往质量的提高。有鉴于此,博客的个人情感化书写的真正意涵在于其草根性和个人性,而无论是“名人博客”抑或“博客名人”,都是对博客个人情感化书写的背离与变异。
张国平[6]2006年在《博客兴起的传播学意义及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客的兴起是人类传播史上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它给现有的传统媒介和媒介理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博客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人网页、BBS和门户网站相比较,博客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聚合性、交互性和易于操作性等特点。博客起源于美国,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重大新闻事件,诸如克林顿绯闻事件、美国“9·11”事件、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木子美事件等等,正是这些事件把博客的发展推向高峰。 博客扩大了传播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少数人对多数人传播的大教堂式传播模式,不仅真正体现了多数人传播权、知情权和话语权的统一,而且从内容上和报道视角上对传统的媒介进行了补充,是真正属于大众自己的传播形式。博客颠覆了“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诠释了“把关人”理论。博客的兴起标志着以“思想共享”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显示出其无穷的知识价值。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博客伦理问题、博客中的侵权问题以及博客自身的发展模式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传播学者和从业人员们进行深入探索。
鲍婷[7]2011年在《我国体育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博客是网络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博客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并且在大众传播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6年德国世界杯以来,以体育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博客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体育信息的传播以及体育文化的推广体育博客原本适用于个人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然而在各大网站的商业化运作下,体育博客的传播方式具有了大众传播的重要特性。体育博客的大众传播属性来源于博客的关注度,也可以量化为博客的点击量。在我国,受关注度较高的体育明星和体育专家往往会受某个网站的邀请而开通博客,他们的体育博客不单是个人表达的场所,也是网站吸引受众的阵地。此外,在网站编辑的推荐和策划下,一些体育草根博客也会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文中笔者主要选取了在点击量和影响力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和网易网作为研究的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数据统计的方法,从体育博客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叁个方面入手,对体育博客的分布现状、编辑制作、版面结构、内容设置、栏目分类以及文章的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体育博客的传播特点,找出体育博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博客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体育博客发展具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征,即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和自由化,传播内容和叙事风格的多样化以及传播的即时性和沟通性。同时,体育博客还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以竞技体育为关注重点并且呈现出赛事周期性。体育博客在体育信息的传播上实现了知情权、话语权和传播权的统一,将个人和公众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了传播的公共领域。在体育博客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泛滥、版权归属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体育博客的健康发展,也会破坏整个网络环境的和谐。因此在实际中我们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道德规范和监督体制等手段规范体育博客的发展。体育博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产物,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类,在总结分析体育博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笔者对体育博客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其将朝着“圈子化”、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杨仪玮[8]2008年在《记者博客兴起的传播学意义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以其“零进入壁垒”优势,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也在中国形成了“博客浪潮”,并在2006年“两会”之后掀起了“记者博客热”。记者博客作为融合博客和传统媒体双重特点的博客类型,是传统媒体应对博客挑战的一种手段,也是其将博客优势融入自身进行自我改革的一种产物。与一般博客不同的是,记者博客不仅是记者与众人分享个人思想与知识的空间,而且也成为了他们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新的辅助性手段。如何既发挥记者博客对新闻传播的优势,又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之间矛盾的协调,平衡点的掌握,也更加需要我们去研究与探索,这也成为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崭新课题。记者博客的兴起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首先,记者博客的传播主体是有着传统媒体背景的职业新闻人,他们对于发掘新闻价值、进行新闻采写等方面都较一般博客有着更强的能力和经验,同时,记者个人的网络身份也在博客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其次,它的文本内容也因为记者的媒体背景而更为丰富、准确,且有着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第叁,记者博客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类型,并从而成为了记者及媒体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记者利用博客来征集新闻线索、了解民意、引导舆论,树立记者博客乃至媒体的公信力;第四,记者博客的受众具有主体性,对记者博客的访问和留言都是一种主动行为,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记者博客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及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后,“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经典效果理论也在记者博客中得到了新的应用和解读。记者博客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对记者博客的监督与管理也变得日益重要。重新将“把关人”的理论运用到记者博客这个新的媒体环境中,从媒体到社会对记者博客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引进记者博客实名制,从法律和记者自律两个方面入手对记者博客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范管理,就成为了记者博客健康发展,为媒体和社会的信息传播及舆论引导服务的重要保障。
鲁绍华[9]2008年在《新闻博客的兴起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众信息权利与少数传播机构对信息渠道的垄断控制,是以大众化报刊崛起为标志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持久矛盾。少数人制作、多数人消费的信息传播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权。代表民间力量的新闻博客的出现,标志着民间信息制作和传播主体的批量崛起。在人类传播史上,新闻博客的兴起是一个里程碑。它给现有的传统新闻媒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新闻博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考察了新闻博客的历史。新闻博客起源于美国,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重大新闻事件,正是这些事件把博客的发展推向高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博客的传播特质进行了着重的解析。新闻博客的兴起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新闻博客扩大了传播的主体,它带来了新闻信息传播各个要素的革命;其次,新闻博客在新闻传播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新闻博客解放了大众的新闻话语权。新闻博客发展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新闻博客中的文化传播生态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探索,力图为新闻博客的发展探索一条健康之路。
林琳[10]2008年在《利用博客解决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留守儿童是户籍所在地为城市或者城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长期不能与其一起生活的儿童。城市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中重要角色——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长期缺席,导致其心理、行为、安全等出现诸多问题。研究解决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先研究分析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把博客运用到解决这些问题中来,论证了其应用的可行性,并通过对实例的研究,进一步论证其应用的效果和前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通过文献分析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对象、方法、意义、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现状。先界定出本文中研究对象城留守儿童的定义,进而通过文献分析、发放问卷调查、进行访谈等方式得出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第叁部分博客的产生与发展。详细介绍了博客的类型、功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第四部分博客在解决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应用。先介绍了笔者关于博客在解决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应用的构想,进而分析了它应用的可行性,然后同过实例的分析来指出博客在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效果及改进之处。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发现以及存在问题和不足,并做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博客”与博客传播新探[D]. 刘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论博客传播的主体建构[D]. 常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 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D]. 张思行.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4]. 博客的媒介角色分析[D]. 刘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中文语境下博客的个人情感化现象分析[D]. 王高洁. 苏州大学. 2006
[6]. 博客兴起的传播学意义及其问题研究[D]. 张国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7]. 我国体育博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D]. 鲍婷.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8]. 记者博客兴起的传播学意义及问题研究[D]. 杨仪玮. 电子科技大学. 2008
[9]. 新闻博客的兴起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D]. 鲁绍华. 中南大学. 2008
[10]. 利用博客解决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D]. 林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博客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论文; 角色理论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媒介策划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