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4-0048-0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然而,一些西方国家无视历史和现实,在世界人权会议上,多次攻击中国的政党制度,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专政”,只有多党制才是民主的,企图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强加给我们。在国内,也不断有人宣扬“政治多元化”,散布照搬西方多党制的言论。这些问题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挑战,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也产生了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然而,该制度理论并非中国共产党人首创,其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列宁的多党合作思想”[1]。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运动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思想。列宁认为,在发展和变化了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统一战线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但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处理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是个全新的课题。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政党制度的确立,必须从本国自己的实际出发,而不能采取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
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道,共同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特色政党制度的产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奠定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就曾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2]在此之后,毛泽东又郑重宣布,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一条“固定不移”“永远不变”的方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在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斗争中使这种友好合作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各民主党派在人民革命大潮的推动下,在反省自己斗争道路的基础上,更加靠拢中国共产党,并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在我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也就是新中国的国体。当时与其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针对当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建立了,民主党派没有存在的必要”的一些模糊认识,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毛泽东认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在对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挑战”的回应下产生的,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外生型资本主义。在中国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两种形态:一个是在依托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一个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依靠引进外国生产设备、先进技术而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两者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但它们却是迥然不同的两个部分。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产物,它扭曲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要求,打断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向上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将其强行操控起来,使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权的依附物。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则从一开始就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始终处于艰难境地,特别是抗战结束后,民族资本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除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还包括封建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复杂性。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既有封建的小农政治思想,又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因此,中国这种特殊的多样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就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政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这种多元政治经济的影响和要求,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这种经济基础的性质反映到政治上层建筑上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文明古国跨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确定稳定的政治保证。当时的中国,只有集中代表工农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经济基础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状态,同样需要坚持多党的合作与共存。这样有利于那些代表多种经济成分的阶级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能够与中国共产党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所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当时中国多种政治文化和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近代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同进步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相继而起,领导人民奋力抗争。尽管这些探索和斗争一次次地遭到失败,但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许多仁人志士依然不懈地探寻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道,特别是通过组建不同政党,提出和实践着各自的政治主张。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并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了自己在全国人民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民主党派应运而生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当时,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试图探索新的救国方案,走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民主党派一成立,就明确提出爱国民主的进步主张,具有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思想意向。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民主党派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日益形成亲密合作的关系,互相声援,彼此配合,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面对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一党专制,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积极推动民主宪政运动,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做出了不懈努力。面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民主党派自觉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主动投身第二条战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而努力奋斗。特别是1948年1月国民党内的各民主派和民主人士在香港联合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和民盟在香港召开的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民主党派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共产党发布著名的“五一口号”后,民主党派积极响应,纷纷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献其绵薄之力,以希望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早日实现,并彻底放弃一些人主张的“第三条道路”,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在血与火的斗争洗礼和比较选择中,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实现了从同情和倾向中国共产党到公开表示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根本转变。这一根本转变,充分体现了民主党派始终具有的进步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虽说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意识形态方面同中国共产党有所不同,但二者在反帝、爱国、争取民主权利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正是由于近代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相同的政治处境,有着争取民族独立、反对独裁、追求民主的共同的理想目标,民主党派才能够从不同方向同中国共产党走到一起,并在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历程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亲身体验到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主党派才能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从而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重要政治原则。所以,近代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同进步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和谐、和而不同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独特的经济、政治及思想因素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群体和谐”“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文化理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为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中所包含的合作协商的特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包容精神。而这种包容精神正吻合了中国民主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和”,其基本精神是追求群体和谐,寻求平衡、协调和稳定,反对分裂和冲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反映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多党合作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大团结、大联合的特点,组织上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政治上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在多党合作中,中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民主党派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真诚合作、相互补充。尽管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经济利益、政治诉求、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其根本利益、根本目标却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多党合作制度可以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强调统一地、整体地认识自然和社会,把天、地、人看做统一的整体,强调三者的联系和统一,体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这种一主多元的政党格局,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深深根植于坚实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人类社会所固有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精神。
收稿日期:2010-05-17
标签:政治论文; 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