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性咳嗽的特征分析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80例,均为心理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30例(75.0%)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38例(9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理性咳嗽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心理性咳嗽;特征;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77-02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咳嗽是十分常见的症状,而心理性咳嗽是一种与患者心理有相关性的疾病。因社会节奏加快、经济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因素影响,导致心理性咳嗽的发病率有一定增加。心理性咳嗽患者会出现典型的白天咳嗽,当患者专注于某一件事或参与到某项活动等情况下典型的临床症状会消失,而一旦患者处于一个人状态就会出现咳嗽,还会伴有明显的焦虑。患者心理因素的改变也会导致咳嗽的发生,包括感觉、信念、情绪等[1]。中医认为,心理性咳嗽属于“心咳”、“肝咳”等范畴,目前临床上对心理性咳嗽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次研究拟从不同角度开展对心理性咳嗽的特征分析以及治疗探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80例心理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在31~62岁之间,平均年龄(40.29±4.52)岁。观察组40例,男性10例,女性30例,年龄在34~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01±4.48)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比较。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认可。
(1)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心理性咳嗽;②年龄>18岁,<70岁。
(2)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神经系统、凝血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合并气道狭窄、支气管扩张、胃食管反流病者[4]。
1.2 方法
所有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全部接受心理疏导、积极暗示等。
对照组采用氨茶碱片(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规格型号:0.1g*100s,国药准字H44021063)口服。一次0.1~0.2g,一日0.3~0.6g。
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中药方剂,方剂组成:赭石30g、石决明30g、钩藤15g、甘草15g、怀小麦30g、大枣3粒、百合20g、生地黄15g,其中赭石、石决明先煎,钩藤后下,每日1剂,连续服用5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咳嗽消失,情志正常,状态稳定;有效:患者仍有咳嗽,但频率大幅减少,情志趋于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咳嗽情况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共纳入的80例研究对象所有相关临床资料全部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组内相关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x-±s),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0.05则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30例(75.0%)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38例(9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的分析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3.1 心理性咳嗽
心理性咳嗽患者可能在接受临床诊断时会出现检查结果正常的情况,目前临床上针对心理性咳嗽的诊断采用排它性诊断方式,一般是排除慢性咳嗽等考虑该诊断。这一点提示临床针对心理性咳嗽的诊断,需要首先排除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咳嗽。因此,目前针对心理性咳嗽的诊断需要结合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确诊[2]。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因心理因素导致咳嗽中枢兴奋性增强导致。
3.2 心理性咳嗽特征分析
中医认为,心理性咳嗽的发生与心肺失调有关,因肝气偏亢,扰于心智,逆其肺气,导致咳嗽发作,入夜因心肝气平而未有咳嗽发生。从中医角度分析该病的特征,心理性咳嗽患者会在精神紧张和(或)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时发作,表现出阵发性的剧烈咳嗽,甚至可能因呼吸机痉挛表现出曲背弓腰、胸肋痛、小便失禁等症状,仅仅在睡眠阶段不咳嗽。
3.3 心理性咳嗽的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上针对心理性咳嗽的治疗,一般是采取联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以及止咳药物,其中必要情况下可能要考虑使用精神类药物。但是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是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本次研究自拟方剂开展临床分析,方剂治疗以治肝为主,其中赭石是平肝息风药,入肝经,具有平肝潜阳,降逆的功效。石决明入肝肾经,具有平肝潜阳,除热之效[3]。现代药理作用显示石决明具有清热、镇静作用。钩藤归肝、心包经,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之效,主要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等。甘草在整个方剂中起到调和诸药之效。甘麦与大枣的联合可起安神之效,患者因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导致脏躁,小麦、大枣联用 可养心阴,益心气,安心神,除烦热。大枣甘平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为佐使药。百合、生地黄联用可养阴清热,补益心肺。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方剂中未用镇咳中药,但是将治疗重点放在心、肝,整个方剂起到治肺止咳之效[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30例(75.0%)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38例(9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的安全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心理性咳嗽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x-±s)
注:*P大于0.05,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婧懿,孙毅,田福利.心因性咳嗽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07):868.
[2]王爱华,张纪水,范祎慕,张翔,赵顺英.33例儿童心理性咳嗽临床诊治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08):808-810.
[3]潘嘉宇.病例报道:成人心因性咳嗽3例[A].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3:1.
[4]吴如飞.五磨饮子加减治疗心因性慢性咳嗽2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2):881.
论文作者:张晨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心理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方剂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