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球各个地方的地质是不同的,经常会由于板块运动等,造成一定的地质灾害。这种灾害是不可阻挡和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探究减少对人类的伤害。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地方的地质发生的事情,就需要和附近发地质环境进行互相印证比较,从而有效的得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环境
地质环境在地球千万年的地质变化中形成的。这种形成也是由于地质灾害不断出现而造成的。现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活动,自然要保证生存的安全性。虽然不能避免和阻止地质灾害的出现,但是可以对相关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帮助人们能够及时的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可以得到研究的成果。因此在这一研究过程,就能够体现出地质灾害防治是和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减少灾难过程的损失是有价值的。
1 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由于地形和地理原因,我国煤矿的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有些具有明显的破坏力,严重影响到了矿山的正常生产与采空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煤矿作业实践中,准确预测矿井底板突水、瓦斯突出和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山体滑坡。煤矿的开采会破坏工作面的原始应力平衡,有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山体滑坡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技术手段解决。②矿井突水和淹井灾害。矿井突水和淹井灾害也是煤矿生产活动中常见的灾害,其直接影响人身安全、煤矿的生产和效益。③地面塌陷。长期以来,地面塌陷是煤矿采出之后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在这种灾害中,地表沉陷能够造成矿区地面积水,有些十分严重,对耕地将会产生极大危害。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有进一步造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比如山体滑坡等。产生这一灾害的原因在于采煤速度过快,或者由于未能预留保护煤柱等,致使地表沉陷的面积与危害越来越大。此外,因为过量采煤也导致了地表的沉陷。
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是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的一种体系,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各种物质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替,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因此,根据地质环境可以有效的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自然规律,从而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减少损失。从广义上讲,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那么从狭义来说,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因此,地质环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
3 地质环境利用的有效措施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新常态”,特别是在我国地质环境比较复杂的大形势下,我国在地质环境利用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树立战略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地质环境利用的有效模式,提升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化水平,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强化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开展地质环境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我国要加大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找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以及区域特点,这样能够为更好的开展地质环境利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开展地质环境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地质安全服务工作,不仅要通过调查研究为国家地质工程的实施建言献策,而且还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和环境利用意识,形成地质环境利用的强大合力,推动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强化地质环境利用的融合性。对于地质环境利用来说,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的重大工程,因而必须强化地质环境利用的融合性。一方面,要将地质环境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进而提升地质环境利用的导向性以及预防性,这是开展地质环境利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要将地质环境利用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居环境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使地质环境利用更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同时使地质环境利用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点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划,为提升地质环境利用融合性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强化地质环境利用的技术性。在开展地质环境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地质环境利用得到加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得到提升。要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化技术在地质环境利用方面的重要功能,大力实施“互联网+地质”战略,推动地质环境利用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地质环境利用更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要大力加强地质环境利用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对于国家实施的重大工程,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施工,确保地质环境利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4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持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这是“撤”。
5 结语
在煤矿井下作业中,往往会在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煤矿原有的系统结构和平衡状态遭到严重破坏,使得一些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尤其在井下作业中,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无论是矿井底板突水还是瓦斯突出,或是地面下陷等,都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为此,需要控制煤矿开采规模和挖掘深度,降低煤矿井下地质灾害的出现频率,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与此同时,要对煤矿井下地质灾害作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以此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闰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10:207-209.
[2]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30-131.
[3]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fJl.科技展望,2017,1:136.
论文作者:陈春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地质论文; 环境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灾害论文; 煤矿论文; 井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