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不足的收入制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7年开始我国经济就出现了通货紧缩,即持续24个月的物价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连续18个月下降。1996年以来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鼓励出口,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起到一定作用,但当前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其线性函数为 C=a+bY(截距a为自发性消费,斜率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可支配收入),提高收入Y或改变收入分配结构使社会平均消费倾向b提高都将扩大消费C。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国民收入也有很大提高,但近年来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且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3月的统计, 我国以五分法计算的收入分配不公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一个世纪以来最糟糕的记录(注:《改革内参》第16期。),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分配的扭曲程度。若能改变当前收入水平的分配结构而能使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得到提高,消费就会得到扩大。因此,面对消费需求不足,“芝麻开门”的玄妙在于“收入”。下文将对有关收入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消费需求的收入制约分析
在制约消费的因素当中,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收入增长放慢,谨慎性动机增强,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差别扩大等与收入有关的因素都是目前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主要障碍。
1、收入增长明显放慢,消费处于升级酝酿阶段。
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的消费热点还未形成,消费正处于由低到中向高档水平转变的阶段。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1978年比年平均增长6.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7.9%(扣除物价因素), 均低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3%的速度,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因为消费水平是收入的函数,即C=a+bY,当收入增长放慢时消费增长将减弱。收入增长的下降使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从而在短期中降低了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消费倾向b的降低又减少了投资乘数K(K=1/1 -b)的作用,进而又降低了收入的增长。根据IS曲线模型,Y=(I[,0]+hi)/(1-b),(I[,0]为自发性投资,h为投资利率反应参数),当b 降低1(1-b)减小时,IS[,1]向左下平移至IS[,2]。 当利率已很低下调的空间有限时,y[,1]必小于y[,2]。国民收入减小,消费需求也将萎缩。所以,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将使消费转型阶段时间拖长。
2、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在巨额的全国居民储蓄中,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收入分配很不均匀。居民收入还越来越向高收入家庭集中,有40%多的新增储蓄为20%的高收入家庭占有。全国更多的无储蓄户收入则是更低。因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的再分配能提高总消费量,所以社会的消费函数既是收入水平的函数,也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函数。使收入分配向低收入者倾斜,则可提高消费水平提高总需求。而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居民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断挡,阻碍了全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
3、城乡差距拉大,呈现二元经济结构
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160元,城乡差距达2.47:1。人均生活费支出农村居民为1617元, 城镇居民为4185元,两者差距为2.59:1。从整体上看, 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要比城镇居民落后10年左右。目前全国市场上大部分商品大多是为了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真正适合农村居民的商品为数不多。城镇居民的需求已基本满足,在等待新的消费热点的到来,而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还无法满足,对城镇居民刚过去的消费热点根本无力消费。这种经济过剩不是真正的过剩,是农村居民需要但无法实现的过剩。所以在城乡呈现二极分化时,消费也呈现城乡二元现象。城乡消费的二元现象也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4、收入预期不稳,谨慎性动机增强
1996年5月至今,中央银行连续七次下调存款利率, 不但没有使银行存款分流,反而出现储蓄倾向增强之势,形成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与储蓄倾向不断增强的悖论。这主要是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预期和消费预期的增大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下岗、子女教育、购买住房、医疗、养老保险上。所有这些因素,都抑制了现期的消费。
二、农村居民收入低下是长期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要弥补需求缺口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就应提高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为克服制约消费提高的不利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提高收入首先应当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长期消费需求疲软的关键。理由有四点:
1、收入差别的主要部分是城乡差别
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中西部农村地区仍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农村整体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80年代初的水平。1996年底全国全部城市的储蓄存款占全国城乡储蓄存款的91.8%,可见收入差距中城乡差别所占的比重是多大。消费需求和购买力偏于城市,而农村极其低下,城乡不同收入阶层差距的扩大,影响了积极启动消费市场。1999年9月15日,中央政府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薪金, 对被提薪的人来说确是件大好事,这项政策今年出台,其目的也很明确。但是工人农民如何“加薪”?工人靠企业,农民是不是还得看天?对此有人说农民“加薪”是通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从而使农副产品价格的上升中获得,这能实现吗?西方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关于食物消费需求的“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家庭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将会下降。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不仅食物支出方面存在着上述情况,其它一些生活必需支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根据恩格尔定律我们可以看出,食物需求量随收入的提高而有限增长,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增长很小。所以即使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对消费品需求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也提高极小,甚至不会提高,粮食“丰产不增收”也有其经济理论依据。以南京市为例,1997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69.92元,消费支出5451.34 元, 人均食品支出2553.64元,比上年下降3%,扣除物价影响基本与去年持平。如此,农民的“薪水”何来?相反,加薪的结果是提高了除生活必需品以外其他消费品需求和价格,这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如果让农民富裕起来,提高收入扩大需求,进而就可以提高城镇就业率,提高城镇居民民收入!这才是一条可行的路。
2、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前文已论述过在消费函数C=a+bY中,边际消费倾向b和可支配收入Y 积极影响着消费需求量C。低收入者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如果改变收入的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稍稍倾向他们,使他们的收入增加,便可提高消费需求。有学者计算得出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品零售大体增长1.0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大体增长1.8个百分点(注:《改革内参》第16期。)。
3.农村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十二亿多人口有九亿是农村人口,如果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全社会购买力至少增长6100亿元。可谓农村消费市场容量巨大,商品消费潜力极大。当年农村的自行车、手表、收录机等消费热已经过去,新一轮消费热点还未形成,住宅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商品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4、城乡应平衡发展
农村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补充物,为工商业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格局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当今农村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商业城镇的发达毫不相称,社会公共产品在农村是极端的落后,农民对现代经济的丰硕成果的享受也相当的有限。农村的落后,既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影响了党群关系。我们应改变优先发展城镇的经济思路,实施城乡平衡发展。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但与长期的国家的农业制度和政策有很大关系,诸如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收入分配不均,基础设施投入极少等。现在城镇的发展也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将民工视作盲流赶出城市。这些歧视性的规定极大伤害了农民,农民仅仅因为出身农村户口就一辈子守在几亩贫脊的土地上,而没有到城市谋生的权利。试想,一边是有钱不想消费,一边是贫困,内需如何才能扩大?社会如何稳定?
三、提高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提高消费扩大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我国城市化道路。粮食本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丰产不增收。只有提高非农化进程,让有条件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才能提高农民收入,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对此,城镇化是必走之路。让农民脱离土地,发展新城镇,壮大中小城镇,加快实现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而且人口积聚和城市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就业比例,并派生出一系列的消费需求。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也是彻底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低于世界上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近8个百分点, 也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的户籍制度和一些城市政策还限制农民进城,对农村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在加入WTO 后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现阶段农村问题已迫在眉睫。
2、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改变优先发展城镇的思路, 在未来的三个或四个五年计划中把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大力开发农村市场,并把农业的现代化作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把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特别是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和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应作为农村投资的重点,并同时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电、路和通讯等。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民的转移支付, 一切税收应从农民的实际收入出发,杜绝不应有的摊派现象。农村中的摊工(义务工)现象很普遍,如果政府能拨款给农民以“工资”,既造就了工程,又提高了农民收入,岂不是两全其美?
4、建全社会保障系统。 如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他们老有所靠,病有所医。农民对未来有了安全感,也会增加现期消费。
5、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品, 提高了有效供给,也扩大了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