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虚拟商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商务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冲破了企业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虚拟化的商务模式为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企业的商务形态、组织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据报道说年增长率超过60%,仅淘宝网一年的营业额就超过1万亿人民币。电子商务实质上是将实体经济中最后的交换过程,也就是下单、支付和配送等环节转移到用互联网构筑的电子商务平台上来完成。但这只是实体经济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商家的商品和消费者的货币之间的交换,它必然会受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其他环节的影响。例如有可能因为供应商减产、产品质量变化、产品配送不及时等问题而影响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理念,推动整个实体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实体经济的过程包括采购、生产、交换、流通、销售等环节,第一步是用货币资本进行投资,将资金变成劳动力、原料、能源、设备、厂房等,再利用这些生产要素来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通过交换变回资金并取得利润,整个实体经济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最后交换这个环节,包括下单、订单处理、支付和配送等操作[1]。 电子商务改变了实体经济后端的交换过程,除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外,还可以提高效率,并对客户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但还需要增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联系,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在生产企业、供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在供应链内部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在生产环节,仅仅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也远远不够,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应当尽量保持质量和价格的稳定并及时供应,产出的产品应当尽量符合市场的需求,在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有竞争力,还要结合传统零售的渠道优势,实现优质、快速、低成本的分销。目前实体经济中生产商的实际效益较低,除了融资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税负过重之外,市场信息反馈不够准确和及时,物流成本过高也是重要的原因。当前我国流通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发展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18%,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流通成本占比都在10%以下。如果通过虚拟商务把整个实体经济的产业链,用信息技术链接起来,并实现集成优化,必然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为此,我在2005年提出了一个虚拟商务的概念,即依靠信息技术对整个实体经济产业链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从制造商的原料供应一直到最终用户的消费,用信息技术集成起来并进行整体优化,这样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效率。近年来,我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做这个方面的研究,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内成立了虚拟商务研究室、2011年在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虚拟商务研究中心,研究整个实体经济产业链的优化。目前,已经组织召开了几次学术会议,在虚拟商务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关心虚拟商务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我们与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1号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合作,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借助企业平台进行实践探索。 虚拟商务的概念和内涵 虚拟商务的实质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将生产链和供应链结合起来,对人流、物流、能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发展虚拟商务,需要将实体经济活动全过程虚拟化,在网络上运行并集成优化。 在实体经济的第一个阶段——前交换阶段中,需要建立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并与虚拟经济中的资本市场对接,完成资金与生产要素之间交换的过程。这一交换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是遵循电子商务中的B2B模式。 在实体经济的第二个阶段——生产阶段中,有些生产过程可以在一个企业内完成,但有许多生产过程却需要在生产链中的许多企业中分别完成,这时由于各个企业之间需要物流链接,就会造成生产链和供应链的交错。 生产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着生产管理,从物料需求计划(MRP)到制造资源计划(MRPII),再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或CIPS)。二是沿着企业管理,从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再到决策支持系统,两条主线汇集起来发展为企业资源计划(ERP)。ERP系统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SCM)。这就为企业的延伸应用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企业的跨区域运营,能够搜集和提供完备的管理数据,进行高效的信息挖掘和企业管理决策。甚至还可以跳出传统企业边界,从整个供应链上去优化企业的资源。 ERP的局限性在于只是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考察问题,与生产技术的结合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从事ERP开发的人员主要是熟悉信息技术和管理的人员,对生产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例如在从事流程工业ERP开发的人员中,对过程系统工程(PSE)的了解就不够深入。PSE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是在系统工程、化学工程、过程控制、计算数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边缘上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处理物料——能量——信息流的过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功能是过程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管理,它广泛地用于化学、冶金、建材、食品等过程工业中,目的是在总体上达成技术上及经济上的最优化。我于1991年在钱学森的支持下,联合12个部委的研究机构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旨在推动我国PSE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在能量系统优化集成、复杂过程建模以及全局优化算法等个别技术上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实际应用和产业化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只有将PSE与ERP、SCM和第四方物流等理念相结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解决好生产阶段的优化问题。 为了实现生产阶段的综合集成、整体优化,就必须从单个设备开始,自下而上地建立整个工厂乃至整个企业的模型。这时不仅应当关注设备中实现的单元操作,更应当关注设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关注物料、能源、设备、资金等要素,还应关注有人的智慧参与的管理和决策过程。目前华东理工大学过程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开发成功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乙烯工厂模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实体经济的第三个阶段——流通阶段中,核心是物流管理,这也是目前虚拟商务中最薄弱的环节。 从物流的发展过程看来,第一方物流是企业自己拥有车队、仓库、储罐等物流设施,进行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运作,这显然难以充分利用物流设施,效率较低;第二方物流是物流设施的提供商,可以供企业在需要时租用;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限制,物流资源的配置和效益虽然相对第一方物流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第三方物流在充分掌握第二方物流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最合适的物流方案并帮助其实施;第四方物流则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集成和优化,提供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本身并不从事具体的物流运作[2]。 虽然从理论上说,第四方物流可以依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合适的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是实现虚拟商务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功实践还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四方物流的着眼点还只是局限于物流领域,而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联系不够,甚至可以说是将生产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只关注其物流的输入和输出,当然也就难以实现整个实体经济过程的优化。 在实体经济的最后一个环节——后交换过程中,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有关下单、订单处理、支付、配送等环节的技术也日益成熟,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改进余地。还需要结合传统零售的优势,有效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质量、价格、安全等因素。首先是要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网上列出的商品信息是否与真实的商品一致,是否与消费者的感知和理解一致,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物流配送是否及时到达,消费者接收货物的时间和地点是否便捷,以及退货机制、购物体验等相关客户满意度的问题都是需要改进的方向;第二是要降低成本,如何与供应商合作,保持合理的库存,降低配送成本;第三是保障安全,包括支付安全等。此外,由于美国加州开始对电子商务运营商开始征税,我国的电子商务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及早做好预案。 信息化在虚拟商务发展中的作用 虚拟商务的发展和信息化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虚拟商务的主要依托。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一是提高附加价值,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三是提高交易速度,四是增加交易的透明度,五是增加交易的灵活性,这五点都是保障虚拟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务形态,从单一的企业经营管理渗透到产业链多组织的协同管理和协同经营,从区域的经营活动扩大到跨地域供应链协调的运营活动,这才促成了电子商务乃至虚拟商务的兴起和发展。 虚拟商务的发展,需要使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而不断提高水平。目前可以说人类正接近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引导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革命的高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无线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促使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云计算的出现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IT资源,改进其信息系统,及时作出经营决策,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及投产过程。又如大数据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海量数据中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决策。再如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能有助于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信息技术可以将供应商和零售终端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商品、生产商、门店、虚拟零售渠道到消费者,并能建立无线展示、搜索和交易商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打破零售渠道的空间和时间约束。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更加真实的展示和匹配商品,比如可以展示三维可视化服装以及虚拟试穿,帮助消费者真正了解商品,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更改。 信息化促进虚拟商务发展的实践案例 虚拟商务提出的时间不长,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虚拟商务领域的一些商业探索,在获取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 (一)“虚拟零售企业”模型创新实践[3] 传统连锁零售企业依靠进销差价赢利,通过扩大门店规模发展壮大。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站式零售信息化软件商和方案商,与珠三角地区一家连锁便利企业合作,进行了虚拟零售企业创新实践。 虚拟零售企业模型的思想在于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创新,将零售企业原来的销售实体门店、物流部门分解出去,形成各个组织的小型实体化,零售企业仅仅保留品牌和服务能力,研究各个环节的纽带关系和利益规则,以及虚拟组织联盟中各个成员相互支撑、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并稳定向心的组织运作规律,从而将整个零售企业实体虚拟化。零售企业从做买卖转向做平台、做服务、做品牌,主导上下游供应链管理,通过消除组织界限、整合外部资源、放弃实体经营、放弃购销差价、发展虚拟渠道、多网合流互补等方式,实现零售企业从出售商品到出售服务,从依靠购销差价赢利到服务赢利的转型。 具体做法上,(1)对该连锁零售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全面切换海鼎信息系统,搭建一个连接各方资源,搭载加盟理念、运作模式、店铺运营和文化建设等诸多内容的平台;(2)在一个统一品牌下,统一门店的采购和配送,逐步退出直营店的运作,全力发展特许加盟,打造B2C会员网站、呼叫中心、目录购物等虚拟渠道,并与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实现虚实结合,所有的商品零售交给加盟门店实体网络、B2C网络渠道、目录购物、呼叫中心等,门店为虚拟渠道提供物流收货寄存、送货、退货、商品体验等服务并参与利润分成;(3)专注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退出门店经营、物流配送等需要巨额成本投入和人力管理的管理运作,提升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4)完善培训机制,实时点对点专门店铺运营指导,进行人文建设。通过零售终端与网络销售的紧密结合,最终打造出由6500多家实体门店、B2C会员网站、商品目录、呼叫中心四位一体的创新服务模式。 变革后的零售企业有效解决了之前成本、管理、员工激励、采配等难题,形成了一个由众多社会加盟商、电商、零售企业、物流商、信息化服务商组成的虚拟企业联盟。商品由供应商平价统一提供,物流由第三方专业公司提供,信息系统向信息服务商租用,商品销售由社会加盟商和虚拟渠道分担,甚至办公大楼也向社会租用,整个零售企业拥有的只有平台、品牌和总部服务能力,放弃了购销差价,转为向社会加盟商、合作企业和供应商收取服务费的赢利模式。通过虚拟零售企业模型创新实践,该连锁零售企业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突破,还在低成本运作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激励和发展机制,连续多年飞速发展,年销售额从变革前的几千万元增加到60亿元左右,快速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连锁便利系统。 (二)“无线1号店”创新实践 在新品试用、精准营销、自动商品定价、品类智能分析等功能创新的基础上,上海1号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推出了一种全新O2O购物模式——“无线1号店”。 “无线1号店”项目于2012年10月在北京发布,一夜之间在线下建造出上千家虚拟1号店,如图1所示。1号店借助手机终端的移动程序应用,实现了一个三维立体式的线下虚拟商场。“无线1号店”仅仅需要在任何地理位置、任何场地发送一个数据包,就可以实现了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虚拟三维店面,虚拟空间内货架上一次性呈现1000种商品,可以进行商品展示、体验和下单,每天定时自动更新商品数据。用户通过手机GPS(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定位用户所在地附近的虚拟线下1号店,并通过指引标志前往其中任何一家“无线1号店”。消费者只需要在上班途中,简单几分钟,在进行购物体验的同时,就能完成购物步骤,产品直接送到家中。“无线1号店”是对信息技术的一个创新应用,既是销售渠道,也是供应商品牌的形象广告展示,还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 “无线1号店”利用信息技术,将户外广告、手机终端和互联网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购物体验的跨界融合。这一项目实现了科技和服务的集成,是对传统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结合的一次创新突破,不仅为1号店创造了价值,也带动了国内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仅在2012年,无线1号店业务营业额就提升了26倍。2013年6月19日,“无线1号店”项目创意获得戛纳国际广告节最佳媒体应用奖,这也是中国“广告”第一次获得此项最高国际奖项。 努力推进虚拟商务的发展 虚拟商务作为一个新的理念,依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进。 一是要建立理论框架。为此需要充分了解和参考前人在相关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对虚拟商务的定义、内涵、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建立起初步的理论框架,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任务。 二是要做好案例研究。为此需要在一些产业选择研究对象,实现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结合,进行综合集成,整体优化。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理论框架,并检验实际的应用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要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的水平。目前已选择了服装行业与医药行业的两个案例进行研究。 三是要用好信息技术。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并努力结合虚拟商务的研发加以运用。还应关注信息技术新发展,以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过程系统工程、第四方物流等方面的最新应用。 四是要注意人机结合。一方面应当看到电脑在数据处理、信息分析、模型运算、知识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电脑的人工智能。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电脑毕竟是由人来指挥的,其所运用的模型和方法也是靠人的智慧来建立的。人工智能可以支持决策,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人来做出。为此在虚拟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硬件的进步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更要注意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虚拟商务研究室主任丁玉章教授提出的建议以及虚拟商务研究室主任助理田歆博士协助完成的部分工作。也感谢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一号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企业实践资料。标签: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电子商务物流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虚拟商品论文; 商品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物流信息化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