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意义十分深远。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展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主要政策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一、深刻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排除了“左”和右的干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一谆谆教诲,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毫不松懈地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并不断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建设充满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把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置于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置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初级水平的,发展和完善的任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长期、艰巨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表现为若干发展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全部过程,都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可分割和延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全过程,也正好反映出在中国开拓、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二、准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直接的基础首先是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经济制度的实质与核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首先是坚持公有制。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必然对这种市场经济的特性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这种市场经济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所谓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它还应当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两个重要方面。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是保持量的优势,更应注重质的提高。我们的改革,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的性质,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地位,不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制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断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必然联系,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也可采用相同的实现形式。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是方法,是手段,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譬如,股份制就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还应当明确,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不是公有制经济的低级形式,也不是过渡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主体作用意义十分重大。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引导、依法监督、管理非公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使非公有经济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充分发挥好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优势保护好、发挥好,才能取得最佳体制和政策效果,这已是被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了的。

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能够直接得到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在生产和消费中,市场的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促进社会各方面及时调整和适应。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扩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国家应当不失时机地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政策、法规保障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协调市场活动健康发展,从而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实现这样的宏观调控效果,必须使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分配领域,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特征。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即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分配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还应当有其他分配方式。因此,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如:对于在国家和企业发行债券集资过程中产生的债权利息收入,在股份经济运行中凭借股份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某些企业经营者收入中包含的风险补偿部分,私营企业主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所带来的部分非劳动收入,以及其他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部分(如通过在银行储蓄所得的利息收入),等等,只要是合法的,都应当允许和鼓励,都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分配方式。

同时,国家还应通过完善各种税收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一件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局性大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处理好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切实做到先富自觉认真、积极有效地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和做好的。

(四)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我们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近2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时刻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把那些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很好地加以利用,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并结合我国实际,总结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争取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是后发展的国家,可以跨越阶段有效地运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成果,以更积极勇敢的姿态迈入新世纪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取得后发性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必须巩固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和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完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政策,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总结经验,建立健全涉外经济贸易法律体系。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力。

综上所述四个方面,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要求,就是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它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大限度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好邓小平理论,高举伟大旗帜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就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其中首先必须学好邓小平经济理论,这是邓小平理论中占有十分突出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尤为丰富、集中。

邓小平经济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动力和根本任务、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指南。

学习这一理论,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变化情况,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出发,把握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意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调动各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性,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二)把握基本纲领,坚持完整统一

党所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完整统一,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基本纲领。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成果,经济建设也搞不好,即使取得了一时的经济发展,终究也会丧失。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政治体制应当加以改革。反过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制度也在影响和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政治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一方面,它要求这种市场经济能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包括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监督等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权利,并且能够保障和增加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发挥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中内在制衡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文化方面而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应当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相融合,构成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科学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认识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信念不动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不断巩固和发展。认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是我国的国情、改革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进程,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现实和发展情况的客观需要。脱离这个认识,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特别应当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客观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难点和改革方向,以及它本来具有的内涵与特征,避免在改革和建设中丧失时机,或操之过急、轻率盲动;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这样才能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丧失根本,迷失前进的方向。

必须牢固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们正在奋力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开拓性事业,需要经历长期艰苦、不断摸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矢志不移,毫不动摇,一代一代地继承、巩固和发展下去。以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和共同富裕为标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愈益完善的社会公正和不断提高的效率、效益,已经、正在并必将更加强有力地证明,它大大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发展进程

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开放也是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近20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的富民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场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叫作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不同于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上做修修补补的调整,而是要进行一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八项重大任务,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路子。可以预期,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一个跨世纪的新的重大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更大成就。

标签:;  ;  ;  ;  ;  ;  ;  ;  ;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