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2 种麻醉方式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护理及疗效差异。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2例椎体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局麻组(A组)62例及全麻组(B组)70例的疗效差异。将2 组手术前、后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骨水泥渗漏率、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疼痛视觉模似评分(VAS)[1]主观满意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2 组年龄、性别、术前椎体高度、胸腰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VAS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住院时间长于A 组(P <0.01)。B 组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角度恢复程度均优于A组(P<0.01)。B组VAS主观满意度低于A组(P<0.01)。结论:全麻下行PKP 可获得更好的椎体复位效果,而神经并发症风险更高,住院时间更长,术中护理需求高于局麻。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麻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22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倾向于应用PKP治疗OVCF患者,可迅速增加脊椎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可达到减轻疼痛、增强椎体强度,恢复脊柱生理曲度以及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的特点[2],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脊椎骨折的最理想术式。目前行PKP 手术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本文就不同的麻醉方式行PKP的护理及疗效进行比较,总结各自的优缺点,现将治疗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共收治OVCF手术患者132例,其中男46例,女86例。年龄59岁~87岁,平均72岁。经摄片及临床表现明确诊断。病史为不慎摔倒所致轻微外伤或无明确外伤史。患者多因自感胸背部疼痛不适而就诊。体检除病椎叩击痛外,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摄片均提示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运用局麻组62例及全麻组7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椎体高度、胸腰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诊断分别手术,其中局麻组62例在局麻下行PKP手术,全麻组70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PSP手术,术后常规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
1.3 评价标准
分别在术前、术后2天对2组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在术前、术后行椎体标准正侧位摄片,在标准侧位片上分别测量椎体高度和胸腰段脊柱后凸Cobb 角。比较2 组手术前后VAS主观满意度,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术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骨水泥渗漏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治疗结果
2组椎体高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2 组脊柱后凸角度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B组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改善均显著优于A 组(P<0.01)。
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B组4.0%(2/50),A组0.0%(0/50),骨水泥渗漏率A组和B组均为8.0%(4/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 组住院时间长于A 组(P<0.01)。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A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护理
2.1 用药护理
两组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72h,术后12h内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 Iu)皮下注射,1次/天,疗程共10d。
2.2 术中护理
局麻患者术中主诉背部切口疼痛,经对症治疗、增加局麻药后症状好转明显,一般在开路锥进入椎体时诉疼痛明显,常为一过性。术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全麻患者术后需要加强检查,手术结束待苏醒后送回病房,下地时间晚于局麻手术患者,但其椎体高度恢复要高于局麻患者,获得的疗效更加满意。
2.3 回室指导
患者送回病房后告知患者具体下地的时间,患肢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必要性。
3.讨论
影响椎体复位效果因素甚多,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手术椎体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3],其中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较重的椎体相当而言更容易经过球囊扩张复位。原因可能为压缩较重的椎体所受外力较大,结构破坏严重,相对而言有更大的空间允许扩张。但是同时由于椎体结构破坏严重带来的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在对此类椎体进行操作时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本研究比较了A组和B组分别在局麻和全麻下行PKP治疗OVCF的疗效。术前2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椎体骨密度值测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术后椎体高度、后凸角度、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VAS评分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我们发现在全麻下行PKP,椎体的复位效果优于在局麻下行PKP,同时患者也更易于护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全麻手术患者肌肉松弛且手术医生完全投入到手术中而不会受到患者的干扰。但在全麻下手术,患者不可能自诉疼痛等不适,因而很可能在手术中因器械或骨水泥渗漏误伤到神经,造成术后的神经并发症。B 组中2例有神经损伤,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结合临床研究作者认为,2种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主观满意度相差无几,全麻下可获得更好的椎体复位效果,而神经损伤风险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费用也相对更高。同时护理难度也要高于局麻患者。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2] 马永红,何仕诚,腾杲军,等.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命质量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5):328
[3] 任虎,申勇,张英泽等.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1):47 -51.
论文作者:屠华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椎体论文; 局麻论文; 手术论文; 全麻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高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