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十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四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的体会是,国企技术创新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一、在技术创新中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努力培植新的增长极。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既要提高存量资产的质量,推进传统国有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也要注重增量的高科技含量,把国有企业新的增长点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推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升级。传统国企的高科技化应表现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传统产业的降耗减污,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手段解决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自动化;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在传统国企中培植高技术及其产品,替代一部分传统产品,实现增量创新。
二、处理好企业为主体和外围合作网络的关系,以企业主体论指导企业创新。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产学研的联合机制的建设,企业要善于通过合作,利用外脑,借用外力,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形成互动,强化集成。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受制于人。企业要有核心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这是因为,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去从事创新。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合,这种组合只有企业家通过市场来实现,这个作用是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法替代的。技术创新需要很多与产业有关的特定知识,它们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中企业主体的作用,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模式的快速、有效的运作,才能使应用、开发型研究所直接进入企业,有效推动国企技术创新。
三、处理好技术创新同制度创新的关系,推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充分调动技术的所有者、管理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企业制度重于技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面向市场需求和国家安全的研究开发,促进大多数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促进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产业竞争的前沿创新创业。要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投入创新的良好风尚,造就大批懂经营、善管理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人才。要加强系统整合,使经济、科技、教育、金融、管理等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配套进行,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要处理好技术开发同市场开发的关系,形成由生产环节向研究开发、产品销售两头延伸的创新组织。
四、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局部示范的关系,用局部示范引导整体推进。已上市的国有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有企业可以在这方面率先突破。目前,我国有上市公司900多家, 这些企业可率先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此外,两类开发区可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增长点。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8家,创造了184万个就业岗位;199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39.6亿元,工业总产值4333.6亿元,利税477亿元,出口85.3亿美元。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4万科技人员,100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产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内和企业自有技术的占76%。另外,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场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32个国家级开发区已有4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
五、处理好物化资源同人力资本的关系,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在目前买方市场形成、中国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情况下,要特别强调全方位的技术创新,不能把技术创新仅仅盯在设备等硬件上。而要注重培训自己的人才,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25%归于教育的作用;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回报率高达20%至35%。如美国最受人推崇的十大公司之首通用电气公司,每年投入的培训费超过8亿美元,约为R&D经费的1/2。又如奔驰公司开展全员培训,每年培训人员达2万人以上。 又如摩托罗拉公司向所有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的培训时间,公司还成立了摩托罗拉大学;拜耳公司开设有科学、技术和管理等领域共40多个学科的教育课程,每年平均有4000人接受教育和培训。
六、处理好“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关系,以自主创新为主。在高科技产业化周期日益缩短的条件下,在继续鼓励模仿创新的同时,对自主创新要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我国国企的技术同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迎头赶上,缩小差距,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是,国企不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就会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名牌产品为龙头、效益为中心、管理为基础的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要把市场对生产要素的基础配置作用真正引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加快科技自身的发展和科技成果向名牌产品的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使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制相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相结合”的战略。
七、处理好内在机制与外在服务体系的关系,重在内在动力机制的建立。国企创新的源动力在于通过激励机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来强化创新意识、培植创新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外部环境来说,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创建创新企业的社会环境。要鼓励和吸引科技人员建立技术服务机构与中介机构,建立高效的网络化服务体系,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服务支撑体系。
八、处理好资产重组与技术重组的关系,重组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是同资产重组紧密相联的。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同优化国有企业的存量资源配置相结合,通过企业的购并促使资源配置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促使存量资源向流动转变,从而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众多的创新主体(公司或创新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人才和技术的争夺特别重视。一些实力强大的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展其创新优势地位,不惜用重金收购相关公司的全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近几年中,产生世界影响的“超级并购”频频发生,公司并购已成为在一国范围内或国际范围内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九、处理好企业内的决策体系与组织(实施)体系的关系,确保有效运作。为了提高技术创新工作的决策协调层次,国企应成立由企业法人代表为主任的“技术创新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企业创新工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高效。此外要努力营造技术中心“小特区”环境。为更好地鼓励广大科研人员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要对技术中心实行“小特区”政策,从组织上确保发挥“小特区”功能。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的配置和选拔,坚持高起点的一流水平原则、实行不同工资制度的分类管理原则、定员和岗位工资从优的开放性原则以及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原则,对技术中心实行倾斜的工资政策。要特许技术中心从国内外招聘优秀研究开发人员,授权技术中心自行办理国内招聘考察聘用合同,从国外引进专家由人事部会同技术中心办理有关考察审批手续。对于外聘科研人员实行“客座”专家制。
十、处理好政府财税支持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实现高技术同资本市场的对接。实行政府采购政策,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择优购买国内高新技术及其设备和产品。国家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一定的比例在计税所得额中扣除。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国内没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近年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金融机构要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对于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提高贷款支持力度。国家对这类项目给予相应的贴息支持。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信贷和贴息方面给予扶持。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适当时候在现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实现资本市场同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