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人文意蕴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人文意蕴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学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人学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00)04-0038-0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社会主义学说提出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直接而完整的表述。理论界的一些学者在探讨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时,往往人为地割裂这一最新概括与以往社会主义本质相关论述的内在联系,从诸多侧面、各自的视角去片面地理解分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呈现出一种众说纷纭、歧见纷呈的局面,“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最终也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本文试图从“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出发,去探究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深厚的人学意蕴,从而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真正内涵。

一、人学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主张,发端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当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面展开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暴露无遗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正是愤疾于此时资产阶级坐享其成、劳苦大众“人而非人”的时弊,提出了初始涵义的“社会主义”,以此来表达他们“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争取建立自由平等新社会制度”的一种主张。他们针对资产阶级的野蛮压迫和劳苦大众的非人境遇,基于一种人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提出要消灭社会压迫、消除社会不平等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主张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从多方面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并进而提出要建立起“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都是兄弟”的理想社会,从而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所有这些对未来社会天才设想的理论主张正是马克思在构建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所吸收的思想养分。而这些理论主张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人”,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也就是人学要义之所在。而其理论指向就在于抨击“资本主义反人道主义的性质”,“所注意的中心是劳动者,是劳动者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条件”(注: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由此观之,“社会主义”就其原始涵义而言就是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正是人学的意义本源。

作为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继承结果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理论内容正确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也客观地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和在实现理想社会途径选择上的空想性。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述了深蕴人学意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前,人类社会要经过一个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即受私有制影响的阶段。就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而言,这一阶段从本质上看就是向着他们所阐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过渡的特定社会形态,即列宁后来所界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代替那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统一的,是统一于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容。就其所阐释的一个核心问题和逻辑结论而言,就是人及人的全面发展。也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与费尔巴哈对抽象人崇拜的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页。)。从一定程度上讲,“人是什么与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也正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马克思围绕人及人的发展问题,基于探究社会主义人学本源的目的,通过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探讨个人发展的途径,寻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方法,最后终于得出深蕴人学意义的结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页。 )“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因此,他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论述未来社会的本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这种完全摆脱了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真正解决了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所有这些有关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理论论述和理论演绎都是围绕“人”的相关问题展开的。而这些与“人”相关的问题也正是人学理论图景的基本要素,与人学所研究的“一般的人或人的一般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注:孙宝林:《哲学就是人学驳论》,《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相应相和,体现出深厚的人学意蕴。

要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寻求个人发展的现实的科学的途径。为此,马克思也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这实际上就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提出了人们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增强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自由度的现实途径。另外,马克思还从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层面揭示了人自身获得解放又一重要途径。他多次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295页。)。因此,要真正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基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和论述都是基于体现社会主义人学的本来意义而提出的,而且也都科学地揭示出人学所研究的“人的一般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得社会主义本质中深蕴的人学意义也得以科学展现。

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检验,其最终落脚点就在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们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所蕴含的人学意义的深层理解,自觉地关注并致力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种种可能性条件,寻求种种科学的途径和方案去实现这一极富人学意义的社会主义根本发展目标。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深厚的人学意蕴

社会主义作为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既以人为主轴,又以人为目的”(注:包心鉴:《社会主义本质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以往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也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最新概括的出发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人(“类”、人民群众)出发去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唯物史观,而且还基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这样,不仅使社会主义本质论深蕴人学意义,而且也使人学的理论图景变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并使深层的人学意蕴更富现实意义。

纵观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过程,其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定和幸福。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他都始终以“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为思维基点,反复强调要“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页。)。他自己更是“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注:江泽民:《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也正是基于“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和观点,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始终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来进行理论演绎,并最终落脚定论在切实体现人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上。

从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看,“共同富裕”的内涵应该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满足,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上的高度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财富……正是人对自然力(包括通常所说的‘自然力’和人自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 页。)。也就是邓小平多次指出并一再强调的:“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208页。)如此内涵的“共同富裕”, 全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摆脱自然力(包括两方面的自然力)的束缚并获得充分发展的思想,无异于马克思所始终关注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如此内涵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与基本原则,无疑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演绎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结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其演绎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而如此内涵的“共同富裕”,也深刻揭示了人学理论者所苦思冥想的“人及人的发展”问题的意义本源,体现了全部人学“高扬人的主体性并最终诉诸人的解放”这一终极目标和理论旨归。

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基于社会主义社会“既以人为主轴,又以人为目的”这一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将其所关注的焦点放在“共同富裕”之上,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旨归,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科学揭示了实现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科学途径和具体手段。他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本质内容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现实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状出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科学而全面地揭示了深蕴人学意义的社会主义本质。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现过程,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使人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使人摆脱人对人的统治,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为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各种可能性条件的过程。

邓小平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第一层次的内容,并将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原则,把它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相提并论。他一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264-265页。)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发展生产力,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不是为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深刻认识到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才可能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才有可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才可能摆脱自然力对人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解放”。正如他所指出的:“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收入,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8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看似一切社会共有属性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将它同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也就科学地道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应采取的有效途径,使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深厚的人学意蕴得以进一步具体地展现。

另外,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也体现了人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的实践,也就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一点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按照劳动创造人的观点,人的发展的一切条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自身的活动,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活动无疑应该是其最基本的活动。因此,作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体的“人”,其主体性自然能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扬,其本质力量也当然能在这一“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得到最客观的展现。更何况,生产力就其内涵而言,就是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内部构成的首要因素正是人自身。因而,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力的提高与充分发挥,也就是人自身获得解放与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从这一层面去理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规定同样蕴含了人学的深厚意蕴。

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里,要谋求人的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除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外,还应该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使人渐渐摆脱基于经济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导致的经济被统治。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形成一种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才能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又一重要内容,并将它作为社会主义非常重要的方面和根本原则,同共同富裕紧密结合起来。他多次着重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在他看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实现共同富裕,是否搞两极分化。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因此,从深层次看,邓小平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同样也是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体现出他致力于谋求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与利益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本意,使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深蕴的人学意义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深厚的人学意蕴,我们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时,就应该以“人”为主轴,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去挖掘其深层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当然,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学意蕴,强调其共同富裕的逻辑结论,决不是宣扬抽象的人论和个人主义,也不是贬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次的内容。相反,我们正是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从人民群众的视角,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面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真实内涵。

黑格尔曾经说过:“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9页。 )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应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所特有的存在根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都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涵属正是“人”自身在这两个方面的抽象表现。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存在根据即“内在存在着的本质”同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新概括也正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以人为主轴,以人为目的)的三位一体性去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存在根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生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客观展现正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过程。其中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动力,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逐步实现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发展旨归,也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根据实际上也就是体现着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的这三个有机结合着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在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就应该完整地从这三个方面去作全面的理解,即联系着生产目的的实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去作总体的分析,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体现出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同时,联系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的角度去作直接而具体的分析,也联系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角度去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所体现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种不全面、不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进行一些相关的剖析。

其一,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某一层次的内容作单纯的理论演绎和片面的理解。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界定社会主义的时候,主要只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来进行理论阐述的,没有或很少从生产力的层面来进行界定。抱有这样一种观点的学者,是很难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深蕴的人学意义有所体会的,也很难对社会主义的真实内涵作全面理解。与之相反,有的学者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唯一内涵。这只会导致理论认识和实际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庸俗化——“唯生产力论”。另外,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生产力层次的内容,也会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上的歧义,很难将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因为生产力在现实或特定形态的社会条件下都会得到程度不同的解放和发展。而唯有联系着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的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内容。

其二,淡化或曲解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生产目的层次的内容,混淆了其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含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真实内涵。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就是一定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是特定条件下生产力与相应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因此,要揭示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就得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分析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最新概括的五句话时,往往单纯从生产力(前两句话)和生产关系(后三句话)的角度进行分析,却撇开了切实体现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的生产目的层次的内容。殊不知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利益满足。而这也正是邓小平在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所始终围绕的理论主题。

其三,割裂结果与过程的联系,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理解为最终的静态目标,使贯穿社会主义始终的本质元素变成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显现的瞬时性因素,将整个的社会主义阶段理解为单纯的手段和工具。有学者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后一句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时,往往停留于字面上只言片语的表述,而不联系整个的完整表述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论述去作深入理解,将社会主义本质所揭示的共同富裕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可望不可及的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确有一个逐步展现的过程,但这一逐步展现过程是相对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过程而言的,而不是说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是因认识主体的认识深入而逐渐具备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不是社会主义最终取得完善形式时才逐渐具备的,它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层次的内容一样,也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的。虽则其实现程度会因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程度及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程度而有所差异,但它自身毕竟也是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才能得以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达到某一完全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真实内涵。

总之,我们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三个层次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目的这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相联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致力于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深刻认识到十五大报告所强调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人文意蕴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