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期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农民收入和风险为视角_土地流转论文

转出土地流转期限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转出农户收益与风险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出论文,实证论文,农户论文,视角论文,期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为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预期、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中国实行了土地长久不变的政策。这一政策带来的是承包权的稳定,稳定了承包者和所有者。然而农村土地租赁实行长期租赁的并不多见,农户之间的土地租赁大多为短期租赁,土地流转具有暂时性与不稳定性,出租地块的使用权不稳定使得真正的耕作者也不稳定。取消农业税之前的农民由于税费负担过重而不愿意耕种土地,但绝大多数人也不愿意放弃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在取消农业税及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后,从近年的实际来看农民更加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控制权。中国土地租赁期限较短,契约的不规范增加了租赁的不稳定性,这给双方的租赁关系增加了不稳定性,同时不利于租入方的长期投入和规模经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承担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的土地权益变动问题研究(2004-2006)》对广东省和重庆市的农地流转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地流转一般不约定期限,农户对流转的有效性认定上也大多数倾向于合同可以随时终止。陈和午、聂斌(2006)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农户的土地租赁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农户的土地租赁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离真正农业规模化经营还相去甚远;从农户土地租赁的期限可以看出许多农户在发生土地租赁时租期并不确定,甚至根本没有涉及租期;即使是讲好租期的农户,租赁的期限也以1年为主,期限较短。从农业部2008年12月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座谈会材料汇编看到土地流转中“农户间自发流转、多数不签订合同”。除了由乡村组织的对企业出租地一般会签订比较长期的合同,其他出租、转包即使签订合同也期限很短。农地流转期限以5年以下的短期流转为主,且多数流转期限为1年,转入者的土地耕作权处于不稳定状态。

中国多数农民仍把土地作为非农业经营风险的退路,多数农地流转是短期甚至没有明确具体的流转期,转出农户随时都可以收回转出的土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由于流转期限过短或经营期限的不确定性造成受让方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容易形成掠夺式经营,不利于保持地力。许多学者(Douglass C.North和Barry R.Weingast,1989; Timothy Besley,1995; Joseph Hayes和Michael Roth和Lydia Zepeda,1997)认为安全的财产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催化剂,历史上政府通过保护私人投资带来了高速的增长。Guo Li、Scott Rozelle和Loren Brandt(1998)调查发现,中国自留地比集体用地显示出更高的产量,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投入。程化雨、董捷(2003)认为农户土地利用中存在资本要素投入的短期化。

传统发展经济学所揭示的劳动力转移条件下农业发展机制是将二元经济的发展问题简化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现代部门再配置。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农业发展模型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劳动力同质假设的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之上的。郭剑雄、李志俊(2009)认为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未曾论及的选择性特征:以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若现实劳动力具有不同年龄及性别禀赋且经不同层级教育(培训)塑造过的差异化个体,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模型所预言的转移引致农业部门的积极变化就未必会出现。可能的结果是,被一次又一次转移筛选过的滞留劳动力,由于缺少技能而难以匹配现代农业技术手段,也不能充当实现相对劳动生产率趋同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合格主体。Wang G.H.和Cheng E.J.(2001)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面对WTO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显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重新整合农地、建立与规范农地流转市场、降低农地经营的零碎程度、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规模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浙江省2005年对绍兴、金华两市的规模经营农户进行了调查,在对“当前制约你进一步增加投入的最大因素是哪个”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土地使用期限太短”的比例占62.7%,使用期限太短是规模经营农户的最大担心,迫切需要稳定土地使用者耕作权的稳定性。因此根本的出路在于稳定土地耕作的长期预期,引导农地流转向规模经营集中,培育自立经营农户及引入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经营规模与收入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主体,首先要研究农户选择行为,尤其是对流转期限的选择行为。现阶段多数农民非农就业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业经营存在自然、市场、政策等多重风险影响,有必要从农户视角出发,在风险与不确定下系统地研究转出户对农地流转合约的选择行为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只有从深层次和本质上研究和了解影响因素,才能全面和完整地认识现阶段规模经营发展缓慢的原因,从影响农产农地流转合约选择的因素寻找突破,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农地流转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二、分析范式——收益与风险分析

(一)基本前提

从农户的微观视角看,农户会对农地转出交易进行理性考虑,在利润和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转出者不仅考虑经济因素,而且还要考虑社会保障等许多因素,即使有非农就业的机会,这些因素也使得很多农户不会将农地的使用权长期转出,因为短期转出的冲击程度要远小于长期。正如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2007)认为,实行了土地流转的农户一旦发现非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低、风险大,那么根据事先的流转合同中所明确的流转短期限可重新获得自己的土地经营权。长期的土地流转是指不可逆的流转,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已经具备了家庭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在非农领域取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本文研究范式基于“二年期及以上期限的土地流转,转出农户失去下一年选择收回转出土地的选择权,不具有可逆性”这一前提假定。

(2)农地的等级(农田的交通便利程度、农田的地力质量、灌溉条件)与转出农户选择土地短期流转合约的概率正相关。孔祥智等(2004)认为农户禀赋是指农户的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所拥有的包括了天然所有的及其后天所获得的资源和能力,具体包括成员的年龄、教育程度、经历、性格特征、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和家庭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本文遵从孔祥智等对农户禀赋的基本认识,将影响转出农户对土地流转合约选择的主要因素从禀赋角度分为户主的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业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从禀赋角度提出如下假说:(3)农户户主个人特征。主要是指户主的文化程度。获取非农就业稳定性的能力决定于其个人的禀赋,其中有重要影响的可能是教育程度、特殊技能和年龄。从理论上说,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拥有特殊的工作技能、越年轻,其获取非农就业的机会越强,越有可能选择土地的长期流转合约;所以教育水平、工作技能与转出农户选择短期合约的概率成正比,年龄与转出农户选择短期合约的概率成反比。(4)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否为全家外出,如果不是全家外出则“恋土情结”会较强,长期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较小;有无参加社会保障情况,如果有参加养老保险、非农就业失业保险则土地的保障功能会相应减弱,因此参与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土地的长期转出合约。(5)农户农业特征。主要用家庭承包经营地总面积衡量,农地总面积越大其保障功能越强,农户长期放弃农地的代价越大。(6)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农户获取非农就业的机会不一样。笔者以空间距离(离县城距离)反应区域特征,距离越近和交通越便利则农户获取非农机会越强,越可能接受长期土地流转合约。但由于城市近效农地有征用补偿、安置等其他价值,这些价值会使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短期转出合约,所以难以判断这些指标的影响方向。

上述各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态度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最终决定土地流转的行为选择。本文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在众多影响转出户是否保留对转出土地的下一年选择因素中究竟是哪些因子发挥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2009年5-7月笔者选取了安徽省合肥市7个县(区),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各选取4个乡镇,其余各县(区)选取1~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个村,每个村再随机选取15个农户,以访谈和填写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245份,收回问卷230份,其中包含有效信息的问卷(下文简称有效问卷)207份。在此次调查中,笔者了解了土地转出农户的区域基本特征、户主的基本特征、家庭的基本情况、土地流转的情况、非农就业及收入情况。

农地转出年限的约定体现了农户出让农地使用权的时效性,农户在决定转出农地时会认真考虑期限的长短。转出农地的流转期限分布见表1。

(二)模型与结果分析

以农户是否保留转出农地下一年选择权(option)为因变量,以转出农地等级(grade)、以2年及以上与1年或不定期的平均租金比(ratio)、户主的受教育年限(education)、户主是否具有从事非农特殊职业技能(expertise)、户主的年龄(age)、是否全家外出(care)、转出户的土地承包面积(area)、转出户所在村离县城的距离(distance)为自变量,应用SPSS应用软件,以强制回归(enter)方法进行模型估计,可以得到表3的回归结果。

1.显著性变量及影响大小排序。从模型的估计结果看,在10%水平上显著的变量有转出农地等级(grade)、以2年及以上与1年或不定期的平均租金比(ratio)、户主的受教育年限(education)、户主是否具有从事非农特殊职业技能(expertise)、户主的年龄(age)和转出户的土地承包面积(area)。以显著性变量系数绝对值的大小看,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主要劳动力拥有养老或失业保险(insurance)、2年及以上平均租金与1年及不定期的平均租金比(ratio)、转出农地等级(grade)、户主是否具有从事非农的特殊职业技能(expertise)、户主的受教育年限(education)、转出户的土地承包面积(area)、户主的年龄(age)。

2.对农户保留下一年选择权具有正向影响的变量有转出农地等级(grade)、户主的年龄(age)和转出户的土地承包面积(area),这表明农地等级较好的土地农户倾向于保留该转出土地地块的选择权;户主年龄越大的家庭越倾向于保留转出土地的选择权;家庭承包土地面积越大越倾向于保留转出土地的选择权。也就是说较好质量的土地、户主年龄较大的家庭的转出土地、家庭承包面积较大的土地流转期限多为1年期或不定期限。

正向显著影响变量模拟结果解释如下:(1)转出土地的等级越高、对农民的价值越大,其保障功能和获取收入的功能更强,农户在流转后也会保留更强的控制权意愿;(2)户主年龄越大,外出经商或务工的能力相对较差,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传统的观念(对土地的依恋)越强,长期转出土地概率和意愿相对较小;(3)家庭农地承包面积越大,长期流转土地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其长期转出土地的概率和意愿就越小。

3.对农户保留下一年选择权具有负向影响的变量有2年及以上与1年期及不定期限的平均租金比(ratio)、户主的受教育年限(education)、户主有从事非农的特殊职业技能(expertise)、主要劳动力拥有养老或失业保险(insurance)。这表明2年及以上的市场流转租金比1年期及不定期限市场租金高得越多,转出农户越倾向于不保留转出农地下一年的选择权;户主的受教育年限越多,转出农户越倾向于不保留转出农地下一年的选择权;户主越具有从事非农的特殊职业技能越倾向于不保留转出农地下一年的选择权;主要劳动力拥有养老或失业保险的农产倾向于不保留转出农地下一年的选择权。也就是说2年及以上的市场流转租金比1年期及不定期限市场租金高得越多、户主的受教育年限越多、户主越具有从事非农的特殊职业技能、主要劳动力拥有养老或失业保险的农户相对更多地选择流转期限为2年或以上的土地流转。

负向显著影响变量模拟结果解释如下:(1)受教育程度越高、非农业就业技能越强,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能力越强;(2)拥有养老或失业保险,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越低,农户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也就越低,脱离农业生产可能性越大,因此其长期转出土地概率和意愿相对越高;(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土地流转市场2年及以上的流转租金比1年期或不定期限的租金高得越多,农户越倾向于不保留下一年选择权的流转合约。

4.不显著影响变量。从回归的结果看,10%水平上不显著的变量有是否全家外出(care)、转出户所在村离县城的距离(distance)。是否全家外出(care)变量不显著可能存在于样本选择的偏误,全家外出的农户很可能在选择样本时难以获取(在调研时该类样本无人在家);转出户所在村离县城的距离(distance)变量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1)距离越近和交通越便利则农户获取非农机会越多,越可能接受不保留下一年选择权的流转合约;(2)由于城市近郊农地有征用补偿、安置等其他价值,这些其他价值会使农户更倾向于选择保留下一年选择权的转出合约;有的转出户受第(1)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有的转出户受第(2)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在结果的表现上并不显著。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对农户是否保留转出农地下一年收回选择权(option)的影响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影响转出农地农户选择流转期限的深层次原因,得到的结论为,转出土地农户禀赋与其对流转期限的选择密切相关;土地流转租金市场及具体地块的特性与流转期限的选择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第一,对于相当一部分转出农户来说土地的生产功能虽已淡化,但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仍然很重要,农户对长期流转土地使用权有所顾忌,农民缺乏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仍然是阻碍土地耕作者获得长期流转使用权的最主要因素。政策上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农民工失业等保障制度,解决转出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对土地规模有序长期流转供给的积极性,才可能提升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进一步体现土地生产功能。第二,提高土地流转市场的长期流转租金对引导转出土地农户选择较长的流转期限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经济上的激励在引导农户对土地流转期限的选择上同样十分重要。政策上要提高长期土地流转的租金,依靠长期租金的提高来通过“利益驱动”引导土地流转期限的延长。第三,不同类型的土地对农户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对于交通便利程度、土地质量与灌溉条件较好的土地,转出户倾向于保留较强的控制力。在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时应尽可能地为转出农户保留价值相对较高的土地。政策要维护转出土地农产的长远利益,合理设计出农户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机制。第四,加强对农户的传统教育与特殊技能培训,提高其获取非农就业机会的本领,促进转出土地农户由1年期或不定期限流转向2年及以上期合约的选择转变。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提升农村办学质量与技能培训质量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与特殊技能。第五,观念与转出户承包土地面积的大小对农户选择流转期限有一定的影响。传统的观念阻碍转入方获得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家庭土地承包面积较小则对农民的生产与保障功能较小,这类农户长期流转土地的机会成本较小。

标签:;  ;  ;  ;  

土地流转期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农民收入和风险为视角_土地流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