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敏感的自我培养和提高论文_冯海英

浅谈新闻敏感的自我培养和提高论文_冯海英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摘要: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

关键词:新闻线索;新闻敏感;培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纷繁复杂的新近事实中,哪些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需要记者准确、快速地加以判断,这项“发现力”就是“新闻敏感”,它是新闻记者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西方新闻学称之为“新闻眼”、“新闻鼻”或“新闻嗅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一种“直觉”和“冲动”,而这种“直觉”和“冲动”绝非简单地跟着感觉走,它是基于平时大量理论和实践积累产生的“灵感”和“火花”。新闻敏感并不玄妙深奥,它的产生有规律可循。

一、政治敏感催生新闻敏感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记者寻觅新闻事实好比深夜里在地上找绣花针,如果手中有磁铁,就能很快如愿以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帮助记者发现新闻的“磁铁”。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瞭望者,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及时准确地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亮点、焦点、热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新闻报道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保持高度的政治热情,时刻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并回答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2011年,新华社记者来到三年前发生震惊中外的瓮安事件发生地进行采访,写出《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一文,从“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三个层次,反映了瓮安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的深刻变化,彰显了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鲜明主题。这篇反思性报道,是提出和回答了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问题,显示了记者在舆论引导上的政治敏锐。如果不是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政治敏感,记者就不可能采写出这样思想深刻、视角独特的重大主题报道。

2、自觉从政治角度观察问题,以小见大,提升发现新闻事件政治内涵的能力。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一次下乡,住在公社办公室里,当晚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般人可能觉得无事可写,范敬宜却从“什么事都没发生”的事实中发现了重大新闻,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反映出官风正、民心顺的时代主题。

3、立于时代潮头,善于在事物初露端倪时见微知著,发现新苗头、新动向,“于无声处听惊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各地“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然而,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采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热情歌颂珠三角地区干部群众敢于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大胆试验、勇于创新的精神,许多观点与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精神十分吻合。有人猜测作者事先听到了风声,抢先一步去珠三角采写此文,其实并非如此。穆青透彻研究政策,深刻把握时势,才写出了具有高度政治预见性的大文章。

4、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发现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思想、新观念。

近年来,“订单农业”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但笔者在农村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订单”存在高违约率,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的一大瓶颈。笔者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站在服务“三农”的高度,通过对农户、企业和政府部门三方面的认真采访和剖析,找到了“订单农业”中出现高违约率的“病灶”,并找到了给“订单农业”系上“保险带”的配套经验。《“订单农业”要系“保险带”》一文刊发后,中宣部《新闻阅评》称赞“安徽日报这篇报道介绍的三大举措,对症下药,为‘订单农业’系上了‘保险带’,为扭转‘订单农业完全履约率只有20%’的局面,加快建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二、责任意识激发新闻敏感

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的灵魂。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在信念和道德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记者的力量源泉,一个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深沉的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新闻敏感。

1、时刻关注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记者就能不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的报道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就是记者源源不断的线索。今年“三夏”时节,正值抢墒夏种的大好时机,萧县许多村民却闲在家中,不去播种,笔者得知此事后,意识到这是一个涉及粮食生产的大问题,经深入采访发现,原来,午季抢收时收割机“萝卜快了不洗泥”,普遍留茬过高,妨碍了农民夏种。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今年这样的情形在农业大市宿州是普遍现象。笔者采写的《麦茬妨碍夏种农民急盼解难》一稿呼吁相关部门为农民解决燃眉之急,引起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亲笔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妥善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关部门和社会很快采取行动,组织人力和机械帮助农民清理秸秆,顺利完成夏种任务。

2、带着责任和良知坚持探寻事实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1988年,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发现长期滞销的大瓷盘突然走俏和脱销,责任心驱使他们不满足于浅层次的报道,而是顺藤摸瓜,深入采访了商店和酒家,最后揭开内幕:中央为狠刹公款大吃大喝风,要求一般公务接待坚持四菜一汤标准,一些地方干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既大吃大喝,又不被查处,便换小盘为大盘。这一新闻很快引起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意义。

3、面对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事件,努力求证,去伪存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06年,上海《新民周刊》记者仅凭以偏盖全的采访,刊登严重失实报道,称安徽枞阳县两个村村民靠偷窃走上致富路,并冠之以“小偷村”的恶名,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抹黑了枞阳县乃至安徽的形象。《新安晚报》记者本着还原事实真相的目的,深入两个村和有关部门进行细致采访,最终以大量有力的事实证据推翻了《新民周刊》的失实报道,通过正本清源的系列报道,还公众以真相,维护了安徽形象。

三、常接地气提升新闻敏感

如果说培养政治素养是“竖天线”,有助于记者站得高,看得远;那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接地气”,有助于记者强底气,长灵气,不断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

接地气需深入群众。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大凡有生命力的名篇,无不是汲取了生活和群众的智慧。白居易视老妪为第一读者,才有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不朽诗篇;鲁迅深切关注穷苦大众,才有似匕首投枪的犀利文字。穆青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实际和群众是新闻的源泉,没有了源泉,新闻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擅长写作者一定善于从生活源头取“活水”,到群众中间找“点子”。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就是一篇接地气之作。2010年初,“节后用工荒”席卷全国,扬州为缓解“用工荒”,劳动用工单位展开了横跨五省大招工。扬州日报社记者主动随同采访,先后赶赴滇、皖、晋、豫、鲁等地,发回了大量动态稿件,在此过程中,记者偶然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为体验农民工的务工环境,隐去官职,在扬州开发区一企业“打工”的故事,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闻线索,采写的报道深刻反映了具有时代感的重大社会主题,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接地气还需勤思考。捕捉新闻线索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如何在同一新闻事件的众多事实中,判断哪个事实最重要、哪个事实价值最大,值得认真研究。有的记者“政策知道一大串,情况搜集一大堆”,但就是找不到“兴奋点”,一下笔就落入俗套,把“活鱼”写成了“四季歌”。要跳出这一窠臼,记者就必须创新思维,变换视角,另辟蹊径,找出事件的个性特点。以全国好新闻《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一稿为例,在报道南京市绿化经验时,其他记者只是写成一般性的成就报道,并无新意,然而,这篇稿件的记者却反弹琵琶,专访“不足之处”,全新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接地气更需多积累。新闻敏感是一个对新闻事实认知、对比和筛选的思维过程,它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题材的积累、主题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以及思想感情的积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要保持不间断的好奇心,像海绵一样吸收各方面的养份,久而久之,这些厚重的积淀就会成为称量新闻价值的“天平”,遇到新闻事件,便可以快速掂出份量,决定是否采写和如何采写。

四、从采访实践中练就新闻敏感

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是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各行各业火热的工作中,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各种新鲜事,也在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闻人物。要做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在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后,深到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中,练就敏锐的新闻敏感。

五、从大量信息中掌握新闻敏感

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个“信息库”“材料篓”。因此,新闻工作者就要了解你所负责报道的行业或市、县、区的基本情况,了解改革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它重要情况;要多看各级领导机关或部门的简报、各类文件、报告、领导讲话、会议发言等,从中掌握新闻线索;要做到耳朵多听、眼睛多看、脑子多想、手要多记。这样,每当有了报道任务,便可随时从“材料篓”中取,报道内容就不会枯竭。

六、从分析比较中巩固新闻敏感

了解和掌握各种情况或新闻线索后,这只是个基础,不能什么都拿过来就去写新闻。金子藏在矿石中,但矿石不都是金子。这就需要有个选矿、筛选的过程。同样,掌握的大量信息或材料,也需要有个分析、比较筛选过程。这需要三个筛选过程:一是对看到或听到的线索进行筛选,有价值的就马上去深入采访,没价值的就放弃;二是在采访时,要一边采访,一边筛选,边了解、边分析、边思考、边归纳,当采访结束时,想要从哪个解度去写心中已有了数;三是在进入写作时,要对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从中选出好的主题。比较和分析的过程,就和“淘金“过程一样,能帮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冯海英(1987.04-),女,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人,2009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现居北京,在职研究生专业:新闻学。

论文作者:冯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浅谈新闻敏感的自我培养和提高论文_冯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