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语文课程论文,现状论文,评价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现状
综观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历史轨迹,我们会发现在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类型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而述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小学语文课程的突出问题就是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语文学历的效率问题,即人们常说的“少、慢、差、费”,表现为小学毕业生学了五、六年语文,有的学生说话、作文都很费劲。造成此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误导。在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一般只进行笔试,缺乏对朗读、默读、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评价,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往能力培养上用力,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其实,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中,语文能力最为重要,它既以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又可以靠它去获取新的语文知识。
2.重结果,轻过程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则较少,也就是说,往往只注重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一般以考试为主,即单元、期中和期末几种考试形式,而这几种考试都是学生语文学习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即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只能了解学生在学习完成后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无从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一般来说,终结性评价在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作为评价内容,而要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作为评价内容。因而,难免会有检测和评价的片面性和偶然性。
3.重智力,轻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一般只注重评价与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有关的内容,往往忽视与之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因素的评价,如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不是语文学习本身的内容,但却与语文学习活动及其学习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测定学生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即评价结果,还要兼顾各种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因素的综合考查和分析,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习惯等情感因素的评价多存在于形成性评价中,也就是说,多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因为这样能及时地获得评价信息,及时地进行指导和改进。
4.重课内,轻课外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课程评价领域,人们一直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学上,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都局限在课内,很少进行课外的评价。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体,是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忽略课外的评价。从小学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如预习、复习、作业、课外阅读、写作等,这些活动也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尤其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课外的学习和语言实践。因此,只有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内和课外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才会使评价全面、准确。
5.重量评,轻质评
在高考指挥棒仍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和标准是考试和分数。在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人们只看中了定量评价而疏远了定性评价。确实,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离不开定量评价,尤其是各种测试和考试,必须用定量评价,这样可以十分准确地反映被评价者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这些优点确实很吸引人。但是,定性评价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是有的评价内容不适合量化,只适合定性评价,有时是没必要进行量化。二是有些评价如果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反而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三是定性评价适应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评价,有一部分是客观标准,还有一部分是主观标准,这些主观标准有时能进行量化判断,有时不能进行量化判断,这就需要进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既可以把差异不显著的评价对象归结为一个等级,避免人为的不科学的量的区分,从而避免无谓的竞争,又可以激励处于不同等级的评价对象向更高层次努力。
6.重共性,轻个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是在统一的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学校统一命题、统一答案、统一评分标准。评分的唯一标准是标准答案,因此应试教育的体制把分数的膜拜推向顶峰。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为这样一件事而困惑,一个看图写话,女孩面对画面上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写道:“庄稼丰收了。”结果是错了,标准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美国的老师让每个学生给一个故事编上三个不同的结尾。
7.重师评,轻生评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虽然也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是实际上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甚至是忽略的地位,真正起评价作用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在评价中充当“执法者”的角色,评价成了教师的“专利”,成了教师“权威”地位的象征。
8.重书本,轻实践
以往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只局限于教科书的篇目和练习,无形中造成师生只注重教材而忽视课外的语文实践。教学抓得越紧,要求提得越高,作业布置得越多越难,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和通过课外多种信息渠道学习语文的时间就越少。这样,就越背离在生活中、在语文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原则,就越背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重选拔,轻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理解,把考试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把追求名次、争取高分、争取高升学率作为评价的目标,使考试成了全部教育的“指挥棒”,使本为素质教育的小学教育变成了为争取高分服务、为升学服务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滞后
以往“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为了选拔合适的儿童,评价目的基本上是把学生分等分类。评价内容主要是课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能力,而且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甚至绝对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工作业绩的评价也注重简单的量化,主要看谁能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提高上去。这种评价观念势必造成师生共同追求分数为目标的教与学的运行态势,从而使学生负担沉重,压抑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特长的发展,影响其语文素质和其他素质的全面提高。
2.评价目标片面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只注重知识目标的评价,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强行的以知识目标作为评价原则,使得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受到忽视,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
3.评价内容过窄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只注重教师教学结果和基本素质的评价,而忽视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简单语文能力的评价,忽视语文学习过程、方法、态度、习惯的评价;只注重课内和书本的评价,忽视课外和实践的评价。
4.评价方法单一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中,存在评价方法单一化的情况。如在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上,往往存在以下倾向:只注重整体的宏观评价,缺乏局部的围观评价;只注重绝对评价,缺乏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只注重总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只注重教师评价,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只注重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只注重静态评价,缺乏动态评价;只注重综合评价,缺乏单项评价等。
三、对策
针对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精神,笔者建议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应采取“三个维度”的新评价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1.知识与能力评价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文知识是手段,语文能力是目的,因为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是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关注语言和文化的量的积累:即汉字积累、词汇积累、句段积累和作品积累。因为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记忆力强,所以应当不失时机地让他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因此,评价小学语文新课程学习的“知识与能力”,一评知识文化的“量”;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2.过程与方法评价
小学语文学习是过程(经过)与结果(成果)的统一,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因此语文学习不仅是最终的结果,还应当把它视为一个过程。只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学习成果”,把学习中产生变化的成果一一主体发展,仅仅视为结果来看的观点,是非教育的观点。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过程,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结构可以这样认识:“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即语文学习智力;“过程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即语文学习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保证,即语文学习动力。因此,评价小学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态度;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改革,尝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内容,试行评价的新方法,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