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微教研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微”概念正风靡全球,“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数字化产品也应运而生,可谓无“微”不至。微现象日益彰显出草根化的发展趋势,有着不可忽视的神奇力量,似乎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跨入微时代,这股扑面而来的“微”风,也吹绿了教育,于是,很多教育学者积极探索以微主题、微组织、微片段来营造“微课例”、“微课堂”、“微课程”的“微教研”活动,创新了教研方式,丰富了教研内涵。 一、认识“微教研” “微教研”是“微观教学研究”或“微型教学研究”的简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待深入解决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是第一时间分享或传递自己或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方法措施或成功经验。 微教研更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教研形式,它是着眼于关注教育教学细节,以细节问题为抓手,以“小切口、即时短时、重过程、有效实效”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研方式。微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二、践行“微教研” 为解决或改进教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微教研的方式可能是阅读专业书籍,与同伴面对面交流或在教研群里交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等,微教研的地点可以在教室,在办公室,或者在网上等,简言之,即人人可以研究,时时可以开展,处处可以进行。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物理微教研活动的开展。 1.以实验为依托,让微教研有探究 物理微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本学科的优势,加强对实验的研究。如对实验室实验器材的微研究:学校实验室里总有一些器材,它们常年静静地躺在实验室的橱柜中,教师很少去用,有的器材,甚至不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如何操作,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把全组教师集中起来搞培训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三两个凑在一起,抽点时间共同研究、实践,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如对模拟光纤传输信号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器的正确使用、提高空气压缩引火仪、瓶吞鸡蛋的成功率等实验的微研究。 其次,对创新小实验的设计和开发的微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物理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对重力方向演示仪的开发。在木板上做一个矩形水槽,将吊着钢球的悬线一端放入水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后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竖直方向的确切含义。类似这样的实验,在公开课展示中,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以课题为引领,让微教研有主题 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周期,需要扎实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许多次微教研来逐一进行,如苏州市“十二五”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为了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将主课题进行分解,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微课堂观察为抓手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设计了微课堂观察量表,针对某一教学细节进行微观察。这种微研究具备小巧、质朴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微视角,观察教师采用何种策略,让学生把错误尽可能地呈现出来。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充分时间,让他们充分活动,充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犯错,教师才能变错误为资源。 3.以网络为辅助,让微教研有活力 当下较为流行的网上交流方式是群聊,利用群聊的优势,我们建立了物理组QQ群,成员十多人,虽然人数有限,却成为我组微教研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该QQ群主要用于校内教研活动信息的发布、群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讨论等。大家话题大多围绕日常教学而展开。因为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有问题出现,有问题就要讨论、研究、争鸣。如组内的公开研讨课上完后,评课必不可少,从中授课者和听课者都能受益。 结合网络的微教研活动耗时不长,讨论的话题不大,大多是课堂教学细节。但却让参与讨论、研究的老师们感觉到积累灵动的教育智慧是微教研的目的所在。教与研实为一体,微教研要在研中教、教中研。 4.以习题为载体,让微教研有根基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作业批改的反馈,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题目学生错误率特别高,即便是教师本人,也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处理某些“经典”例题时,也不免带有“经验”之嫌。如这样一道习题:假设钢瓶内储满9千克液化气,钢瓶容积为0.3 ,今用去一半,则钢瓶内剩下的液化气密度为多少?老师的通常解法是质量减半,气体体积不变,所以结果是15 kg/。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液化气由于加压,在瓶内是液态形式存在,所以体积也是减半的。对于这样的质疑,其任课教师非但没有轻易否定,而且马上和同组的几个教师展开了讨论。这样的讨论有可能没有统一的结论,但重要的是在和同事的讨论中,提出问题的老师和参与讨论的老师都从中获取了不同的体验,这正是微教研的魅力所在。 三、实施微教研的反思 1.教研“接地气”,问题不嫌小,场合形式不讲究 传统的教研活动,给人的感觉总有较多的“研究”气氛,教研组长一言堂,教师缺少话语权,研讨氛围凝重,缺少活力。而微教研更具有草根性,更加接地气,语言活泼,形式多样,更能听到教学实践中的声音,饭桌上、办公桌前、走廊上,到处都可以留下教研的身影,有利于教研组民主关系的融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同时,发现问题就及时讨论,避免拉家常、谈山海经、浪费时间,不积累问题,不拖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时间,实现“短平快”的教研方式。在办公室备课时遇到了问题,就在办公室备课组里讨论解决;听课时发现了问题,就在听课结束后走廊里解决。批作业时发现了问题,就在批作业时解决;阅卷时发现了问题,就在阅卷教室里解决。微教研,应立足于快节奏、小范围、近距离。倘若一时碰不到合适的人交流,可以超越空间的束缚打一电话、发一微信给某位老师或朋友,也可以上线与某些老师进行交流。因为不是正规的教研,所以微教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微教研中所涉及的问题不嫌小,小到哪怕是对一个物理量单位漏写的指正,小到如R=U/I这样一个变形公式的推导,小到力矢量的箭头画到桌面上还是箭尾画到桌面上等。微教研的题目不能大。如果大了,一两个人不一定能解决,一二天时间里也不一定解决,那就不是微教研,而是变成小型的课题研究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道出了微教研的“微”力。 2.人人可发起,个个能参与,畅所欲言无权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微教研”的意识,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微教研”的发起者,教师在教学中一旦发现问题,特别是一些细小的问题,就应该紧抓不放,如前所述,不限场合不限形式,否则就会因问题的细小而转瞬即逝。 作为微教研的发起者,既然通过某种平台提出问题发起讨论,那就要有始有终,参与全过程,掌控全过程,直到圆满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为止。微教研的发起人是不固定的,提出问题的时机和场合也是任意的,所以微教研的参与者一般都是被动的。这就要求参与者要与发起人一样具有参与微教研的热情和紧迫性,这样,微教研才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其实,微教研活动对发起者是必需的、紧迫的,对参与者来讲,往往也是有益的,有时还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有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在讨论中问题的实质就会像云散日出一样越来越清晰。微教研没有讲台,没有话筒,因此就没有了权威,没有了专家,人人都是参与者。谁也不必拘谨畏缩。谁的发言正确,自会有公正的评判。 3.教研成常态,集聚正能量,微小能量莫小视 微教研,虽然每次活动的人数不多,解决的问题不大,但经常进行这种微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更新,教学知识渐渐地被完善、补充,教学技能得以加强。经常性的微教研,还在老师之间产生了一种长期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看似无界实则有界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使人进步的正能量得以不断地聚集。而这样的氛围,正是我们全力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乐学之城所必需的。标签:初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