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微教研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微”概念正风靡全球,“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数字化产品也应运而生,可谓无“微”不至。微现象日益彰显出草根化的发展趋势,有着不可忽视的神奇力量,似乎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跨入微时代,这股扑面而来的“微”风,也吹绿了教育,于是,很多教育学者积极探索以微主题、微组织、微片段来营造“微课例”、“微课堂”、“微课程”的“微教研”活动,创新了教研方式,丰富了教研内涵。 一、认识“微教研” “微教研”是“微观教学研究”或“微型教学研究”的简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待深入解决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是第一时间分享或传递自己或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方法措施或成功经验。 微教研更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教研形式,它是着眼于关注教育教学细节,以细节问题为抓手,以“小切口、即时短时、重过程、有效实效”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研方式。微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二、践行“微教研” 为解决或改进教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微教研的方式可能是阅读专业书籍,与同伴面对面交流或在教研群里交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等,微教研的地点可以在教室,在办公室,或者在网上等,简言之,即人人可以研究,时时可以开展,处处可以进行。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物理微教研活动的开展。 1.以实验为依托,让微教研有探究 物理微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本学科的优势,加强对实验的研究。如对实验室实验器材的微研究:学校实验室里总有一些器材,它们常年静静地躺在实验室的橱柜中,教师很少去用,有的器材,甚至不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如何操作,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把全组教师集中起来搞培训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三两个凑在一起,抽点时间共同研究、实践,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如对模拟光纤传输信号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器的正确使用、提高空气压缩引火仪、瓶吞鸡蛋的成功率等实验的微研究。 其次,对创新小实验的设计和开发的微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物理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对重力方向演示仪的开发。在木板上做一个矩形水槽,将吊着钢球的悬线一端放入水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后者能使学生更易理解竖直方向的确切含义。类似这样的实验,在公开课展示中,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以课题为引领,让微教研有主题 课题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周期,需要扎实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许多次微教研来逐一进行,如苏州市“十二五”立项课题“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为了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将主课题进行分解,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微课堂观察为抓手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设计了微课堂观察量表,针对某一教学细节进行微观察。这种微研究具备小巧、质朴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微视角,观察教师采用何种策略,让学生把错误尽可能地呈现出来。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充分时间,让他们充分活动,充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犯错,教师才能变错误为资源。 3.以网络为辅助,让微教研有活力 当下较为流行的网上交流方式是群聊,利用群聊的优势,我们建立了物理组QQ群,成员十多人,虽然人数有限,却成为我组微教研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该QQ群主要用于校内教研活动信息的发布、群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讨论等。大家话题大多围绕日常教学而展开。因为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有问题出现,有问题就要讨论、研究、争鸣。如组内的公开研讨课上完后,评课必不可少,从中授课者和听课者都能受益。 结合网络的微教研活动耗时不长,讨论的话题不大,大多是课堂教学细节。但却让参与讨论、研究的老师们感觉到积累灵动的教育智慧是微教研的目的所在。教与研实为一体,微教研要在研中教、教中研。 4.以习题为载体,让微教研有根基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作业批改的反馈,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题目学生错误率特别高,即便是教师本人,也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处理某些“经典”例题时,也不免带有“经验”之嫌。如这样一道习题:假设钢瓶内储满9千克液化气,钢瓶容积为0.3标签:初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