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外华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外华人论文,中国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公有经济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没有形成量化的所有者占有份额利益再分配制度,导致了依附于行政权力的集权经济体制的形成,这就是生产力滞后的原因。
实现经营力商品化以委托经营的方式,由企业经营管理公司来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就是在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实现途径。这是一条没有产权交易风险、最小企业内部震荡、最大社会稳定、最低改革成本的理想途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16年,对于这场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变革,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以一个海外华人的视角及我多年从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体会,来讨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一、对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取向的认识
对历史的回顾和客观评价,是对现实和未来前途认识的基础。要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取向有明晰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正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不愿正视又回避不了的现实:为什么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滞后,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一,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获得了生产资料以后,并没有完成科学的生产资料再分配过程,也没有建立起可以发挥生产资料最大使用效率的科学经济体制,更没有建立起公有经济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从而使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失去了再生产过程。致使这种生产关系发生异变,即劳动者成了没有物的“主人”,公有经济也就成了没有主人的“物”。正是这种异变,做为主人的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拥有感、责任感和制约力,使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演变成为依附于行政权力、命令式的集权经济体制。
第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一个理想化分配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并不一定能够创造出价值和实现价值。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将这种分配原则简单化,只按工龄和出勤时间进行分配。尽管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建立起按劳动、资本投入所实现的价值及其承担的风险程度(财产风险、身体伤害风险、社会偏见风险)进行分配的科学原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锅饭、铁饭碗”的实质,从而无法形成企业内部的压力和利益驱动力。
第三,依附于行政权力的集权经济体制,决定了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规模委派的不同级别的行政长官,他们与企业的所有者同属一个直接的利益主体,这就形成了国有企业“父母包办,近亲繁殖”这种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这样,投资者与生产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就无法制约,经营管理工作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职业了。他们对“主人”的劳动投入和国有资产不负任何经济责任,他们可以很容易将没有主人的“物”当作获得个人权力、地位、利益的资本。这种体制根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形成制约力、压力和利益驱动力。
第四,依附于行政权力的集权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国有企业的各层人员失去了企业、职业风险和竞争意识。国有企业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生产者之间的责任、利益关系极不明晰、规范,国有资产没有真正的责任者,投资者只投资不负责回报;经营者只负盈不负亏;生产者只生产不管效益,“三者”之间矛盾重重,经营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经营管理者侵蚀投资者和生产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亏损个人富,“破庙”里养着“胖方丈”就是深刻的写照。
通过上述的论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公有经济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没有形成量化的所有者占有份额利益再分配制度,导致了依附于行政权力的集权经济体制的形成。这既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基本理论,又破坏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滞后的根本原因。
二、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途径的认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人类发展史上一场前无借鉴的重大变革。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身而言,它实质是依附于行争性利益主体的矛盾。当前进行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造,一般都是旨在通过改造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运行。这是按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法则进行接轨的。它的最大难点是既要形成多元的利益主体,又要使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通过股份制或其他方式来改造利益主体,如果公有成份占绝对多数,竞争机制就很难建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很难分离;公有成份缩小,又很难保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动摇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这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而实现经营力商品化,则可以通过改造国有企业的经营主体,来实现确保在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实质就是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竞争,是通过经营主体以企业为载体为实现的。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即经营力的较量。
狭义上的利益主体是由企业产权所有者构成。广义上的利益主体是由企业产权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生产者组成。经营管理者是决定产权所有者和生产者利益能否实现的核心因素,是经营力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如果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从企业中独立出来,将企业经营管理者从企业的所有者利益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独立利益主体的经营力商品,就可以通过这种经营力商品的竞争与交换,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间的竞争运行。
经营力商品以企业经营管理公司为载体参与市场经济的商品竞争,使企业产权所有者有了选择经营力商品这种竞争主要承担者的可能,这种对经营力商品的选择和交换也是广义利益主体的重新组合。这种专门生产和交换经营力商品的企业经营管理公司的大量组建,并使其资本最大社会化,迅速形成经营力商品市场,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因为没有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的公有经济就是没有主人的“物”,等于没有产权责任者,我们提出产权最重要的是明晰产权责任,如果不健全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产权责任也是很难明晰和承担。我们提出的“两权分离”最主要是“两权”风险责任分离;投资主体承担投资风险责任;经营主体承担经营风险责任。如果经营主体与投资主体同属一个利益主体,“两权”就无法从根本上分离,所有风险责任必然要由投资主体最终全部承担。因此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从企业所有者利益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组成各专业、各类型的企业经营管理公司,做为经营力商品载体首先参与市场的商品交换,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特别是在公有经济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没有健全时期,使经营管理者形成独立的利益主体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并承担其经营风险,是对公有经济所有者制衡的必要补充。
实现经营力商品化以委托经营的方式,由企业经营管理公司来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就是在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竞争运行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实现途径。它是一条没有产权交易风险、最小企业内部震荡、最大社会稳定、最低改革成本的理想途径。这也像西方体育运动商业化,各体育俱乐部买来教练员、运动员代表其利益主体组队竞技一样。国有企业拥有除经营力外比其他企业更强大、更高质量的各生产要素,一旦与经营力商品进行有机结合将活力倍增,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运行主体,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发展、壮大。
黑龙江省的改革途径和经济发展战略,即是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有效途径和经济发展战略,对其改革途径和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剖析和认识,无疑将会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现途径提供有益的启示。这个省制定了以实行经营力商品化进行委托经营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以开辟第二战场作为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其特点是以建立公有经济所有者监督制衡机制为核心,将企业委托给企业经营管理公司或由企业分离出来的经营管理主体来经营管理,承担经营风险。这和以往的承包制有质的区别,承包制的承包人多是不具有财产能力,无法承担财产责任的自然人,因此承包人只负盈不能负亏。承包制的实质是利益主体的改变。从法律意义上来分析,承包本身就是资产承租,是以利润承包的形式将企业资产出租给承包人,利润指标是企业资产的租金。在公有制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下,由于没有所有者监督制衡机构,不能对承包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制衡,因为不但承包的利润指标难以在法律约束下确保兑现,而且极易产生工资侵蚀利润;承包人侵蚀资产所有者和生产者利益;只追求即得利益不管企业积累和发展的短期行为,承包人鲸吞国有资产的弊端也时有发生。黑龙江省实行的这种“委托经营”的委托方(企业所有者)和受托方(企业经营者)是两个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经济法律责任关系,明晰规范并彻底分离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及其责任,企业所有者主体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主体承担经营风险,在双方签订的经济法律责任约束下,可确保企业的经营利润目标和发展目标兑现。
实现经营力商品化进行委托经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社会化、商品化、企业化,变以往企业经营管理的个人行为和责任为企业行为和责任,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公有经济所有者的监督制衡,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主体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第一,企业经营管理公司要承担授托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它要对其派出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负责,要进行强有力的制约;第二,企业经营管理公司要对授托企业的经营目标负责,两者是直接的法津责任关系,其利益既矛盾又统一。因此授托企业的董事会,要对企业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三,企业经营管理公司,要对授托企业生产者的劳动投入得到合理报酬负责,它与生产者是一种雇佣关系,因此授托企业的生产者,也要对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施以有效的监督;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公司的利益,是从对授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成果中分享。派往授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是根据这个派出机构对授托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来确定,每个经营管理者的工作行为,都对其整体收入有影响,只有这个机构的各部门,各个经营管理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统一形成合力,才能创造出企业的最佳经营管理成果和个人的最大收益。
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发展生产力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为保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讲效率的密集性劳动方式,不仅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就业空间十分狭窄、限制了经济增长,而且大量的富余人员得不到就业机会和工资保障,已成为社会震荡的重大隐患。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实质,就是企业开辟主行业以外的更大就业空间,就是更有效的优化组合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百业俱兴的稳定社会环境。新的经济领域和新产业的开发,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最有力的支持,为国有企业分离大量余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是社会资本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并存的客观要求。国有企业将经营管理者分离出来组成独立利益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公司,也是“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开辟第二战场,开发新的经济领域和就业门路,国有企业改革分离出来的大量余员就得不到安置;没有新的增长点形成,就不可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生存竞争环境,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很难成功,搞活国有企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剖析黑龙江省改革的实现途径和经济发展战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不仅符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完全符合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比重大、历史包袱沉重的省情,是一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它为我国搞活国有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国企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海外华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