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_学历论文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_学历论文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路径论文,制度创新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现代大学职能拓展和终身学习诉求使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变革的压力,同时也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压力和动力推动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实践中顺势思变、自我革新,力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但是,传统的办学理念与实践逐渐凸显出新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变革中的路径障碍,包括教育结构的固化及不合理、办学目标的模糊泛化、办学模式的单一僵化、教育服务与区域经济的疏离、质量管理的手段缺失等。因此,有必要站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高度,把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对教育结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服务区域和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改革,构筑高校继续教育更为协调顺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调整继续教育的结构是改革继续教育,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高校继续教育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并成熟起来的,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也随人才培养需求和市场办学变化随机形成。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校继续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是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指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担负着补偿教育功能的各级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应以提高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针对性为重点,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承载着终身教育目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现阶段则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职业为导向予以大力发展。这是从结构二元论的角度,明确学历继续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非学历继续教育走外延式拓展之路的结构界限及发展方向。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看起来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两种继续教育形式,事实上,它依然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两者之间可互为依托、互相转换、互相渗透。从教育结构的复杂形态来看,转型期高校继续教育的目标、体制、管理、层次、种类、形式、教学等教育系统结构基本因素和教育规模、布局、发展速度等教育结构的动态部分都应予以顺势调整,而且这将是一个动态的、循序的、长期的过程。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方向的个性化发展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千校一面的办学发展模式已然不适时宜,评价体系多元化、办学模式特色化、办学方向个性化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趋势,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还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属性,只有扬长避短、百花齐放,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之路,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拓宽发展视域,确保其可持续发展。首先,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宜与其所在高校的总体办学定位协调呼应,根据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探索相应的发展道路,例如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承担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任务;地方高校可立足地区经济,为中小企业、社区和农村提供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可侧重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次,要发挥高校学科、行业优势开展继续教育办学,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产学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将前沿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为行业企业提供订单式的形式丰富的继续教育服务,特别是依托行业办学的高等学校,更有利于发挥行业优势进行继续教育,形成行业、专业特色。再次,继续教育的特色应与其所在高校本身的特色相符合,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累积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文化与传统、精神与底蕴、氛围与风气同样可以成为继续教育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另外,高校继续教育既依附于高校,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也应该追求适合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改革创新,培育特色项目,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三)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式推进

       开放办学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途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领域,首当其冲要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而且,以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为特征的高校继续教育理应在办学模式改革方面占有优势。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等。开放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尽可能有效地实现继续教育办学的自由度与多样性,包括创新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途径与管理体制,扩大合作渠道、扩充教学资源等。要加大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办学的力度,使办学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探索学制学籍管理的开放,实现继续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之间、不同学习类型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主动寻求继续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的学习结果互认途径;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将教学渗透到成人学习者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使“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等继续教育模式切实发挥其功效。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性推进可从多个维度加以体现,一是结合宏观的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二是从中观的高等学校管理出发,改革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与运行机制;三是从微观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角度,扩大办学的视野和范围,丰富办学的内容和形式。但无论从哪个维度进行改革,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都要在高校管理制度限定的范围和继续教育办学本身的创新诉求之间找到平衡,这也正是高校继续教育因其特有的地位而生成的主观选择性和客观制约性之间的矛盾所在。

       (四)高校继续教育服务重心的区域性导向

       将科学研究融入继续教育,既是高校发挥其人才培养职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渠道。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借力于科研成果而实施的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高校科技成果引领和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努力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应本着“为区域经济服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教学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契合点并与之密切互动,为区域经济升级、转型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学科优势和校内优质资源,积极建设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平台,使之成为当地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通过开设高级研修班、职业能力提升班、技能培训班等多种培养形式,为学习者提供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使他们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当然,高校继续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为重心并不是指将其狭隘地限定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如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在覆盖地方的同时,还可以依托区域优势辐射至全国各地,特别是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不仅拓展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还为高校继续教育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

       (五)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建设的品牌化战略

       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不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品牌产品,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教育品牌是从企业产品品牌引申出来的概念,从外在特征看,是口碑,是信誉;从内在核心看,是质量,是品质,它意味着社会对教育的认可,更是对学习者的服务承诺。重视质量建设,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管理铸就继续教育品牌,以品牌建设促进继续教育质量,这是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转型的战略性选择。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化战略包括教育服务品牌的创立、维护和创新等一系列行动。首先,高校可以依托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建立继续教育的品牌并提升其品质和知名度,将学科建设优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继续教育优势和资源,在课程设置、实训平台、教材改编、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化继续教育的内涵建设。其次,为了保持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高校继续教育应重视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维护品牌的本质就是要加强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和实施机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最后,高校继续教育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因为继续教育项目的设计完全是基于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和市场规律的结果,只有重视市场调查,根据社会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和学习者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完善,推陈出新,确保教育培训项目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才能保持教育品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转型的必要保证,是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制度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就难以找到路径改革的突破口,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从社会、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实施部门等多元视角入手,针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选择路径,在办学管理、人才培养、服务方向、成果评价、质量建设等方面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制度创新。

       (一)基于高校本位的办学管理制度

       由于高校继续教育拥有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办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既受继续教育政策的指导和管辖,又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和牵制,但从某种角度来看,由于其双重管理的属性,反而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缝隙,并且导致制度建设滞后于办学实践发展,由此产生的突出矛盾是高校继续教育开放多元的办学需求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刚性管理以及高校管理制度本身相对固化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办学方向的个性化,办学模式的开放性,还是办学发展的品牌战略,都需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更为宽松灵活,更加适应市场,因此从宏观来看,政府在建立继续教育统筹管理体制时,要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及其功能的发挥,充分调动高校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和鼓励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协调和管理指导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应给予高校更多的继续教育办学自主权,如全面开放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市场,将招生计划由政府刚性控制变为高校自主招生,加大高校在继续教育招生、教学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另外,可以参照国家分类管理高等学校的政策思路,引导不同地域、层次、类别的高校走不同的继续教育办学之路,使其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分类发展,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高校本身也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来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在重视和把握好继续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绩效考核制、项目责任制等更适合市场经济的运行制度,赋予继续教育追求其本质功能的内在动力。

       (二)基于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是办学的核心,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个性化和开放性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个环节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赖于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指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相关的制度、规则,高校继续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人才培养制度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要改革传统的依附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和开发、教务和学籍管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满足社会需求(用人市场)和学生需求(生源市场)为导向,建立更为灵活开放的管理制度。当前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任何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都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制度配套,因此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可以在规范管理的原则下,尽可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组成要素的多元化。例如,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工作本位学习等都是符合职场需求和成人学生学习需求的培养模式,也是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到教学管理,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让学校和企业、教育与职业之间紧密结合,才能使这种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运行。

       (三)基于成果互认的学习评价制度

       学习成果评价是成人参与继续教育最根本的激励因素,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制度,使成人通过不同形式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得到更大程度的共享和互认,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当前,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互认已经引起了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继续教育学习评价制度应自上而下成立相关机构,研究和建立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各类型继续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如以“学分互认”为标志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从高校继续教育内部来说,面临着“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的结构调整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十分必要,高校继续教育内部可通过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打通学历文凭与职业技能证书之间的通道,从而使“双证制”“多证制”等学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四)基于区域经济的教育合作制度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继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依托当地社会资源办学才能使高校继续教育得到效益最大化发展,因此围绕区域经济开展教育合作是转型期高校继续教育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而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合作制度是促进教育合作的根本保障。政府应通过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比如办学投入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税收优惠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引导促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机构的继续教育办学合作;高校要发挥教育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对继续教育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的能力和吸纳地方资金投入教育的能力进行考核;行业企业要建立教育投入机制,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在绩效评价中推动人力资源建设和激发产学研结合的活力。教育合作制度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签订合作协议可有多种类型,大到包含有多方面内容的框架式全面合作,小到就某一个具体项目或活动开展的合作,无论哪一种模式,在项目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具体合作事宜上,都可以在合乎人才培养规律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区域经济的个性化需求。教育合作制度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和途径,如继续教育基地制度,通过建设为区域和产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让产学研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校企合作的稳固机制,使人才培养直接为行业企业提供效益,实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耦合。

       (五)基于品牌认证的质量保障制度

       高校继续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管理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产品认证是产品品牌树立和推广的基础,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同样需要认证制度作为保障。认证制度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既要重视内部的质量自控,也需要来自外部的第三方认证。传统的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是品牌认证的内部环节,高校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和继续教育特色出发,制订可操作的教育质量规范标准,成立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教育质量考评制度和管理办法。特别应重视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的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科建设带动继续教育的新体制,促进继续教育与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为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与提升提供富于创新活力的学科平台,从学科、师资、管理、服务等多个角度形成质量品牌效应。建立第三方认证制度,除了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制定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外,也可依托民间力量,成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联盟、校企联合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区域联盟等组织,评估、监控并规范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实践。

标签:;  ;  ;  ;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