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陈睿玉(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摘要: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时发展的桥梁。在环境治理体系下,建立健全相关环境经济政策,积极探索有效手段,强化环境保护。从纵向角度来说,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的发展机制,是促进生态型产业化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系统的一种循环经济手段。与此同时,政策导向下,如环境金融制度等,创建具有长效机制功能的环境执法体系,是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完善环境经济联动效果的基础,对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遭遇到环境退化和能源紧缺等问题,在原生态与老旧环境基础上展开粗放式经济生产,已经成为协调发展的一大阻碍。迫切需要与城市发展性质相吻合的环境经济协调路径,促进人、经济、自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区域性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机制
(一)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效应
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主要是人口密度和社会生活强度两方面。其中,人口密度决定生产生活方式、排污能力;生活强度直接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消费水平有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胁迫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一,人口数量的增加会改善人口密度,生态环境压力也被动增加。通常,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空间扩展有关,经济水平越高,人口密度程度就会越大,生态环境遭受的压力同步增加。第二,人口空间的增长与人均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化有关,人们从生态环境中汲取的力量也就会越大。
新时代,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喜爱。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与坏,关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新媒体因其信息多而杂,没有边界性,网络空间向所有用户开放等特点,多元化、虚拟化的格局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1]。因此,依托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二)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效应
区域性企业发展总是围绕着既定的区域单元,与人口因素不同,经济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上,具体有企业性质、规模、经济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等。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效应从性质与规模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企业规模分为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企业性质可有水耗和能耗表示出来。企业在区域经济中,通过要结合占地规模与占地密度,使得生态环境空间压力与日俱增。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下的生态环境作用机制,进而标下出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大量消耗能源与其他资源,生态环境面对的压力自然也会增大。企业发展强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在探索者用另一种形式缓解这种压力。例如:企业经济发展带动环保项目,从人为净化能力角度缓解生态压力。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与情节性的生产技术角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量,减少生态环境被动影响企业经营付出的代价。企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机制,正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影响作用的。
休药期是指从停止用药到允许动物和产品上市前的这段时间,通过制定严格的休药期制度,能保证动物体内的药物在规定时间内完全降解消除。动物养殖中,不同的动物种类、年龄、用药剂量、用药方法,所制定的休药期存在一定差异。而很多养殖户在动物上市前,不注重休药期制度,依然在饲料中添加兽药和兽药添加剂,导致许多新产品上市后体内的药物不能完全降解,残留超标。
(三)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效应
城市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影响,主要为:城市道路建设中形成的粉尘与水土流失;汽车尾气与土壤污染;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道路施工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在道路建设上,交通扩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交通扩张增加了城市道路空间的同时,车辆数量也明显增多,尾气污染强度被迫增加。道路交通扩张,对区域性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其发展节奏与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耦合节律。
二、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约束机制
(一)区域居住舒适度低,阻碍经济发展
针对发达城市而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已经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协调能力,绿色发展理念应该始终与经济发展、保护相辅相成。对于通过绿色经济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主要从:第一,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在道路发展基础上,注重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开发与视同,尤其是智能交通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推行公交升级优化发展战略,推行公交出行方案,或者是自行车与步行方案,限制机动车保有量。第二,建立重大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尤其是天气监测。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检测预警机制,是在海洋资源、环境容量与水土资源基础上进行限制措施,空气、土壤、水质等未达到标准,应通过建立的预警机制进行有效应急。第三,在以上基础上,还要明确约束机制使用范畴。对于预警机制内的程序、组织机构和保障性措施,按照不同层级、性质与经营模式的企业,采用差别性环境经济干预政策。
(二)降低经济竞争力,区域经济受到减缓影响
尤其是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化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会减少一定程度的工业污染,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主要内容为:第一,变革传统生产型企业。根据“由简到难、分步实施”原则,淘汰落后产能,并严格按照排放与能耗标准输出产能,通过制定绿色型生产方案,培育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群。第二,加快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和示范型企业,通过扶持净化技能项目,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第三,调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从区域经济的整体功能角度来说,应明确划分功能区域,按照重点开发项目与生态环境调节效能,重构经济功能区,减少能源消耗项目,控制环境敏感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域。第四,扶持节能型环保产业。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导向、产学研为一体化的创新技术格局,建立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科研项目,通过加快垃圾分类处理、废物处理等生态环境控制技术,通过科技产业带动企业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促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是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尤其是具有高新技术发展的区域空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高新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人才聚集程度加重,生态环境因人口变化而丧失承载能力。通过反向影响,科技竞争力的增强受到限制。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制高点,高新技术的流失自然会影响到企业经济发展,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受到影响。
(二)发挥绿色监管机制作用
通常情况下,生态环境的恶化会潜在排斥人口数量,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在这种机制下,会阻碍逆转区域。区域环境的恶化主要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得良好经济促进文化素质与区域人口的经济实力,形成一种“驱逐”中心城市的经济圈。资金与技术也随着“驱逐”而转移出去,经济逐渐走向下滑。通过改变区域空间的结构,尤其是城市居住人口,其聚集密度较高,生态环境也将面对着巨大压力,有些具有高经济能力的人口逐渐转移到郊区生活。外迁居住地成为当下人们的优先选择,使得区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
在实际生产车间内布满了生产设备和排气管道等飞行危险壁障,这些生产设备尺寸不一,位置排布没有规则,UAV在从起点飞行到终点的过程中需避开这些危险壁障,确保其始终在安全无碰撞的范围内。因为空间被划分成了m个子空间,所以飞行路径由m个节点构成,需要判断每个节点是否与障碍物保持安全距离。将UAV按照质点来处理[14],要求UAV在飞行过程中与危险壁障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则危险壁障适应度函数
(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现阶段,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同时高度增长点较高,但是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其有一定的差距。对此,为促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积极开发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经济优势,使得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功能的改善。从农业发展角度来说,例如: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农业发展优势,以特色农产品道东产业化发展。通过辅助具有鲜明特色、经济效益好、规模大等性质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进而从中扶持具有较大影响力与综合实力的地域性龙头企业。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精神内涵,坚持对外开放与文化融合,借鉴国外先进文化融合经验,通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动区域性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应切实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现状与资源条件,同时进行资源有偿与生态补偿措施。而面对环境恶化与资源存量的剧减的制约,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性协调发展,成为推进我国区域性环境经济的重要错局。对此,促进生态文化建设步伐,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新杰.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 统计与决策,2016(20):149-152.
[2]景建邦. 山西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3]张瑞萍. 环境法视域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33(03):109-117.
[4]李娇娜. 农业现代化视野下农村环境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2017(12):41-43.
标签:环境经济论文; 协调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