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经验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60年持之以恒的探索过程。回顾这个过程,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历史经验,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更加自觉地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确大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从思想政治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它的一个大目标就是为了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由他主持制定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标准,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标准。在“四有”当中,他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的特殊重要性。他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998年5月4日,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体大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包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他反复强调要对大学生和青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指出:“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一份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又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削弱,只能在改进中加强。
唱响主旋律: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并且以最新理论成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贯彻《共同纲领》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取代长期以来进行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学习活动,使大学生对于一些旧的观点以及与旧的观点相联系的某些错误的、糊涂的思想有了认识,对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理论和政策有了了解,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随着《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在大学生中兴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热潮。一时间,《实践论》、《矛盾论》成了大学生十分重视和喜欢阅读的著作。大学生参加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从中受到了教育。在毛泽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发表之后,社会主义教育又成了大学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这样做的结果,使大学生的思想紧紧跟上了党的指导思想的进步,跟上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步伐。可惜的是,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高校的各项工作被严重破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遭受重大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不仅造成科学文化的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腐蚀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风气。”[3]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的工作经过拨乱反正,不仅重新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且还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开辟了新的局面。从主旋律来讲,当代大学生紧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步伐,获得了新的精神武装。
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通过党团组织生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通过理论社团的工作,这些理论成果被大学生所了解、理解和接受,成为他们科学认识形势与任务、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的思想武器。当代大学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成为改革开放的热心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人才。
大学生是今后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必将成为他们走向社会、担当重任的重要思想基础。
突出主渠道: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我国高校统一设置的大学生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类高校在党的领导下,普遍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代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时叫“政治课”。最初的政治课主要是开展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新民主主义论的教育,取得了“从头学起”[4]的重大成绩。到了20世纪60年代,高校的政治课(当时一般称“共同政治课”)调整为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4门;同时开设形势和任务课(在研究生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报告课)。这类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重大作用。这期间,还培养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先是经过拨乱反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走上正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课程设置几经调整,逐渐趋于完善。在这个调整过程中,经过了“78方案”,到“85方案”,再到“98方案”,最后到“05方案”。课程设置的调整轨迹生动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党的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进程。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能够尽快成为大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的东西,要“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生头脑”。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在2005年新方案中有了超出以往的重大变化:它在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前提下着重加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这其中包括,它改变了以往分别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做法,代之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改变了以往分别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之以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改变了以往开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做法,代之以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提高理论方面。同时,这样的调整也相应地减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数和学时,适应了高等教育必修课精简的总趋势,给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留出了余地。这样一个新思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新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方面的帮助。
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提高无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好环境:积极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和重要途径。这一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很多高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优良传统。
很多学校都注意凝练自己的校风、校训,注重它的育人功能。从北京大学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到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以及复旦大学的“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等,都生动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一种导向。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训的概括,集中反映了这所学校的精神层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导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很多学校都注意支持学生理论社团的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高校组织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又组织有“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等。这些研究会在高校十分活跃,组织并团结了一大批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感兴趣的学生,坚持阅读经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很多学校都注意用活动去组织学生,去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特别是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很多学校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近年来,很多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运动会,以及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对学生的思想进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性的、实践性的、便于学生参与的环节,形成马理论教学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每年暑期,各个高校都组织大批学生到社会中去考察、学习、锻炼。通过这种社会考察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近最基层的民众,了解社会最真实的情况,同时也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
很多学校都注意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网络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先进的工具和载体,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面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发展,各高校都非常注意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努力建设融实效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2004年8月,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讲究“相结合”: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确定以后,实行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方式方法不对,那么工作任务的完成就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在论述如何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时他还没有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的时候提出:“这一工作是艰巨的,必须根据农民的生活经验,很具体地很细致地去做,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和简单的方法。它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5]其实,他的这个意见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就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来讲都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结合具体工作一道去做,必须将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好的工作效果。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这样,其他领域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这里,正确理解和处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相结合”的思路。
从大的方面来讲,毛泽东在1958年撰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阐述的红与专、政治与业务之间的关系道理是正确的。他指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6]他还说过,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将来政治这个名词还是会有的,但是内容变了。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很明显,毛泽东反对在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关系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不过,后来随着“左”的思想泛滥,特别是受林彪等人鼓吹的“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其他”观点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所谓“只专不红”、“白专道路”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了反面。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新对又红又专思想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7]到了1980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红与专之间的关系问题讲得更直白、更明确,他说:“专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8]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作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里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本领,学习的自觉性更高了,学习的效果也更好了,其实,这体现了红与专的结合、政治与业务的统一。
当然,讲究相结合还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其中包括,把坚持思想教育同加强行政管理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同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把坚持教育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继承优良传统同改进创新结合起来。总之,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基本方法、一个总方法。这个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很多实践所证明。
创造新机制: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9]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这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就坚决地废除了旧中国实行的国民党、三青团的组织机构及其训导制度,而代之以校长负责制,并很快在各高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委员会,青年团组织也在各高校迅速发展起来,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学生会。随后高校初步形成了在党委领导下,以学校行政为主实施,以公共政治课为主渠道,青年团、学生会积极参与、分工负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各高校贯彻执行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教六十条》),校党委处在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的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1964年10月,中宣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在《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要求,各地党委宣传(文教)部和高校、中等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政治理论课的领导,着重抓方向、抓教学、抓队伍。文件还要求,高校的党委书记和中等学校的支部书记、党员校长,都应当尽可能地兼上政治理论课。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军宣队、工宣队、革委会取代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各高校逐步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管理体制,并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渐使其完善。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党委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校系两级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机构,如学生工作部或青年工作部。文件要求把学校的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各个方面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提出: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文件要求把德育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是对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8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成绩,要求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这是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管理体制问题上的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的表述,它对于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通力协作,齐抓共管,需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现在,而且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今后还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经验,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必将在党的领导、教师的指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健康成长。
标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大学生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