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 湖南衡阳 421002
【摘 要】目的 探讨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0例ICU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危险因素原因,并以此依据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40例ICU患者中年龄≧60岁与<60岁、静脉采血次数≧20次与<20次、脑卒中与未发生脑卒中、机械通气时间≧72h与<72h相比较DVT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中年龄≧60、静脉采血次数≧20次、脑卒中发生以及机械通气时间≧72h等因素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对此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ICU;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护理对策
静脉血栓多是由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致使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多发生于下肢,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浅静脉怒张、皮肤色泽改变等。临床研究显示,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1]。因此评估ICU患者DVT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加强护理干预对改ICU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2]。本文就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现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140例ICU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5例,女性65例;脑卒中者57例,肿瘤者23例,严重感染者33例,严重外伤骨折者27例。经超声检查及静脉造影确诊140例患者中,发生DVT者56例,发生率为40.00%。
1.2方法
以年龄≧60岁、静脉采血次数≧20次、脑卒中发生、机械通气时间≧72h为ICU患者DVT发生的相关单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 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理论频数T>5,用X2检验,理论频数T<1,用确切率检验;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0例ICU患者中年龄≧60岁与<60岁、静脉采血次数≧20次与<20次、脑卒中与未发生脑卒中、机械通气时间≧72h与<72h相比较DVT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有研究学者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及静脉壁损伤等因素有关[3]。ICU患者多数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使用大剂量脱水及利尿剂可引发脱水、血容量不足、休克等反应,进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酶原过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诱发DVT发生。ICU患者多数神志昏迷,部分因病情需要使用肌松药或镇静剂,造成患者长期卧床处于制动状态,下肢体运动减少收缩力下降,静脉瓣膜功能减弱或丧失;此外患者常需要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机械通气时胸腔内负压改变,导致血压下降,回心血量及心排血量减少;右心衰竭或血压过低时,血液在外周循环淤滞,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引发DVT发生。静脉采血次数过多可造成静脉内膜损伤,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可导致使静脉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进而促使血小板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造成纤维蛋白及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此次研究中可知造成ICU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脑卒中、静脉采血次数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有关,因此对ICU患者进行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降低DVT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4护理对策
4.1体位护理
病房温度设置在22℃左右,抬高患者下肢20°~25°,于膝下放置软枕,下肢充分保暖。每2h协助翻身侧卧,减轻对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的压迫。部分患者可使用弹力绷带包扎小腿,松紧度以放入1指为宜,每4h松开1次,检查包扎部位皮肤的温度、颜色等,及时调整松紧度。
4.2用药护理
给予抗凝药物后,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预防抗凝不足或过度。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以及有无皮下出血、呕血、黑便等出血倾向症状。给予刺激性强或血管活性药物时,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对未稍循环差者可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4.3运动护理
每6小时对患者下肢进行一次按摩,从跟腱部位自下而上挤压比目鱼肌及腓肠肌;进行足踝部位被动活动,护理人员一手固定踝关节,另一手握住前足进行足内外翻运动及踝关节屈伸运动,15min/次。
4.4静脉血管护理。
需留置深静脉导管者,尽量选择锁骨下或颈内静脉,避免在下肢行深、浅静脉穿刺置管或采血;必须时可在上、下肢静脉轮流进行,避免在同一条静脉上反复多次穿刺。对一侧肢体瘫痪者应避开患侧穿刺输液及扎止血带。同时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静脉输液无菌操作流程,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此外静脉采血时应尽量集中进行,以减少静脉损伤。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或血管活性药物时可适当进行稀释,尽量避免下肢静脉途径输入。同一血管穿刺采血次数在5次以上时,可常规给予50% 硫酸镁局部湿敷,出现硬结者可使用红外线灯照射,3次/d。
综上所述,ICU患者属于深静脉血栓发生高危人群,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重视疾病发生的高危元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志娟,李云辉.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 医药前沿,2017,7(3):231-232.
[2]叶蝶莲,谭雪贞,李素婷,等. 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4):3806-3808.
[3]孙丽丽.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探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7):230-231.
注: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资助项目(XJK17BGD070);南
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资助项目(2017CY013);
衡阳市科技局基础研究项目(2016KJ47);南华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
(2016XJG-ZZ14);南华大学大学生创新课题(2016CY017)
论文作者:肖,玄,赵,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南华论文; 因素论文; 脑卒中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