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方法初探论文_黄青云

诗歌教学方法初探论文_黄青云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教研室 532200

摘 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品读-品析-感悟”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心灵,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品读诗歌 遣词造句 意境 意象 感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这里来谈谈笔者的教学感受。

一、品读

我国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读诗是一种享受。诗的语言意蕴丰富,靠细细品读,方能领悟,即古语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何指导学生品读诗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听读,一般是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配乐朗读素材,声情并茂、图文相生,更能让学生融入作品,感悟诗的意蕴;如果教师自身朗读功底深厚,可以垂身示范,配乐范读,更能让学生“信其师”,从而“亲其道”,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裨益。二是自读,即听读后的仿读与自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朗读指导,教会学生正确划分不同类别的诗歌节奏,让学生按节奏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二、品析

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诗歌丰富内涵的关键,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一般来说,对诗歌的品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品析语言。学生通过“听读、自读”这两个环节之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语言就不再困难。诗歌的语言往往生动、凝练又意蕴丰富,诗中的每一个字,无不体现诗人遣词造句之精妙。如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敲”字,可谓得来之偶然而巧妙,还因此“敲”字让唐代两位大诗人--贾岛与韩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诗歌语言如此之精妙,实在应该细细品析。品析诗歌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遣词造句之精妙,感受诗词文字表现力之丰富。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品味语言,如“你认为这联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等。通过学生合作性探究,进而品味诗歌语言之精妙,对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2.感受意境。意境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中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提到意境,不能不提意象,诗词中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即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诗词中的意象决定诗歌的意境。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六个意象创设了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古道西风瘦马” 则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 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因此,感受诗歌的意境,离不开诗歌的意象。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类诗句的意境,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身临其境,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的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者: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某句的意境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三、感悟

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对诗歌的感悟,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经历,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多角度的,可以是对主题的感悟,可以是诗句中说包含的哲理的感悟,还可以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围绕诗歌主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区域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又可行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此文中对初中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究只是冰山一角,诗歌的教学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钱红英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何博 舒宏伟 《浅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塑》.铜仁学院学报。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互联网文档资料。

论文作者:黄青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  ;  ;  ;  ;  ;  ;  ;  

诗歌教学方法初探论文_黄青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