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论文

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论文

筚路蓝缕 开拓创新
——《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

王卫兵,曹德和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拓展和深化了汉语修辞史研究,开辟了修辞研究新领域,明确和端正了辞格审美研究的理论认识,为修辞审美研究的再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范式,为中国美学建设奉献了一块坚挺的奠基石。无论对于汉语学界还是美学界来说,它的出版都是值得庆贺的重要事件。

关键词: 《中国辞格审美史》;修辞史和美学史研究的拓展价值;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由复旦大学著名修辞学家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在吉林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初春同读者正式见面。该著由五卷组成,累计226万字,堪称鸿篇巨制。诚如序言撰稿人、著名修辞学家张炼强先生和著名美学家邱明正先生所言,无论从汉语修辞发展史还是汉语审美发展史的角度看,该著的出版都是令人高兴且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被学界普遍尊称为“望老”的陈望道先生即已明确指出:“修辞学是研究文章上美地发表思想感情的学问。”[1]599望老高度重视修辞与审美的结合研究,他通过《修辞学发凡》推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修辞学理论体系便是建构在言语表达与审美形态相互对勘的基础上;在如何开展修辞审美研究的问题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富指导意义的重要见解,例如,他认为审美不仅体现在积极修辞中同时体现在消极修辞中,认为修辞审美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认为修辞审美当以形式同内容相和谐以及表达同语境相和谐为标准。[2]望老高度重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互动与互补,但他在辞格审美的共时研究上用力甚勤且成果甚丰,至于辞格审美的历时研究,则因诸务缠身而未及问津。宗廷虎先生1961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即进入望老亲自主持的语言研究室。陈光磊先生1962年复旦本科毕业不久,通过考试成为望老唯一的独自培养的研究生。1973年在望老关心下从“被下放”单位调回,被安排在语言研究室工作。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是在望老耳提面命下走上修辞研究道路。因为均对修辞与审美的关系深感兴趣,更因为都有志实现望老未竟遗愿,他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修辞审美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廷虎先生相继撰写了《纵谈语言美》(1981)、《探索修辞的美——〈修辞学发凡〉与美学》(1983)、《语言美纵横谈》(1983)、《略谈口语修辞及其美质》(1983)、《修辞学与语言美》(1983)、《在修辞学建设中吸取心理学美学营养》(1987)、《广告语体的变化美》(1988)、《从正面烘托说到美丑相衬》(1991)、《汉字形体美的魅力》(1991)、《匠心独具营造意象美——秦岭雪〈明月无声〉修辞解读》(2003)等一系列有关修辞审美的论稿。而陈光磊先生《适切性与美感性的统一——略论修辞现象的特征》[3]一文,通过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贴切援引以及直言三段论推理的睿智运用,不仅从学理和逻辑上有力回答了消极修辞是否有美可言的问题,同时使望老关于一切成功表达均具美感性的学术思想得以成为学界普遍共识。[2]其后,在联手主编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国修辞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两部巨著中,两位先生及其合作者,在深入论析我国修辞学史以及修辞史的过程中,对修辞审美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2006年,即《中国修辞史》著成后,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感到,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摸索、积累、筹划,现已具备对中国修辞审美史开展专题研究的条件。鉴于辞格乃是审美特征最为鲜明的表达形式,他们决定将辞格作为攻关突破口,并明确最终成果以“中国辞格审美史”命名。前述课题敲定后相继得到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08BYY00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10BYY067)的充分肯定和资金支持;但因该课题属于无前例可援的创新研究,加之面广量大且有时间上的限制,要想确保成果的高质量,除了两位主编亲力亲为,还须组建一个高效有力的研究班子。好在两位先生德高望重,具有一呼百应的感召力,其约请得到诸多学者——包括复旦大学李金苓、吴礼权,上海大学赵毅、花勇,上海财经大学雷淑娟、周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晓红,扬州大学于广元,武汉大学罗积勇,四川文理学院加晓昕,中南民族大学冯广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张艺娇,浙江传媒学院谢元春,西南大学张春泉、何越鸿——的积极响应。最终搭起的研究班子,含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0人,博士11人,力量之强,实不多见。

《中国辞格审美史》是以中国国家共同语为对象,以审美为主要背景和直接动因,描写和总结诸如比喻、引用等常用辞格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该著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拓展和深化了汉语修辞史研究

此前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主编的《中国修辞史》,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辞格、篇章等部类,对中国国家共同语各类修辞手段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作了覆盖范围较宽的审视。但当时论及的辞格只含括比喻、借代、引用、移就、比拟、讽喻、避讳、回文、仿拟、析字、镶嵌、顶针,而《中国辞格审美史》除了前述12种辞格,还对夸张、双关、设问、排比、对偶、复辞、列锦、通感作了考察,从而使论及的辞格增加到20种。如果说《中国辞格审美史》将夸张、双关等8种辞格纳入考察视野体现了修辞史研究的新拓展,那么可以说它对于比喻、引用等11种辞格的再研究则体现了修辞史研究的再深化,因为该著有关比喻、引用等辞格的再研究绝非仅仅表现为审美视角的强化和凸显,事实上其他角度的观照均表现出更上层楼的新景象。

二、开辟了修辞研究新领域

结合审美开展辞格研究乃为修辞研究主导范式。在我国修辞学界,对于辞格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如陈望道、吴士文、谭永祥,在辞格的鉴定上,都将有无深厚审美魅力作为鉴定标志。根据调查,我国迄今有关辞格的审美观照都是站在共时立场上,至于历时性的审美观照则始终阙如。或许有人会基于所谓“说有容易说无难”,认为前述结论过于轻率武断。其实时至今日无论说有说无都不再是难事。因为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需要了解的资讯一般都能通过网络检索获得。根据网络检索结果,完全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不止填补了审美研究的空白(邱明正语),同时亦揭开了修辞研究的新篇章。

三、明确和端正了辞格审美研究的理论认识

Pi从小就对被称为“国家的父亲”的甘地充满敬畏与崇拜之情,并且深受他的影响。在Pi小时候,他信奉了三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有趣的是,当这件事情被曝光后,所有人都逼着他做出选择:“信仰,只能有一种!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一个印度教徒,一个基督教徒和一个穆斯林。”他感到很尴尬,这时候他脱口而出:“甘地老爹说:所有宗教都是真实的。我只是想热爱上帝。”此时,所有人都安静了。甘地思想中的爱不仅解救了当时陷入尴尬境地的小伙子,而且影响了他的一生。Pi说保卫上帝应该从内心做起,为善而战的战场在于每个人的心灵,而不在公共场所的表现,这与甘地的思想相符合,并且也和奈斯的自我实现思想相吻合。

四、为修辞审美研究的再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范式

复旦大学过去因为有望老而被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源地,如今因为有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为代表的学术团队而被公认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研究重镇。在修辞研究上复旦大学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首要原因在于重视创新。望老有生之年一再谆谆教导其学生应当高度重视学术创新。他说:“我们要立大志攻坚,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人家说不明白的我们要说明白。”“研究工作要有创造性。我们是创造财富的,不是专门继承的,还要创造,要对祖国文化遗产有所贡献。”从事学术研究“不是从别人的出发点起步,而是从别人的到达点起步。这样才会越跑越远,越往前走水平越高”[8]458。以上教导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始终铭记心头。尽管他们年登耄耊,但在前述教导指引激励下,仍然不断地创新再创新。《中国修辞史》墨香犹在,他们已迈开继续创新的步伐,经过八年鏖战,推出《中国辞格审美史》。相信望老若泉下有知,一定会为弟子不负厚望而倍感欣慰!

五、为中国美学夯实根底奉献了一块坚挺的基石

著名美学家尤西林先生认为,美学史应当由美学思想史和审美形态史共同组成。审美形态包含同构对应的内在审美心态与外在审美形式两个方面,内与外乃二而一关系。他指出美学思想史只是第二性的,审美形态史才是第一性的,而我国目前的美学研究却明显表现出重末轻本倾向。[6]著名美学家薛富兴先生亦发现我国现代美学研究存在两大缺憾:一是严重忽略基础工作,二是过于热衷理论务虚。他指出,一门学科之建立应以微观的专题实证研究为依托,但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恰恰相反;学人大多是在审美理论建构中讨生活,而没有注意到美学研究倘若只是徜徉于思想观念层面,缺乏质朴丰富的实践材料作支撑,将始终是无根之苗。他认为当今美学研究亟需转向,首先是从宏观向微观转,其次是从形上向形下转。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实证专题研究补课的方式超越20世纪后期的观念研究”。[7]宗廷虎先生和陈光磊先生既主编过《中国修辞学通史》又主编过《中国修辞史》,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是先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后主编《中国修辞史》,但对于抽象理论发展史与具体形态演进史的不同所在,以及对于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则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意识到后者的基础性,其美学角度的修辞史研究是从具体形态而不是从抽象观念入手。以美学研究眼光看,《中国辞格审美史》事实上为扭转尤西林先生所说的美学研究重末轻本倾向,为实现薛富兴先生所说的美学研究转向,通过自身实践作了一次投石探路性的尝试。虽然对于工程浩瀚的审美形态研究来说前述尝试作用有限,但毫无疑问,它实实在在地为中国美学建设增添了一块相当坚挺的奠基之石!

什么是辞格?辞格具有怎样的功能特征?辞格的美感魅力从何而来?这些乃是研究辞格审美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认识问题。对此《中国辞格审美史》在绪论中均给予了开宗明义的论述,指出:“辞格是利用语言的音、形、义的各种因素,造成新异的表达而呈现出美感魅力的话语模式。”辞格具有“特定的表达性能”。“任何一种辞格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运用,只有适应了题旨情境,其美质才会显现。”以上论述强调辞格构成的模式性、新异性以及支撑基础的多样性;认为辞格在功能上有别于一般词句,并不是什么“中性化”单位;认为无论何种语言美只能是在交际语境中呈现,亦即认为不可能有所谓脱离交际语境的语言美的存在。在辞格审美研究上,前述看法不仅具有拨乱反正的纠偏意义,同时具有明确航向的指导意义。[2]

值得注意的是,该著除了采用了张炼强先生和邱明正先生在序言中提及的那些可取做法,同时还采用了以下三种重要方法。首先是采用“典型突破法”。蒋孔阳先生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类的审美意识也是极其广阔的,我们不能漫无限制、漫无边际地来进行研究,我们应当找出其中最典型、最本质、最能说明这一关系、最能反映出现实的美学特征和人类审美意识的特点的东西,拿来当作美学研究的对象。”[4]研究辞格审美史乃是为了认识修辞审美史,修辞审美所涉范围实在是太广太广,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除了需要丢掉“一蹴而就”的幻想,同时需要摈弃“漫天撒网”的做法。基于辞格乃是最为典型的修辞审美对象,在向预期目标挺进之时,将辞格审美作为研究起点可谓唯一正确选择。而该著正是这样做的。《中国辞格审美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毫无疑问,与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采用“典型突破法”有着重要关系。其次是采用“表里对勘法”。因为辞格审美建立在对于辞格运用效果的体悟上,又因为辞格效果与辞格功能有着内在联系,故而从事辞格审美研究必须注意辞格功能的概括和总结。辞格功能与辞格结构乃为表里相依关系,研究前者不仅片刻不能脱离后者,而且必须始终注意表里对勘。从《中国辞格审美史》的绪论和各章目录可以看出,该著充分注意到以上所述。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显而易见,与其洞悉“效果·功能·结构”关系,采用“表里对勘法”亦有着重要关系。再次是采用“语境溯源法”。辞格审美植根于辞格运用,而辞格运用离不开语境支持。这里的“语境”当作广义理解,它系指由制约言语传释的各种因素组成的集合体。[5]该著高度重视语境对于辞格审美历程的影响,绪论中两位主编以很长篇幅,就此作了深入探讨。其所论及的语境因素既包括文化生活、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哲学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亦包括语言特点、文体发展、修辞批评、学术思潮等等,可以说应当囊括的尽入彀中。《中国辞格审美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不言而喻,与其执末探始、据果寻因,采用“语境溯源法”亦有着重要关系。前述做法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因为这意味着该著重视描写与解释的有机结合,意味着该著在广度和深度上将有关研究推上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注释:

①这观点显然是无比正确的。“美”是动态质、关系质,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生发出的愉悦感。语言系统以及语言成分,作为静止的、离散的、处于审美过程之外的、不曾与审美主体建立动态联系的客观存在,绝无可能具有什么“美”的属性。

进入教室首先打开照明开关,门外的录播提示牌就亮起“请勿打扰”。然后推上空开,开启电脑和触摸电视的电源开关。按下讲桌翻版,桌面面板有4个按键:从左至右依次为“电源键”“录制键”“暂停键”和“电脑键”。“电源键”用于加载录播主机电源,首先按下电源键,同时打开多媒体电脑开关,可触控电视及监视器等设备。待系统全部启动完毕即可录课。

医师履行告知义务可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进行,按照重要性采取不同的告知方式:口头告知方式用于一般门诊,采取书面告知的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中有相关规定。[8]医务人员的说明义务在不同的医疗阶段可以相应分为三个类型:为了取得患者同意而作出的告知义务、作为诊疗行为的告知义务、有关劝导转诊转院的告知义务[9]。根据对95份判决书的梳理,对具体的告知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手术内容、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对策、术后存在的风险、替代医疗方案、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病情的自然发展后果等。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在中国之使命.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文集(第三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曹德和,王卫兵.关于修辞审美的争议与辨析[J].学术界,2019(1):62-72.

[3]陈光磊.适切性与美感性的统一——略论修辞现象的特征[J].当代修辞学,1985(1):3-7.

[4]蒋孔阳.对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补充意见——兼答高尔太同志[J].哲学研究,1982(1):69-77.

[5]曹德和.关于修辞理论的深度思考[J].学术界,2008(5):85-96.

[6]尤西林.有别于美学思想史的审美史[J].文艺研究,1994(5):39-41.

[7]薛富兴.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途径[N].光明日报,2003-12-23.

[8]宗廷虎,陈光磊.融通古今中外致力学术创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Pioneering and Innovations:Comments on A History of Rhetoric Aesthetic in Chinese

WANG Wei-bing,CAO De-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9,China)

Abstract: A History of Rhetoric Aesthetic in Chinese edited by Zong Tinghu and Chen Guanglei expands and develop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Chinese rhetoric history,pioneers a new field in rhetoric study,and corrects theoretic understanding of rhetoric aesthetic,which sets a significant model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Its publication is a great matter for both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and aesthetic study.

Key words: A History of Rhetoric Aesthetic in Chinese;Academic Con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39(2019)05-0011-04

收稿日期: 2019-05-09

作者简介:

王卫兵(1967- ),女,江苏连云港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应用。

曹德和(1950- ),男,江苏南京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应用和语言文字理论。

含氢溶液静脉与局部应用——最广泛的临床应用。通过静脉或者局部使用富氢溶液是完全可行与安全的。氢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的方式已经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得到应用,包括急性胰腺炎模型、失血性休克模型、急性听力损失模型等,并且显示出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含氢透析液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富氢溶液可以有效降低透析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增加患者的蛋白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改善了预后。

(责编:叶 莉 责校:明茂修)

标签:;  ;  ;  ;  

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中国辞格审美史》读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