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贸关系中的内在动因和约束条件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中俄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俄经贸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前,两国的经贸往来受制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而增长乏力。2000年后,俄罗斯经济整体开始恢复性增长,由于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的作用,两国的产业间贸易也随之不断发展。除此以外,俄罗斯国内制度环境的逐步改善也对两国贸易额的逐步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相互直接投资有所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中俄贸易总体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但总体水平与两国的经济规模还是很不相称。
在相互投资方面。近年来,虽然我对俄投资增速加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
两国的经贸关系经过10年多的发展,涵盖贸易结算、信贷、货物运输以及经贸信息共享等多层面的贸易服务体系尚未很好建立起来,不能为两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微观制度环境,严重阻碍着两国经贸关系健康、稳定与有序地发展。
中俄两国均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缺乏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正常经济秩序的行业协调和管理机制。在此情况下,两国国内的无序的贸易秩序延伸到对方市场。
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要素禀赋的差异、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导致了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不振和相互直接投资不发达,相应的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例过低,不利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贸易份额都属于一般贸易的范畴和产业间贸易的范畴,并且多数为最终产品的贸易。
二、基于比较优势的内在动因和约束条件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过程来看,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相互拥有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有两种:基于先天的自然禀赋差异而产生的比较优势;基于后天的比较优势,也就是消费者追求产品的多样性引致的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和机会成本递减的比较优势。
世界经济发展的早期,国际贸易中的大部分基于先天的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开展起来,表现为产业间的国际贸易。而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是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原则来发展,表现为产业内的国际贸易。近年来,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产业内贸易比产业间贸易的增加速度更快。
现阶段的中俄国际贸易中更多的是货物贸易,缺少的是技术贸易和相互投资。
产业间贸易更多地导致要素使用结构的变化,因而对一国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损益影响不同;产业内贸易更多地导致要素使用方向的变化,因而使一国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益都得到提高。因此,由于中俄两国的贸易结构的特点,经济贸易的来往总是要受到两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扰,经贸关系也就不时地枝节横生。
而两国间经贸关系更大的发展往往基于后天的比较优势,靠直接投资和产业内贸易的推动。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个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更何况俄罗斯国内的“中国威胁论”的不时泛起,干扰着正常的两国关系,缺乏统一的对接的经贸往来的制度保障,微观经济主体很难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经济的内生动力所发挥的作用就相对有限。
但这并不是说中俄两国之间就不可能有直接投资的流动,国际直接投资是市场在国际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所以,中俄两国之间有限的直接投资机会还要受到两国国内的制度环境的影响,相互直接投资的止步不前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时候,政府间加强合作,发挥外在的推动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三、中俄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俄两国间的相互直接投资还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这不仅表现在两国近年来表现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还有保障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的国内环境。截止200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这些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保障,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竞争优势。俄罗斯的国内的制度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当前我国一些行业部门的产品已进入成熟期和标准化阶段,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家电产品、纺织服装等。
轻工业一直是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俄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境外加工贸易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合作形式。
四、结论和建议
现阶段中俄经贸关系中的内在动因主要是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后天比较优势的作用不明显,由此,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动力不足。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两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利于跨国直接投资的产生和流动;两国缺乏可以对接的统一的制度基础也不利于两国商品贸易的开展和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俄罗斯国内既有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特点、世界市场的影响以及俄罗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都对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一种“锁入”效应,俄罗斯的经济始终难以摆脱原有的状态。单靠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难以突破中俄经贸关系面临的这些约束条件,若无政府通过外力推动加以摆脱,只能是一种利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为主的状态。
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要标本兼治,微观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要解决,宏观的制度层面的问题更关键。有鉴于两国之间经贸关系发展的内生机制作用不充分,要推动和发展经贸往来,就要借助于外生力量的推动。政府应当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推动内生力量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