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天然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邵云东[1]2004年在《天然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大豆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紫锥菊提取物、红景天提取物、越橘提取物、松树皮提取物等六个植物提取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质量标准的研究,结合工艺方面的摸索,探讨了如何进行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并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植物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第一方面: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方面的研究,列举了大豆提取物的工艺问题,葡萄籽提取物的质量标准与工艺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紫锥菊提取物分析方法与提取工艺问题等叁个例子,并着重以葡萄籽提取物和大豆提取物为例,详细分析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差异;第二方面:原料的品种鉴定与功效成分关系的研究,列举了红景天提取物的原料品种鉴定与功效成份关系问题,越橘提取物的品种使用与功效成份含量比例问题,松树皮提取物等叁个例子,并着重以红景天为例从原料角度,也就是非人为因素角度论述了药用植物提取物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同时,本论文还综述了药用植物提取的常用工业化生产方法,以及药用植物原料与其提取物的经典质量控制方法,并简介了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国内外现状,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前20位药用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本论文通过对以上6个提取物质量标准建立与分析,指出造成药用植物提取物质量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提取物原料使用的品种差异和不同公司提取分离的工艺差异。鉴于以上分析,药用植物提取物生产与质量控制应相应从两个方面,即原料与工艺两方面进行控制,鉴于此,笔者呼吁植物提取物生产厂家应建立以色谱技术及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为手段的分析方法,建立原料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并通过成品质量标准的判定,保证成品合格率达到100%。以快速提升我国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水平。

王飞[2]2012年在《B公司植物提取物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化妆品在安全,有效要求的前提下,除了对化妆品在美容、护肤等方面的基本诉求外,还要求其具有营养皮肤、延缓衰老和防治某些皮肤病等多种功效。人们已从单纯的化妆目的转向对人体的保健、营养和治疗为目的,从而出现了化妆品医药化的趋势。天然植物提取物应运而生,纯化合物化妆品原料新的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使植物提取物的开发也成为必然选择。“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无疑,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天然植物提取物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旋律之一。植物提取物(化妆品原料)市场处于无行业质量时代,还没有一个品牌在市场里一支独秀。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原料市场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其在化妆品中的功能及应用探讨,并分析几种植物提取物探讨适合B公司植物提取物(化妆品原料)项目发展模式。同时,本文应用创业管理相关理论,通过对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进行调查及分析,提出B公司植物提取物(化妆品原料)项目的创业计划。通过对B公司植物提取物(化妆品原料)项目的研究分析,从实施过程和最后的结果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适合B公司植物提取物(化妆品原料)项目发展的模式道路,从而为其他与B公司植物提取物(化妆品原料)项目面临相似问题的公司决策者提供借鉴。

曾建国[3]2006年在《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目前发展非常迅速,概念和内容都已不只限于使用传统中药材为原料,目前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已经是一个以中药提取物为核心,并包容了源自于世界各地植物提取物的现代产业,中国是国际上一个重要的提取物生产国。主要从植物提取物的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发展对策和建议进行了论述。着重阐述了植物提取物的行业现状,主要包括生产现状、应用现状、技术现状、标准现状以及政策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于我国的植物提取物行业受一些来自于植物提取物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所处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并从7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及建议。

杨崇仁, 刘锡葵, 李海舟[4]2001年在《药用植物标准提取物的产业化》文中指出植物标准提取物的概念和实践始于1991年。药用植物标准提取物是以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为依托,用规范的制备工艺生产的、质量可控而稳定的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剂。是在植物原料药和植物提取物基础上发展的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内涵包括:以按GAP规范要求规范化种植采收和加工的质量可控的植物材料为原料,用现代化的植物提取工艺技术、按GMP管理模式在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下进行生产的,具有可控的质量标准的植物提取物产品。并具有按GSP规范要求的产品营销体系。

周晓迅[5]2009年在《湖南省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国际上“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渐成时尚,天然植物提取产品在全球受到热捧,成为人们现代医疗保健的理想选择,由此也营造了巨大的天然植物提取产品市场。同时,植物提取物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及饲料添加剂、保健品、化妆品、植物源杀虫剂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植物提取物产业势必会迎来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湖南省植物资源丰富,有雄厚的植物提取产品研发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有一批走在行业前端的植物提取物企业,且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可以说植物提取产业拥有坚实的基础,其生产和研发能力可与陕西、浙江的植物提取产业大省相媲美。近年来,我省植物提取物产业也浮现出不少问题:如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及有竞争力产品;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存在浪费问题;国外市场出现的贸易冲突;缺乏植物提取物的中国标准,科技水平和生产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等问题。因此,及时有效的制定符合我省植物提取物产业特点的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充分利用我省的中药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合理解决植物提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题,优化产业模式,有效利用“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形势和相关优惠政策,那么植物提取产业必能成为湖南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使得我省植物提取物产业沿着兴旺、健康方向快速发展。本课题通过对我省植物提取产业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其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现有的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态势,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力求探索出适于我省植物提取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并针对其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我省我省植物提取产业产业发展提供一套理论依据,有助于湖南经济的发展。

王维丹[6]2013年在《MR公司植物提取物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植物提取物行业已发展成为以中药提取物为核心,涵盖各种天然植物为提取原料的现代产业。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绿色消费”认可度的提升,植物提取物受到特别的关注与认可。中药提取物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一个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同时,我国虽然是植物提取物主要供应国,但主要还是对本土自然资源的输出,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提取生产的企业,现代中药资源公司根据天士力集团的战略部署,在保障“内供”的基础上,新增外销业务。为此定制植提物营销战略是决定我们能否被市场接受被顾客认同的关键,也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之重要组成。本文以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现代资源公司中药提取物产品营销战略问题。首先本文以环境分析入手,分析了国内国际植物提取物的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环境情况对现代资源公司的影响,然后对企业内部经营条件进行了分析,界定了企业的资源能力。其次运用(Porter)泼特行业竞争理论分析了植物提取物行业的竞争情况和现代资源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情况。运用竞争战略选择分析理论制定现代资源公司的集中化竞争战略。通过STP战略研究,确定现代资源公司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并选择了公司进入植提物市场的模式,最后本文以品牌营销为理论基础,从营销组合战略、文化营销战略、绿色营销战略叁方面规划了现代资源公司的营销战略。本文通过对现代资源公司植提物营销战略的研究,将对我国同类中药、植提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彭新宇, 符应琳, 莫棣华[7]2008年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发展的新思路——天然植物提取物复方组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畜牧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畜产品的追求已从数量变成对质量的需要。目前我国肉蛋奶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肉蛋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寻找一种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安全绿色食品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回归自然,"草鸡,土鸡,草鸡蛋及散养猪"等倍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杨玉萍[8]2007年在《药用植物提取物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室内离体抑菌试验从13种药用植物中筛选出了3种药用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将这3种药用植物提取物进行复配,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复配组合。离体试验测定所筛选的药用植物提取物复配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菌丝生物量及菌丝形态变化的影响;活体抑菌试验测定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同时,从生理毒性和抗病相关酶活性两个方面,初步研究所筛选的药用植物提取物复配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机理。结果如下:1.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3种药用植物中,有3种药用植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显着,分别为药用植物K、J、M。2.通过滤纸交叉法初步确定K/M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然后,采用共毒因子法判断K/M组合的最佳配比为2∶1。3.离体抑菌试验表明,K/M(2∶1)复配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其浓度为4mg/ml时,可以完全抑制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同时改变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形态,使得病原菌菌落扩展缓慢,菌丝畸形。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4mg/ml的K/M(2∶1)复配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着,防治效果达64.67%。4.对番茄灰霉病菌生理毒性的研究表明,菌丝体加入K/M(2∶1)复配提取物培养一定时间后,培养基的电导率下降,说明其并没有造成菌丝体细胞内电解质渗漏;K/M(2∶1)复配提取物在处理6h后,可明显抑制菌丝体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同时,对番茄幼苗体内叁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研究表明,K/M(2∶1)复配提取物可诱导番茄植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而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俞卓裕[9]2003年在《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际社会对安全有效、制剂均一、品质稳定、质量可控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需求呈急剧增长的态势,并开始关注竹叶黄酮。本课题结合近年来国内在中药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依托导师在竹叶有效成分研究开发领域长期的工作积累,以天然来源的刚竹属(淡)竹叶为原料,将微波协助萃取(MAE)技术应用于竹叶有效成分的提取,通过超滤(UF)和纳滤(NF)的组合式膜分离技术分离药用活性部位,选择安全性好、对类黄酮选择性高的聚酰胺作为吸附材料进一步富集目标产物,得到了符合中药Ⅱ类新药原料药要求(总黄酮糖苷≥50%)的高精度的竹叶总黄酮制剂。同时,在小试基础上进行了放大试验,在工艺技术研究的同时整合现代质量控制手段,使研究成果具备产业应用的基础。研究内容和结果分述如下: 1.将MAE技术应用于竹叶有效成分的提取,以总黄酮(Total Favonoids,TF)含量作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在700~1400W的范围内,优化的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40%、固液比1/20、萃取时间40min。而在模拟体系的单因素试验中,对芦丁增溶作用明显的β-环糊精,在竹叶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中对方差的贡献不显着。与经典的索氏抽提法和有机溶剂热回流提取法相比,MAE可使竹叶总黄酮的萃取率提高150%~160%,同时,在缩短提取时间、减少有机溶剂用量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越性。 2.通过对纯芦丁(黄酮醇糖苷)体系的超滤行为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在超滤过程中,料液的压力、温度、流速和pH值与渗透通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溶质的扩散效应和料液流动的剪效应对透过率的联立效应。对于一个可在膜表面形成可逆覆盖层的横流体系来说,在起始时间段由于覆盖层的形成,渗透通量会逐渐下降,此后体系将会达到某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一般来说,稳态时膜通量的大小随温度和进料溢流速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会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俞卓裕竹叶铸用有获钾位伪板取.令离、化化二艺枚术肠研究 以竹叶粗提物(EOB一f04)为起始原料,采用二段超滤(UFI和UF川和一段纳滤(NF)的组合进一步分离活性部位。在运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的同时,采用HPLC法定向检测目标产物、定量四种主要的碳昔黄酮,对工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实时监控。UFI、UFn和NF叁段分级产物中总黄酮干基含量分别达到31.20%、40.20%和25.50%,相应的截留率为12.31%、36.61%和22.64%;总固形物的截留率分别为10.90%、25.13%和24.51%;四个碳普黄酮合计的截留率为10.49%、37.86%和30.44%。其中UFll截留物的干基总黄酮含量超过了40%,是一种中、高精度的竹叶总黄酮制剂,可直接用作膳食补充剂、保健功能因子、高档护肤因子、食品添加剂等,也可经进一步精制成为H类新药原料药。表明,该组合式膜分离过程起到了分离杂质、富集有效部位和浓缩料液的叁重作用。 3.以竹叶提取物(Ebl971)为原料,比较大孔树脂和聚酞胺两种吸附材料对竹叶黄酮的精制效果,得出二者对总黄酮的最大吸附容量均在14%一15%之间,最适吸附pH值在7.5左右,理想的乙醇洗脱浓度为50%。聚酞胺对竹叶黄酮的选择吸附性能优于大孔树脂,对有效部位的富集效果显着强于大孔树脂,如在聚酞胺柱的50%乙醇洗脱部位中,干基总黄酮含量达到了65.19%,回收率为30.95%;而大孔树脂柱相应部位中干基总黄酮含量仅为42.78%,回收率为27.95%。 在中型柱的放大试验中,选用UFH截留液为起始物料,用聚酞胺作为吸附剂,水洗除去大部分酚类物质,用50%的乙醇一步洗脱,洗脱液经减压干燥后,比色法测得干基总黄酮含量为53.9%,HPLC法测得其中鱿草昔、异药草普、牡荆昔和异牡荆昔的含量合计为10.49%。聚酞胺精制前后,总黄酮含量仅提高了13.6%,而四种碳昔的干基含量从2.05%上升到10.49%,增加了5倍。 综上所述,微波协助萃取能显着提高竹叶有效成分的得率及生产效率,粗提物经组合式膜分离技术除杂,结合聚酞胺吸附一解析技术精制,可获得符合中药H类新药原料药要求的、有效部位含量不低于50%的竹叶总黄酮制剂。表明微波协助萃取、膜分离和吸附~解析叁种高新技术的有机组合,在竹叶药用活性部位的提取、分离和精制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研究结果对植物类黄酮的生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林江[10]2005年在《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民族特性来看,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不仅是对汉族人使用的中医药的开发和经营,而且包括对藏药、蒙药和瑶药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的开发和经营。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以“中医药”的大概念来统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医药,以“中药”来统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药物。 我国的中药产业基本定位是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和中药知识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产业,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目前,我国中药工业和商业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中药材专业化生产为特点的中药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以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知识产业则刚刚兴起。另外,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开发中医药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与器械等,也有望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本文是从民族经济学的视野,研究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医药学的产业化发展问题。本文的选题意义是: 其一,中医药的现代化开发关系到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问题。2004年2月29日来自《中国青年报》(警惕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有12%,而且多是商业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因病致贫、返贫”在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农村,在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也占60%以上。据调查,我国农村每年因常见和重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400多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中50%左右为因病致穷或因病返贫。当前,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系费用高昂,如果不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农民就越难以承受,就越贫困。这就是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农村市场,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要达到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文明和生态、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二,加入WTO以后,我国已成为国际上一个巨大的传统医药市场。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是我国“入世”后可以取得药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攻方向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药品市场竞争、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绩效表现不够理想,中药工业效益增长弱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科技化发展的速度缓慢,增长乏力。这一状况如不能得到迅速改善,不仅我国在国际现代植物药市场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将面临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份额不断地被蚕食的困境。 其叁,开展传统医药产业化的研究,是人类医疗模式由单纯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的需要,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由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的禀赋决定的,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医药产业正处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方式转换的过渡之中。之所以说过渡是因为它的规模还不够大,标准尚不完整,规范化程度也不高。要真正实现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通过简要考证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形成和传播的历史,论述中华文化传播对于开拓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介绍了笔者对于建立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体系的思路。第二章在对中医药学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及推进战略。第叁章结合最新数据资料,对我国初具规模的中医药产业结构体系作了分析,并进行了与整个医药行业的比较,明确了己取得的成绩与尚存在的不足。第四章对我国传统医药的供需状况、市场培育策略与市场管理模式作出探讨。第五章按照经济发育的不同层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传统医药开发利用状况作了介绍,以冀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有所帮助。第六章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医药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并根据西部地区的传统医药发育基础对西部地区传统医药产业运作模式作出探讨。第七章对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判断,结合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中医药产业国际经营理论进行研究。第八章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大的现代中药企业—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在传统中药现代化诸方面走在了全国同行前列、创下单一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元纪录的天津天士力集团作了介绍。第九章根据文献资料,以同仁堂为标杆,分析了创建于明、清两代的目前尚在经营的中药老字号企业经久不衰的经验。 本文力求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和主要论点观点有所创新: ①本文从民族经济学提供的独特的“民族”视角,而不局限于“民族区域”的空间范围,根据翔实的史实,钩稽了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在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荟萃中形成、在交流中发展的轨迹;围绕着整个传统医药体系的创新思路,分别探讨了传统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与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与投资重点、实施步骤及成功案例。认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医药理论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统医药的开发与营销不仅仅是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也是文化的开发与营销。 ②中

参考文献:

[1]. 天然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D]. 邵云东. 天津大学. 2004

[2]. B公司植物提取物项目商业计划书[D]. 王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 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 曾建国. 中草药. 2006

[4]. 药用植物标准提取物的产业化[C]. 杨崇仁, 刘锡葵, 李海舟. 2001’全国药用植物与中药院士论坛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

[5]. 湖南省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晓迅.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6]. MR公司植物提取物营销战略研究[D]. 王维丹. 天津大学. 2013

[7].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发展的新思路——天然植物提取物复方组合[J]. 彭新宇, 符应琳, 莫棣华. 广东饲料. 2008

[8]. 药用植物提取物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D]. 杨玉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9]. 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D]. 俞卓裕. 浙江大学. 2003

[10].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林江.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天然药用植物提取物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