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对策论文_张冬1,王燕2

胸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对策论文_张冬1,王燕2

张冬1 王燕2

1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2山东省平度市中医医院 266700

【摘 要】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及两者联合镇痛三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胸外科术后患者93例,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静脉自控镇痛组及两者联合镇痛组各31例。比较观察3组患者术后在静止、活动、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者联合镇痛组在静息、活动、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及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均明显低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及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应用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治疗对策

胸外科手术多集中在神经分布较密集的胸部,故术后疼痛较为剧烈。胸外科手术后给予患者正确的止痛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使其更好地配合术后指导,如咳嗽、深呼吸、早下床活动等,从而促进康复。本研究选择在我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3例患者进行术后疼痛治疗,并进行疗效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93例病患资料均为胸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A组)31例,年龄为39-72岁,平均年龄为63.6岁;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31例,年龄为46-75岁,平均年龄64.5岁;两者联合镇痛组(AB组)31例,年龄为43-77岁,平均年龄为65岁。3组患者术前均无呼吸道感染等合并症。无麻醉药过敏史及心肺系统疾病等手术禁忌症。术后均常规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每日2次,雾化液为:生理盐水3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地塞米松5mg加a糜蛋白酶5mg。3组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肿瘤分期、术前预防用药、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及术后常规用药情况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肋间神经阻滞组患者的镇痛方法:选择切口肋间及其上下各一个肋间,以及引流管口肋间及其下一肋间,共5个肋间,阻滞部位是在每一肋间的上一肋骨下缘与脊柱交叉点处避开肋间血管进行肋间神经阻滞,每个肋间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注射液4ml。肋间神经阻滞完毕后常规关胸。

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的镇痛方法:术毕于外周静脉通路上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泵内选用药物为:舒芬太尼2μg/km加盐酸昂丹司琼0.2mg/kg加生理盐水100ml。采用持续背景输注加单次给药方法,持续背景输注为2ml/h,单次给药量为0.5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持续镇痛时间为48-72h。

两者联合镇痛即为肋间神经阻滞后常规关胸,并于术毕外周静脉通路上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

1.3观察指标

术后由专人随访患者。评估术后4h、24h和48h患者在静息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疼痛程度,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共分11级:0级,切口无痛;1-2级,切口偶有轻微疼痛;3-4级,切口经常有轻微疼痛;5-6级,切口偶有明显疼痛但可忍受;7-8级,切口经常有明显疼痛但仍可忍受;9-10级,切口剧烈疼痛无法忍受。疼痛程度评分均在患者完全清醒状态下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别记录术后4h、24h和48h时患者的静脉自控镇痛累积应用芬太尼的剂量。若患者诉疼痛难以忍受时,静脉给予芬太尼0.05mg,直至患者VAS评分小于3-4级。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分析及t检验,数据以均数±方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三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术后第1-3d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d在活动或咳嗽状态下,静脉自控镇痛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镇痛组在静息、活动或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及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2三组患者术后辅助用药次数比较

术后第3d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使用止痛药次数明显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3d两者联合镇痛组术后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均明显少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3三组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均无发生呼吸抑制情况。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胸外科手术常常因较大的创伤或者其他刺激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疼痛,造成限制性功能障碍,并且剧烈疼痛可能导致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甚至心肌梗死、呼吸衰竭等严重不良事件。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疾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手术操作技巧有很多改进与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手术方式,传统的手术方法也在改变。近年来疼痛机制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使用多模式镇痛以达到平衡镇痛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联合使用不同或多种镇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可以达到比较完美有效的镇痛效果。

本研究表明,静脉自控镇痛与肋间神经阻滞两者联合应用时,无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在活动或咳嗽时,两者联合组的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这样患者术后就可以进行早期起床活动及早期开始咳嗽咳痰训练,大大地减少了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也可以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护理工作,更加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邓芳.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科手术后胸痛患者镇痛效果的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6):57-58.

[2]马明志.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9,(30):89-90.

论文作者:张冬1,王燕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  ;  ;  ;  ;  ;  ;  ;  

胸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对策论文_张冬1,王燕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