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盛夏酷暑时节,一群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狐狸们都馋得直流口水,可葡萄架很高,那么怎么办呢?每只狐狸的反应都不同,有借助梯子摘到葡萄的,有说葡萄酸的,有坚持不懈跳高摘葡萄累死的,有摘不到葡萄抑郁而亡的,有吃不到葡萄吊死的,有破口大骂被打死的,还有几只狐狸叠罗汉,皆大欢喜的。
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为寓言中狐狸们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结局感到啼笑皆非,可是笑过之后却又有了一种思考:假若寓言中的葡萄是我们教书育人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常常在想,所谓“教书育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因此完全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我想将来我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也许并不都是所谓的社会精英,但是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好人”——身体好,品德好,口碑好。所以,我愿意做第一只狐狸,为了摘到这颗香甜的葡萄,找到最适合的依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都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因此,“在语文阅读中贯穿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快乐;通过阅读,减轻压力;通过阅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
一、通过阅读,找到快乐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觉你选择的书未必真的能带给你乐趣,你不得不去读的书也未必就真的那么枯燥无聊。有时,你认为一本书没有意义,其实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而已,如果这时选择去品读,会其乐无穷。
1.赏文学作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我们要认识到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品读中找到自信。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这样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不也如此吗?学了这篇文章,我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写写自己的爱好。学生们兴致盎然。有的写集邮的苦与乐,有的写做模型的不易与欢喜,有的写看书,有的写看电视,甚至有学生写起学习的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学生找到了一向被他们认为苦不堪言的学习、考试的乐趣时,他们能不热爱生活吗?因此,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音画情境中反复朗读、背诵,在反复朗读中积累语言、深化感悟、丰富情感,让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随风潜入夜地沁入了学生的心田,以此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通过阅读,减轻压力
通过阅读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而且因探索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愉悦,逐渐地养成敢于探索的积极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倾向。而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态度的培养,一般多是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的办法,往往是一些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不情愿的态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认识活动,而在主动探索活动中养成积极态度则直接地促进了学生健康个性和不怕困难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1.析文学作品。我认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带有作者的影子,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深挖包含在文章文字下面的思想。这一部分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查阅资料来进行的。如果遇到意识流的文章就更难懂了,要学会体味作者深藏其中的意义。
2.从品读中学会宽容。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避免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培养其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
三、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
“文学作品之触动人心,并不在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而在于读者的‘心有戚戚焉’。”当读者将其自身的体验与理解带入阅读文中与作者的经验交会,不同读者带给作品的不同意义,也丰富作品原有的意涵。课程文本亦复如是。若教师与学生只是按照指示进行教室内的活动,课程缺乏了老师的诠释,则不会对人产生意义。若课程实际上也有师生经验相互激发的过程,则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才能在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1.品读中尝试演绎课文人物。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提出:“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对象性。”没有眼对物体的注视,没有手对物体的触摸,就不可能形成视觉和触觉。也就是说,前苏联的活动学说不仅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变革活动。证明了认识是人类有目的地主动改变客体活动,为活动教学认识论肯定学生的主动、能动地位,为活动教学认识过程的建立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2.阅读尝试改变,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心育。如何使学科教学和心育真正融会贯通,自然而不着痕迹地进行,避免牵强附会,为体现心育而进行心育,这是一个难度颇大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挖掘和探索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理论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之中。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有机结合既有效地优化教法与学法,又能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所以,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论文作者:黄国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学生论文; 葡萄论文; 心理论文; 狐狸论文; 是一个论文; 主动论文; 过程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