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中小学校长必备的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素养论文,现代教育论文,校长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校长工作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高度概括、观点明确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且将其真正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其真正发挥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的作用,为学校和校长本人的持续发展奠定生长点。
一、学校观
学校观是对中小学校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的基本认识。由于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内涵上也随之变化。对现代中小学校的定位准确,才能真正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作用。
1.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
中小学校需要强化普及观念,淡化选拔意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升学并非唯一途径。他们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因此,学校教育应从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师资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每个学生所得到的关怀应该是一样的,即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
现代中小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又不能局限在知识化教育上,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社会化过程的教育任务,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属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能力和心理素质,把他们造就成为社会合格的出色的成员。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与广泛合作并存是新世纪的一大特点,学生的社会化必须要包括对国际社会的适应。
3.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
当代基础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创新、变化、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注:这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终身教育体现文明社会对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的发展需要的高度重视,实现教育终身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中小学校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新理念,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教育方法等进行改革,强调基础教育要从为学生就业打基础发展到为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二、质量观
现代学校教育质量观的核心理念是:
1.提倡人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教育应该充分地顺延天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培养,注重为每一个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发展目标等,积极引导其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充分地发展,强调教育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价值,教育的目标就是促成“人尽其才”。
2.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1)道德素质,即要学会关心。
(2)智育素质,即要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
(3)生活素质,即要学会交往、学会审美、学会劳动。
(4)身心素质,即要学会健体、学会做人。
三、学生观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的身心暂时处于比较不成熟的幼稚状态,他们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中被改造的对象,具有受动性,始终处于客体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主体作用,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吸收。除此之外,学生观还应该包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个别性等等。
四、教学观
1.教学内容从“唯科学主义”到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与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相结合;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强调还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之本来面貌);从陈旧落后到现代化。
2.教学过程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见解;从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创造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之间的必然联系。
3.教学方法由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的生硬灌输到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4.教学组织形式从强调整齐划一,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到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多样地采用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独立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原则在坚持传统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巩固性八大原则的基础上,要切实贯彻落实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形成的五大教育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和成功性原则[1]”。
6.教学手段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即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电化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增强教育功能、减少教学难度等方面的作用。
五、教师观
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标准要求甚高,除了崇高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底蕴,必备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养:
1.较好的教育科学理论功底。把中小学教师造就成为研究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自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这是与过去从事教师工作的主要区别。
2.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不是教育经费、教学设备,而是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3.较高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化社会里,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所以,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更新和提高学识及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4.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时,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力量比教师自身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广泛和更有效。而面对着以变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师本身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新塑造心理和人格的挑战。
六、学校管理观
现代学校管理观是对现代中小学校管理的本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主要观点是:
1.坚持方向性的管理原则。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坚持方向性原则,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人才的根本保证。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在于归根到底是对“人”(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学校管理必须改变过去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既要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又要满足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需求。
3.树立民主化的管理观念。(1)从学校自己管理向社会参与管理转化;(2)从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向全员管理的方向发展;(3)从学校管理学生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
4.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从“物”而言,一是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引入学校管理领域,使学校管理从技术手段上实现以科学、高效为标志的现代化;二是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克服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随意性。从“人”而言,主要是使管理人员从非专业化走向专业化,有科学管理的知识与思想,技术与手段,方法与技巧,能实现思想、过程与效果的完美结合。
5.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3]。这是指学校在办学目标、办学体制、领导体制、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它是未来社会影响学校管理的因素多元化、复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