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应对与创新论文_张辉

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应对与创新论文_张辉

1 智慧城市的内容和运作模式

1.1 智慧政府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交通、环境、市政等各个系统都将产生海量数据,通过分析与实时评估,可以快捷有效地了解城市的实时动态。与传统的治理方式相比,智慧城市的治理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获取数据方面,研究数据从滞后、有限、单一、静态、烦琐到更加实时、海量、多元、动态、便利;第二,在数据分析方面,选择有效的数据建立相关算法和模型,快速进行可视化处理;第三,在管理方面,通过互动城市网站、APP等渠道,使公共政策更加快捷、便利地通知到市民,并能实时获取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反馈和建议;第四,在公众参与方面,公众在从信息被动提供者变为主动提供者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1.2 智慧经济

智慧城市的建设催生了智慧经济,新的经济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网上支付等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生态和运行模式,基于新技术支撑的互联网经济体现出传统经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并创造出传统经济模式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和创新产品。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为新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智慧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式,也是未来经济高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1.3 智慧社会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需求。智慧城市在社会中的应用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1):(1)信息感知层:通过全覆盖的感知网络如光、电、热、湿度感应器和交通监控设备等对各类信息进行全面获取;(2)网络传输层:通过覆盖整个城市的光纤网、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等,对各类信息进行快速传递;(3)处理平台层:利用云计算等各种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分析相关规律;(4)实施应用层:基于数据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用技术。目前智慧城市的应用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各个系统通过分析数据、筛选信息来提供技术支持,达到快捷便利地为人们服务的目的。

2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对城市系统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行有机整合,赋予城市“神经系统”和“思考决策能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与分析,从而对城市有机体进行有效调控。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政出多门,智慧城市建设主导部门有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国家旅游局等六、七个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部署,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处理、共享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

2.2 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散存储在各个部门和各下属单位中,我国在开始阶段缺乏数据收集和数据维护意识,导致数据散乱、电子化程度不高、格式等不统一的问题,加上现有的行政体系导致数据的所有权条块分割严重,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一方面不利于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上各部门难以协调,影响城市管理的效率。

2.3 信息安全问题

我国对信息的管理一直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罗伯特•贺兰(HolIandS.R.)指出智慧城市很可能被技术和信息资本所利用,成为它们从中获利的工具,导致很多数据变为盈利的资本而非为大众服务的资源。这也造成大量信息被不法人员非法获取,个人隐私遭到泄露等问题,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前提。

3 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应对与创新

3.1 编制理念转变——规划范式转型

传统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空间为核心,重点是土地利用和空间使用控制,把经济社会要素的配置需求及人的活动需求转化为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转译”过程。而智慧城市是利用数字技术、物联网等形成一套智能技术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响应机制(感知—传输—平台—应用)。在智慧城市中,数据技术和物质形态本身是一体的。因此,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规划不再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转译或者空间使用方式在土地上的投影,而是要创造一种空间格局和组织模式,以适应人机互动、快速智能地反馈、满足居民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划也应成为一种动态的响应机制。

3.2 技术路线升级——智能数据分析模型

智慧城市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为智能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途径。大数据带有时空属性和社会属性,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移动特征,发现人类日常行为规律与模式,为建立城市土地使用、交通、经济互动模型提供了基础。不同时空尺度的城市数据模型和方法是将实时城市数据与传统的基于模拟的跨部门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实时的常规问题与更为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行动的衔接。多层级综合模型是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途径。

3.3 城市形态改变——与智慧城市生活相适应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大到提高城市能源系统效率、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条件,小到零售商业网点的选址,新的技术平台都提供了决策支持的可能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高效、智能,也兼顾社会公平。城市运行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城市用地布局、交通网络组织及空间形态的改变。

3.4 工作方法转变——智能化与综合化

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改变规划编制的工作模式,例如,计算机从以往的辅助设计方案到可以在给定相关参数和条件下自动生成方案,并进行多方案比较优选或者进行风、日照等自然物理环境模拟等。这些给传统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机遇。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所依托的各类信息通信技术涉及多个学科和部门,远远超出传统规划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因此,需要规划设计部门与相关部门进行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合的综合化设计。

4 结语

新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城市规划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充分认识智慧城市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点,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为此,城市规划必须在编制理念、技术方法、工作模式、规划成果等方面进行转变与创新,并与相关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有效协同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城市规划的专业优势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明斌,唐国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路径探索[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03):22-23.

[2]王丝雨.探究“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J].建材与装饰,2017(42):51-52.

论文作者:张辉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应对与创新论文_张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