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理论_产品形态论文

工业技术理论_产品形态论文

产业技术界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界说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029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知识经济”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的都是知识、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知识有多种类型,科学技术有多种形态,只有产业化的知识或科技成果才会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才有经济价值。产业化了的科技成果就是产业技术,因此,明晰产业技术概念对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或使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都十分重要。

一、技术与产业技术

何谓产业技术?这不是用简单的定义所能说清的问题。为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什么是技术有一个概括性地理解。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技术是什么在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人们对技术考察的角度不同,对技术作不同理解是很自然的。比如,从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别来看,认为技术是科学(或知识)的应用,所谓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从技术的功能来分析,有人认为,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有人则主张技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从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来分析,有人认为技术是人创造性地改变自然的一种能力或技能,等等。人们争论的结果,近来似乎又回到18世纪狄德罗关于技术的定义上,认为技术是完成特定目标而协同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1]。这样,知识、方法、手段、规则等只不过是技术的要素而已。有人甚至认为,目标或目的也是技术的要素。

为要全面理解技术,只对其进行上述的静态考察是不够的,更要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即要把技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分析。作者在80年代初,曾提出了“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关于技术的动态过程论在《论技术》一书中曾设专章进行了论述[2]。就狭义的技术而言(限于工程学范围内的技术),技术乃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所设定的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动的总称。在这一活动中,技术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主观的技术与客观的技术;潜在的技术与现实的技术。技术过程论和技术形态论是一致的,技术过程论必然承认技术形态论,作为过程的技术实际上是从主观形态的技术向客观形态的技术、潜在形态的技术向现实形态的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说是主观的设想——(创意、构想)的物化过程。所谓物化,即外化、形化的意思。(“物化”一词在中国始于《庄子·齐物论》:“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类。此之谓物化”。意指外化、形化、貌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物化”,便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外化、形化或物质化过程。)只有通过这种转化过程和物化过程,才能实现人所设定的目的,才会有技术的现实价值。

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明确提出过,作为过程的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发明、设计、制造、使用[3]。按照技术过程论来分析技术的形态,似乎可以认为,作为过程的技术具有以下几种形态:创意、构想形态的技术——技术构想;发明形态的技术——技术发明;设计形态的技术——设计技术;试制和试验形态的技术——试制技术或试验技术;生产形态的技术——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技术——产业技术。由主观技术构想、创意而产生的技术发明是技术的初始形态,必须经过设计、试制和试验加以客观化、物质化,才能纳入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去,成为生产技术。单一的生产技术仍不能实现技术的最终目的,必须有许多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生产技术才能形成产品和服务;多种生产技术的综合,即完成生产技术的体系化,才能实现技术的最终目的。生产技术的体系化就是产业技术。所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或者称之为熟化,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

二、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

人们往往不对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加以区别,以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就会实现技术的经济价值。实际并非如此,犹如生产与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样,生产技术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产业技术化。

人类使用工具创造财富的过程被称之为生产(现今已将生产概念加以扩大,把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称之为精神财富的生产)。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就是生产技术。

产业是指生产产品或为人类提供某种服务的事业或部门。企业就是一个产业部门。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企业当然要运用生产技术进行生产活动,但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不能仅靠某种生产技术,必须通过多种生产技术的综合作用。即一个企业为了生产要有多种生产劳动过程,有一种生产劳动过程就有一种生产技术。任何一种生产技术都不能生产出产品来。生产特定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的技术就是产业技术。无论是工业技术或农业技术或者是作为提供特定服务的第三次产业技术都是如此。

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都是现实技术,都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这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之间的区别根源于生产活动与产业活动的区别。产业活动包容着生产活动,产业技术则包容着生产技术。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有人提出,产业技术有两种形态,即“生产技术形态和产品技术形态”,并称前者所体现的是“如何生产”的功能,是生产活动的手段;后者所体现的是某类社会需要的功能,是生产活动的目的。[4]意在把生产技术作为产业技术的一种。这种提法是值得探讨的。因为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两者都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只不过生产技术是特定生产活动的手段,而产业技术则是特定产业活动的手段。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生产特定产品。但生产技术只能完成产品生产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只有产业技术才能生产出完整的产品。

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汽车产业的产品是汽车。它是由以机械加工技术为核心,多种生产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机械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化工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控制、运输技术等都是生产技术,但任何一种生产技术都造不出汽车来。汽车需要发动机,如果以发动机作为一个产业来分析,同样又需要多种生产技术的组合;发动机需要齿轮、轴等零部件,如果以某种标准件作为一种产业,也同样是多种生产技术组合的结果。有多少生产劳动过程,就有多少种生产技术,但一种生产技术却不能独自生产出完整意义的产品来。生产技术链形成了产业技术,并生产出产品来。从社会生产总过程来看,产业技术所生产出的产品又多是中间产品,于是出现了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分。上游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下游产业的技术对象、原料、手段、条件,由此组成了一个产业群。产品是技术的结果,但产品不是技术,当然也就没有产品技术。

三、产业技术的主要特征

技术形态是同一技术原理的不同表现形式。但不同形态的技术又有其不同的特征。产业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产业技术是体系化了的技术

产业活动包含着很多个生产劳动过程,有多少种生产劳动过程就有多少种生产技术,产业技术则是多种生产劳动过程的综合,因此,产业技术必然是一个技术系统,即产业技术是以核心生产技术为中心,多种生产技术与之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生产技术的水平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方式决定了产业技术水平。在产业技术系统中,核心生产技术决定了生产何种产品,但产品的水平、质量、性能、成本不仅取决于核心生产技术,而且取决于与其配套的其它生产技术。按水桶原理是系统中最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水平、性能、质量和成本。核心生产技术再先进,如果在产业技术系统中有一项生产技术落后,就不能使先进的核心生产技术发挥作用。

2.产业技术是社会化了的技术

无论何种形态的技术都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仔细分析,不同形态的技术,其自然属性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属性却有很大不同。技术发明也有社会目的,也是社会的人进行社会活动的结果。但随着技术形态的变化形成产业技术之后,技术的社会属性日益增强,即它更为具体地适应了社会需要;技术活动的主体则由发明者个体、设计群体、试制与试验群体,转变为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群体;技术后果也在社会化,即产品走向社会。一项生产技术可以适应多种社会需要,一旦进入产业技术系统之后,变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要素或者子系统,则技术的社会目的、社会活动的方式及社会后果才最终确定下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了的技术是产业技术的又一基本特征。

3.产业技术是具有直接生产力功能的技术

在技术的各种形态中唯有生产技术及其由它组成的技术系统——产业技术才具有直接生产力的功能,才具有经济价值。其它形态的技术包括科学知识虽然也具有生产力的功能,但当其未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时,还只是潜在的生产力。潜在生产力虽也有其社会价值,但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相反却需要经济的投入,才能转化为具有直接生产力功能并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技术。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按科技形态分析,实际上是产业技术的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现实能力和水平。

4.产业技术与生产技术相比是具有独特性的技术

生产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不同的产业或部门,只要有相同的生产劳动过程,就可以有相同的生产技术。一项发明成果在其转化为生产技术以后,可以应用于多种产业部门,实现多种产业目的,生产出多种产品来。产业技术则没有这种通用性。一旦把多种生产技术组合起来,形成为一种产业技术系统,这一系统就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而且是唯一的。世界上有相同的生产技术,但没有相同的产业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产业技术系统则千差万别。为了炼铁,鞍钢和本钢都要使用焦炭、矿石、高炉,具有相同的生产劳动过程,就一个特定生产劳动过程而言,甚至其操作方法、工艺过程也是相同的,但鞍钢和本钢的产业技术系统却并不相同。这种不同或者是生产产品的核心生产技术不同,或者是与之配套的相关生产技术不同。一种生产技术可以服务于多种产业目的,这就是生产技术的通用性;一种产业目的可以使用多种生产技术形成一个独特性的产业技术系统,这就是产业技术的独特性。因此,当一个具有通用性的生产技术加入到产业技术系统中去,服务于生产特定产品的时候,必须进行生产技术之间的重新组合,这一过程是技术创新过程的继续,有人称之为创新结果的实现过程。认识产业技术的独特性对理解创新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四、界定产业技术的实践意义

理论概念的分析并非是理论家们的无病呻吟。80年代初,学术界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即论证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这件事对于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乃至宏观决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由于从理论上确定了技术的相对独立地位,导致了加强应用研究,重视了技术开发。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从此开始兴起。从某种意义说,哲学也是一种概念分析学,只有概念清晰才会使思维清晰,才会有明确的理论来指导行动。今天对产业技术加以界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确立产业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科技成果必须通过转化变为产业技术才能变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才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发展知识经济不仅要知识创新,更要技术创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因此,不能孤立地推行知识创新工程或技术创新工程,而应推行以产业技术为中心环节的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

2.正确选择产业技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定了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的新方向,即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不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功利主义的目的,而且要获得生态效益。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实际上只有产业化了的科学技术——产业技术才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在其未转化为产业技术之前,很难说它是一把什么剑,它们只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一旦将其社会应用转化为产业技术才有巨大的社会后果和自然后果。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不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造成的,而是产业技术造成的。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归根结蒂是要规定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正确选择产业技术。

3.全面理解产业技术,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生产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区别,看不到生产技术普适性与产业技术特殊性的矛盾,因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了来自两个方面观念上的障碍。发明成果的产业化是就一项技术而言的,该项发明成果经过创新首先转化为生产技术,可以作为一个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而存在,凡是具有该生产劳动过程的地方都可以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是熟化了的技术。但当其被某一企业引进、应用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去以后,必须使之与该劳动过程相关的生产劳动过程一同发生变化,如果没有相关生产劳动过程的改变,则该项技术成果就不会获得应有的效果。这时不是该项生产技术不行,而是产业技术系统不行。是生产技术的普适性或通用性和产业技术特殊性引起的矛盾。以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就是产业化了,从而终止了创新过程,将使创新中途而废;以为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产技术,只要引进过来不经过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就可以完全应用,就是不真正理解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1999-12-14

标签:;  

工业技术理论_产品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