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必备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是现代社会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其媒介素养整体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政府、媒介、学校和农民自身等多方合力促进。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村居民 媒介素养
重庆是我国唯一辖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由于居住在内陆腹地,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信息匮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直辖20多年来,整个重庆大发展、城市形象大提升,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大众传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长期的乡镇调研中窥见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使用情况,从媒介素养的视角感悟到建国70年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社会变迁。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研究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首先,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必备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媒介就如同阳光、空气、水,成为了生命与生活的必需品。世界在快速地被知识化和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权力和财富分配的轴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使用媒介”是现代人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一定要培育和提升其媒介素养。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是现代社会的“双重弱势群体”。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与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还是在大众传媒设施的拥有、主动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与本地区城镇居民相比又处于弱势地位,是现代社会中的“双重弱势群体”。信息时代的“民族平等”,其实质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和发达地区居民平等地共享社会信息的问题。当前社会的现代化潮流无法阻挡,只有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相协调,才可顺利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愿景。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现实困境
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使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呈现出这样的图景: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农民大多为文盲;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出生的大部分农民获得了小学教育,收入的增长使电视进入农民家庭;9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数量增加,手机和互联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并产生影响;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所有人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从“电视选台时代”直接跳到“自由点击时代”。其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信息获取和认知能力不强。一是对媒介保持着一种神秘感,将媒介信息等同于政府文件,将媒介机构等同于政府机关。二是被动接受媒介信息,各种客户端利用算法推荐等技术瞄准其兴趣点持续推送,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新闻和隐蔽性强的不良广告对其产生冲击,面对信息偏差和过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三是自身媒介素养水平不高,建立家庭之后,又面对子女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2、使用和接触媒介范围狭窄。电视媒介可视化和口语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符合其文化水平标准的偏爱。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占有较大比例,但他们普遍地将电视和手机等媒介视为娱乐休闲的工具,对媒介局限于表层化的接受,对媒介的利用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状态,在与媒介的接触中没有利用媒介的自觉意识。目前我国涉农报道中较多的为党报、党刊和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等少数综合性栏目,受欢迎程度远不及电视剧、新闻联播等大众化节目,削弱了农村居民了解国家政策、提高增收能力和维护自身合法意识等方面的信息接受意识。
3、媒介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一是意见领袖功能缺位。既有意见领袖丧失话语权,而新兴意见领袖没有产生,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有害信息不能有效过滤,意见不能正确引导。二是由于现实的制度、经济、文化方面的困难,农民的媒介参与意识差,不会或者很少参与媒介传播,更不会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需求。
4、“信息鸿沟”日益扩大。日益丰富的媒介并没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提振”作用。多数媒介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少顾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这一投入与产出比最低的受众,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日益扩大。“信息鸿沟”必然会带来“经济鸿沟”的扩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农村网民达 2.22 亿。2018 年,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整体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媒介化的社会,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更好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并超越媒介,从而实现和推动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将是一个并不轻松和简单的课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还处于探讨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参考。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更是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改善农村媒介环境,需要政府、媒介、学校和农民自身共同努力,需要多种因素合力推动。
(一)扶贫先扶志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的特殊内涵。
扶贫先扶志¬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在民族地区农村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切实有效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一说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大家认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是民族地区农村落后的原因,这些外部客观因素确实很大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落后,但这并不是导致落后的全部原因。目前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消极保守是该地区农村落后的内在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是资金扶助、项目扶助等等,而是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农民发展致富的信心和斗志,这是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多方合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发展较高次的媒介素养。
1、政府:主导力量。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政府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可以确保其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援和制度保障。比如基层政府可以将辅助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增加计算机公共设施,建立小型公共报刊馆,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努力建设村委会信息室,安排人员教授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介的使用课程。
2、媒体:中坚力量。只有媒体真正做到想农村之所想,给农民之所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媒体需要认清农村市场大有可为,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对农报道,设置农业专题,开办农业频道,从频道的定位、节目内容的编排和节目的制作都体现“三农”,契合农村居民的口味。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进行实用信息输出与媒介素养教育,还要采取多语本土话等方式传播才能顺利开展。同时,媒介可借助其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接近农村受众,向他们宣传和普及媒介和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如开设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题栏目,针对农民开展媒介知识方面的宣传讲座等。
3、学校:辅助平台。学校教育在农村是最有效的推行方式。普及农村媒介素养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当作与科技培育一样重要的现代农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农村各中小学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增设媒介素养兴趣特长班,培养从小与媒介打交道的能力。二是针对成年人尤其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决策人进行媒介教育,可借助基层党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农民自发的集体互助组织等。三是与大学或新闻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以农村图书室、“三下乡”和“支教帮扶”为平台,在农村开展媒介素养推广教育讲座、进行农村教师培训等活动,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
4、农民:决定力量。一是加强农民媒介接触意识,正确认识媒介价值,明确媒介是主要的公共信息渠道和话语平台。二是建立媒介为我所用的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媒介,养成判断媒介传播的内容是否可信、是否有价值的习惯,能够促进其对媒介信息的有效利用。三是着重培养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主要包括宗教首领、族长、基层干部、媒体通讯员以及部分有威望的教师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特殊的地域环境,意见领袖们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基层政府和学校的影响。一方面要引导教育传统意见领袖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更新和提高,一方面还要发现、培育新兴意见领袖。四是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利用媒介传播和保存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媒介素养以人的更好的、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农民的整体意识和观念、文化素质的进步与发展才能推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参与社会的发展中保有自身的文化传统。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性》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里和行为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地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农村尤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农业全面进步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为抓手,让媒介在其现代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和提升他们正确地、建设性地共享媒介资源的能力,保证他们能够合理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参与社会进步。
论文作者:马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3
标签:媒介论文; 素养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论文; 农村居民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