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县人民医院 湖南安仁 423600)
摘要:目的 对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80例,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家长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展儿科护理安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给予患儿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干预
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健康关注度也越来越高[1],进而也导致患儿的家长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中患儿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患儿家长往往出现激动表现,甚者对护理工作者作出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儿科正常的护理工作[2]。基于此,我院对儿科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80例,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40例患儿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4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5.78±3.57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7个月-10岁,平均年龄5.85±3.78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通过对我院儿科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不安全因素:①患儿及家长因素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均较小,对疼痛的耐受较差,且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因而易出现恐惧、害怕等情绪,导致临床检查和输液难以顺利开展,同时患儿的家长由于过度担心患儿,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百般挑剔,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患儿家长仅考虑患儿表面的症状,而出现不遵医嘱行为,进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出现;②病房布置病床的床栏设置的和成人一样,间隔较大,患儿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从床下摔下[3]。病房内陪护人员较多,病房空间有限,通风较差,易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加之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差,易造成患儿病情反复发作或院内感染,且一旦出现不安全事件,患儿的家长通常会出现严重的不满,进而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③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儿科的日常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核心制度未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如床头交班不认真、未认真核对医嘱执行单的内容等,同时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操作技术不熟练,导致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无法一次实现静脉穿刺,另外还有部分护理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够严谨,疏忽大意。
1.2.2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加强沟通,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患儿所患疾病的基本信息,改善家长因不了解自己孩子患了什么病而产生的焦虑感,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治疗过程,强调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生病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多鼓励、表扬患儿,并可在病房的走廊内多布置一些卡通图案,改善患儿对病房的陌生感,患儿打针前,护理人员可以以小红花、贴花纸作为打针后的奖励,分散患儿对打针的注意力;②改进病房设施科室内应定期对病房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设施,应立即予以改进,并每天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清洁,保持舒适的病房环境,并尽可能的减少陪护率,控制患儿的陪护人数,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将不同病症的患儿分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③严格落实护理管理制度科室内安排监督小组,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于原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进,科室内应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操的培训,向科室内护理人员强化“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
1.2.3评价指标,以两组患儿护理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
1.2.4统计学方法,各组患儿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进行X2检验,护理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a=0.05。
2结果
2.1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患儿中5例患儿出现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2.50%,检验结果为:f=6.788,P=0.009,P<0.05。
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为82.50%,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儿科的护患纠纷越来越频繁,安全隐患也时有发生,如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静脉穿刺失败、坠床等,以及发错药、发少药等诸多危害患者身体安全的事情,而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又是优质护理的开展、医疗事故的防范以及护患纠纷减少的核心环节。患者对就医的选择最为直接,以及最为重要的标准即是医疗安全,安全隐患的存在对护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治疗疗效的体现,因此为营造安全和谐的医院环境,对儿科护理模式的研究分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了开展儿科护理安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给予患儿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燕.分析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93-194.
[2]罗丽娇.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35-736.
[3]邱建琴.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141-142
[4]陈美玉.张婷.钱小芬.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187-188
[5]梁文芳.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医药前沿,2017,7(22):88-89
论文作者:谭珍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5
标签: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家长论文; 不安全论文; 发生率论文; 事件论文; 不安全因素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