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新时期,邓小平在理论反思和理论创造活动中,给自己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正如邓小平对“什么叫社会主义”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一样,他对“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最重要之点,就是他说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就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两大历史功绩之一,而生产力观又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只有从生产力高度来看待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完成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长达20年“左”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根源和主要表现,就是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搞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就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新时期之初着力把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相结合时,自然把思考的重点落在如何发展生产力上。他不仅从理论上审视了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内在矛盾,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时还着重借鉴了国际上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0年的经验教训,他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的观点就是由此而生的。
他说:“从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
改革,旨在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不管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政治体制方面的,还是其它体制方面的,只要是障碍,都在扫除之列,这就确定了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还提出,就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认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一个富有创意的重要观点。
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和开放是紧密相连的。在《邓小平文选》中我们甚至可以见到“改革也是开放”、“开放也是改革”之类的话语。当然,从总体上讲,邓小平还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以区别的。正如他提出改革的基本国策一样,他提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不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逻辑推导,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不仅借鉴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经验:“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而且借鉴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总结说:“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生产力总要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弱规律。因而,作为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的改革开放是长期的就具有了历史必然性。针对有的人把改革开放仅仅看作发展生产力的权宜之计,邓小平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50年到70年不会变。”邓小平这里提出改革开放“50年到70年不会变”是依据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现时间而言的。那么以后呢?他的回答是:“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当然,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在不断克服“左”的思想障碍中而为全党全国人民付诸实践的。
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就简单地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那么,这种对邓小平生产力观的理解就未免太浅薄了。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邓小平所说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内容。这就不能不涉及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
首先,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是有严格而明确的选择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在邓小平看来,从总体上原则上看,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他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他特别强调:“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邓小平甚至把这种政治方面的选择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确定不移的前提:“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第二方面,邓小平始终如一、反复强调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有四点含义。其一,邓小平反复指出,在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改革中,一定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不搞两级分化两条社会主义原则,强调我们的现代化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讲四化而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其二,邓小平认为,“主体”和“补充”的地位不能颠倒。为了加速发展生产力,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在改革中“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不能因此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邓小平明确提出:“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我们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其三,邓小平要求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前途。他指出,真正的改革是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还有一种“改革”,则是打着改革的旗帜,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邓小平要我们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其四,邓小平强调,改革的方向问题长期存在。“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要求,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应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
其次,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有明确的政治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他还说,我们所以要大胆对外开放,是为了社会主义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不难看出,邓小平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讲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方面,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着眼于少数人、部分人,而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告诫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第三方面,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后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
于此可见,邓小平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一语,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内容。在邓小平那里,讲发展生产力,其实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倘若只讲发展生产力,不管方向,不择手段,不计目的,一句话即不讲政治,那么,这种发展生产力,和邓小平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是并不相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