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诗歌的潜在价值。在我们的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8年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而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特点选择适应儿童的心理发阿展需要的方法,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进入到“诗”中体会诗意。这样,诗歌教学才能体现出“诗”的味道来。
关键词:诗歌;特点;学习;体验
一、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①
1、抒情性
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诗是苍白无力的诗。如《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急切的足音……是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2、形象性
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让读者不自主的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以及美的享受。如《山行》,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3、精炼性
这是诗歌起码的要求。即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不能像流水帐,不分巨细什么都写。如《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的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的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4、审美性
诗歌必须是美的。诗美包括形象美、激情美、意境美、意象美、色彩美、结构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等。如《绝句》中,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便显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使人愉悦的心情也蕴涵于写景之中。
5、含蓄性
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音乐性
指诗歌平仄押韵,节奏鲜明。在朗诵时,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
7、跳跃性
诗歌要精炼,而要精炼就不能拖泥带水,不能有繁琐的叙述、无谓的铺陈。跳跃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描叙,使诗更精炼、集中。如《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其“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②
8、象征性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事物(象征物)来暗示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括、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性的语句,可以使诗句更加凝聚、精炼,思想意义更加丰富、含蓄。如《草》这首诗中,“草”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不管马踏还是火烧它照样是“春风吹又生”。既增加了诗句的象征性,又增加了诗句的含蓄性。
二、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知觉
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低年级儿童在正确的教育下其知觉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但是他们自觉地组织和支配自己的知觉的能力还是比较差。在初入学的儿童(甚至部分二年级儿童)的知觉中,常常表现为笼统、不精确的特点,也常常表现出不能看出事物主要方面或特征。
2、注意
注意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时产生各种心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属性。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能有对事物的认识。一切学习和工作如果没有集中的注意,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就不可能获得成效。注意一般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1)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还是不发展,无意注意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2)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正在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道理,却不大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
3、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以暂时联系的形式(识记)和留下痕迹(保持)以及这些联系的痕迹以后再认中的恢复(再认和重现)为特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巩固的记忆,就不能掌握基本科学知识,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是学校教学上主要的任务。低年级儿童的经验比较贫乏、理解能力有限、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很发展,因此以机械记忆为主。
4、思维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言语来实现的,是在感觉和直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5、想象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解下,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在儿童生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中富于模仿性、再现性,其想象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重现。但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其想象也常常不符合现实事物,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事物。
三、在诗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审发展的基础”。而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应根据诗歌的特点选择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的方法,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进入到“诗”中体会诗意,唤醒他们的心灵,激发起精神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维想象空间得到拓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对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其他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音乐中,体会意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生活经历少,对那些未经历过、未体验过的、抽象的事物都难以理解。其思维发展仍以具体感性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诗歌教学时我一般会配上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音乐,采集一些与诗歌内容较贴切的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音乐和具体可感的事例中理解和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造、营造的特殊氛围之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在教学《村居》(高鼎)这首诗中,首先让学生听一支欢快的广东音乐,让小朋友们感受春意,说说自己平时放学后的那种欢快的心情。接着在配合音乐范读这首诗,然后让小朋友们随音乐朗诵这首诗。在此过程中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的解释、翻译,而是当了一回导游:通过音乐和课件引导学生走进了春天,让他们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与他们一起体现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的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化年少的悠远意境。
鉴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少,对于小朋友来说什么是“送别”?答案是“不知道”。送别有什么感受?答案也是“不知道”。但我们学校有很多外来工子女,因此我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以《送别》这支曲子贯穿到教学中。首先让外地的学生在低回的音乐声中讲述一下自己从家乡来这里前与家人离别时的事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送别”,结合音乐感受“送别”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引导学生进入诗中体会诗人到桃花源作客,将要离开时,友人汪伦以当地最隆重的礼节——踏歌前来送别的情景。在悠扬缠绵的歌曲声中,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学生的叙述,一幅幅离别的画面出现在大家眼前,离别时的心情,朋友间的友情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中去。就此他们对“送别”有了感性的认识。
2、课件中,感受意境
研究表明:在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的地位还很重要。教师尽可能适当地利用情绪体验和鲜明的具体形象的材料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同时对识记的数量、速度和持久性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注意适当运用直观教具、生动的教学课件,拥有感情的言语和表情来吸引儿童的注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我们的学生虽然大多都是来自农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诗歌中所描写的农村景象和农家生活情趣在我们身边几乎都找不到了。同时也因为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生活体验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极为有限,如果教学中采用过多的语言和枯燥的解释只会出现越说越乏味,越说越不明白的尴尬场面。而多媒体课件集音、像、色于一体,它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再现诗歌的意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和《村居》(高鼎)这两首诗之前我都分别制作了动画课件,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的体会“草场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春意,感受“忙趁东风放纸鸢”和“儿童及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乐趣。
3、想象中,进入意境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从儿童的直接印象和所熟悉的事物出发,以便使儿童的想象能更好的发展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儿童的心理水平,通过实物、图片、图像或参观等等,使儿童获得足够的有关的表象。
古诗词语言凝炼含蓄,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画。为了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画面美,意境美,在学生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使诗词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使学生进入意境,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法相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③。所以在教学这首诗时我着重抓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飞流直下”是怎样的气势,“三千尺”究竟有多深,怎样连“银河”都比下去了。课堂上,小朋友们像炸开了锅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这下每个同学都成“小李白”了。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真实画面,小朋友们都不约而同的“哇……”叫了起来。我想我再也不用去解释什么了。
4、图画中,深入意境
好的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边诵边读展开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抓住“望”与“思”的赏析,使学生脑海里浮现一幅作者站在窗前出神地望着明月,思念着故乡的图画。如:欣赏《小池》图画:小荷花池中,小荷叶的小尖角露出水面,上面站着一个小蜻蜓。在这幅国画中配上诗句,学生观图诵诗,能帮助学生在脑里呈现形象鲜明的画面,充满情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读同一首诗但每个学生心目中所呈现的图画是不一样的。如在教学《画》这首诗时,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而本班学生大多喜欢画画的实际情况,我让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这幅《画》简单的画出来并涂上颜色。这下小朋友们来劲了,他们画出了“山”、“水”“鸟”涂上了自己认为合适的颜色,而诗中抽象的“远—近”“有—无”两对反义词也不用多费唇舌学生就理解了。由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画的图画了解到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情况,从而可以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让学生画一画,诗句所描写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景物,并涂上最美的颜色。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一幅幅清新秀丽的自然美景出现在的眼前。
5、吟诵中,体验意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的教学中,加强朗读吟诵也能很好地体验意境。古诗平仄押韵、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体会感情,进入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分析讲解无法达到的。让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6、活动中,延伸意境
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我们知道从具体、从感性的实践引向抽象概括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使儿童对学习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是发展儿童思维直接前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古诗中所描写的乡间野趣、自然童真在我们现代化的农村中已经很难找到。在教学中,我们会结合单元主题离开教室带学生到草地上、学校旁边的小山坡上去开展一些活动,对学习的内容作一种充实和延伸。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主题是“多彩的春天”,这个单元中有古诗《春晓》和《村居》。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挑了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带学生“游览”了一次校园,带领学生体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跟学生一起享受“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乐趣。二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主题是 “寻找春天”,这个单元中有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会选择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把学生带到我们学校旁边的小山坡上,(或利用学校春游的机会)与学生一起结合诗歌和该单元学习的内容去认真观察小草、蝴蝶、青蛙等动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情况,开展扑蝶等活动,让小朋友们亲身体会“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乐趣。
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小朋友们真正体会到春天是多彩的,是充满生机充满快乐的。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是只停留在课堂,诗歌的内容是客观、可感的,是真正能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还可以做得到的。这样,小朋友们所学的诗歌,不仅有诗人表达的“意境”,还有了属于自己的“意境”。
7、背诵中,积累知识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知道,儿童的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所以笔者认为在古诗的教学中也不妨运用我们古老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同时“死记硬背”又是汉语学习特点决定的。汉语负载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汉语有着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华美的文化风采,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历史文化积淀,汉语的表达必将失去它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我们应积极地正面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习古人的那种苦学精神,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培养良好的读、背习惯。
纵观古今文学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超人的”背功“促使他们成为名家。巴金12岁能背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很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茅盾更能抽背《红楼梦》中的任一章节。郭沫若、鲁迅惊人的“背功”今世人惊叹。台湾作家三毛作品中,随时都会有令你叹服引用恰切的古诗文,又何尝不来自于她头脑中熟记的内容呢?由此可见,汉语的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之一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识记。没有满腹经纶的积累,就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
四、结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或创设情境,或教师激情,或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情感投注,或寓教于情之谓也。语文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又是有情人,听说读写总关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真正的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应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其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此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所以在语文教学只有按照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意识到自身处境与自我感受正是一个人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作为个体的学生要实现自我的需要首先是对现实情感的自由表达与感知的需要,为此,学生就必然要亲历自由情感的过程。
[注释]
①曹廷华《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②(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③同②第343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曹廷华.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4)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论文作者:苏敏桃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儿童论文; 意境论文; 事物论文; 一幅论文; 这首诗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