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论文_孙丽姝,段秋玉

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论文_孙丽姝,段秋玉

孙丽姝 段秋玉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 266000

摘 要: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50例RA患者和48例非RA患者(其他风湿病患者和健康人)进行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检测。结果:抗-CCP抗体、RF对RA敏感性分别为77.23%和79.21%,特异性分别为91.38%和75.86%;两者联合检测对RA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18%和98.28%。结论:联合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和RF可大大提高RA的检出率,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目前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分类标准,其中RF为唯一的血清学指标,但其特异性不高,符合此分类标准的患者往往已出现骨关节破坏,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对于RF阴性的RA以及不典型RA也易导致误诊或漏诊。通过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观察抗CCP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RA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4~71岁,平均4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分类标准。48例非RA对照组包括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其他风湿病患者和健康人。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5~73岁,平均45.5岁。

1.2 研究方法:抗-CCP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抗-CCP抗体>12 RU/ml判断为阳性。RF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RA的敏感性做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例非RA风湿病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8.62%;RF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4.14%;两种试验联合检出阳性率为82.18%。

三、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前提下,复感风寒湿诸邪,使气血失运,经络痹阻而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感染因子或结缔组织内在代谢异常,在关节滑膜中产生抗原性变。这些抗原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性质转变为异体,刺激关节滑膜中浆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促进吞噬和引起溶酶中酶的释放,滑膜细胞的溶酶体膜很易脆裂,其释放的酶导致关节组织损作和发炎,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其病理改变以关节滑膜慢性炎性反应性增生,关节软骨和骨质进行不可逆性破坏为特征,该病病因不明,推测与地理、职业、心理、内分泌、代谢、营养、细菌、病毒感染及遗传有关,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且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早期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对患者关节造成严重伤害,使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痉挛,导致关节失去功能,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致残率极高,如果在RA的早期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常可以避免RA的严重后果,许多症状严重的RA患者,如在罹患早期就得到相应的治疗,症状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早期诊断并控制病情的发展是关键。目前RA的诊断主要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分类标准,根据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及X线的改变来综合判断,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基本已经进入进展期或晚期,而早期RA患者常常被误诊或漏诊,标准中只有RF是实验室指标,RF是一种以对抗人体I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为抗IgG的自身抗体,血清中增高常见于RA患者,虽然RF的敏感性高,但其特异性却相对较低,不但在结缔组织病中呈阳性,在一些非结缔组织病如:感染、肿瘤等疾病,甚至正常人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当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很难为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1]。近年来陆续发现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角蛋白丝集蛋白抗体(AFA)、抗Sa抗体、抗RA33抗体等,可在RA发病早期发现,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很高的特异性,因此对这些抗体的检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

本实验结果显示,RF对RA的敏感性为79.21%、特异性为75.86%,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为77.23%、特异性为91.38%,两者敏感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特异性上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RF对诊断RA虽然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稍差,可造成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抗-CCP抗体对RA诊断敏感性略低于RF,但特异性较好,是优于RF的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抗-CCP抗体与RF时,抗-CCP抗体和RF任何一项阳性,检测的敏感性为82.12%,均高于单独检测;而两者均为阳性来协助RA诊断,则得到更高的特异性98.28%,因此联合检测抗-CCP抗体与RF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更有利于早期RA的诊断和治疗。

四、类风湿因子偏高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㈠、平时预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其发病是因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湿、瘀、痰痹阻关节。所以,应时时刻刻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再受风寒而使病情加重。

㈡、精神调理

1、注意生活规律性,保证睡眠时间,以使机体得到充足的修养。

2、防止精神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过度的精神紧张可使体内内分泌产生紊乱,刺激血管收缩的物质如缓激肽、儿茶酚胺等增加,同样可使病情加重.

㈢、饮食宜忌

饮食治疗只能做为缓解病人症状的一种辅助措施,正确调整饮食,也是预防症状再发的手段。不饱和的长链脂肪酸,如鱼油、夜樱草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如硒可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缓解,可减少疼痛和肿胀的关节数目,减少晨僵的时间、增加握力,缓解疲劳等。但是不能改变病程。但,有些食物如谷类(谷物、小麦、燕麦、黑麦)、牛奶、奶制品、茶、咖啡、红色肉类、柑桔属的水果等。病人吃这些食物后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反应,使RA的临床症状加重。此外,饮食中也不宜食用虾、蟹等,因这些海品属于发物,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加重与复发。

四、参考文献

[1] 李鸿斌,李小峰,甘晓丹,等.抗核周因子等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20.

论文作者:孙丽姝,段秋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论文_孙丽姝,段秋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