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私营企业与科技创新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新加坡的民间创业与科技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科技创新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04)01-0055-08

新加坡传统经济模式及其增长“瓶颈”

新加坡经济向来被誉为东亚经济模式,采取高储蓄的资本集中型经济体制。在这一体系下,政府鼓励高储蓄率并集中对这些资金的海内外投资实施政府经营或干预。政府通过三个途径鼓励储蓄和抑制消费:一是长期采取盈余预算财政政策,二是建立强制性的政府统一管理的公积金制度,三是通过政联企业(GLCs)集中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和经营。这种模式为新加坡自建国以后短短的二十几年内迅速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跃升为一个较发达国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初期,这些措施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克服了由于周边地区和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所造成的吸引外资的困难。

新加坡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吸引国际上跨国公司的投资。新加坡吸引了世界5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落户,有不少跨国公司还将其亚太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这样的一个跨国公司群体构成了新加坡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直接的结果:一是通过吸引著名的金融机构,并凭借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莫定了其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二是促进了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在70年代,新加坡还是以服务业为主;其后,为了避免对服务业的过份依赖,政府开始逐步吸引世界上大制造商投资办厂。这一政策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加强和西方经济政治联系,减弱周边国家尤其是印尼和马来西亚对其影响。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以半导体为龙头的电子制造业发展成为新加坡重要的支柱产业,该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例高达一半。然而,在新加坡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这一模式潜在的问题自8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中就开始呈现出来。

首先,是在高储蓄背后存在着整体的投资低回报,严重地制约了其经济的增长。随着新加坡经济的不断发展,再加上政府不鼓励消费的政策,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公积金累积,同时政府财政盈余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著名企业的入驻,外资不断涌入,新加坡成了一个资金富余国家。在资本集中式体制下,政府控制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关联企业和政府控股企业进行管理和运作并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历年来新加坡投资公司等政府关联企业累计对外投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虽然这些企业在专业化的经营下表现并不太坏,但盈利并不太吸引人,对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其经济在全球经济调整中显得脆弱。70年代偏向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虽然在政府的努力下已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却又形成了90年代以偏重电子制造业新的结构不合理。近年,新加坡面临着自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问题,2001年季度增长曾一度跌落到4个百分点的负增长,失业率也突破了近十年来的新高。经济的急剧衰退和失业率的急剧上升,与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以半导体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新加坡经济受国际经济调整冲击非常严重。新加坡经济如果欲求在全球经济的起伏波动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不断培育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兴产业并保持国际竞争力。

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发展仰赖于拥有一定规模且发展成熟的民间中小企业经济体,这一经济体同时也是一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保证;经济增长动力的完善需要一个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具有较强的产业调整能力,这是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显然新加坡起于8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源于如下两个原因:(1)政联企业和跨国公司道路造成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不平衡;(2)自然资源的缺乏和地域空间的限制,造成了其经济结构的先天不足,并因此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打击。

考察近年来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增长动力来自过去20年来政府在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鼓励民间创业发展中小企业经济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经济,通过鼓励创业和创新,发挥“创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培育新兴产业,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两方面的努力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瓶颈”问题。

新加坡科技中小企业与“创业机制”的作用

以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创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被较为普遍认识。事实上,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衰退中,经济界非常重视创业活动对经济复苏的贡献。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期,人们的投资欲望大大降低。但不少投资者仍旧认为,在经济不稳定时期是创业的最好时机。他们认为,在经济调整时期诞生的企业虽然数量较少,但其质量更高。在这一时期风险投资商通过审慎投资,过滤了“混杂”的企业,培育出的创业企业在经济复苏来临时往往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并提供了巨额的回报,因而进一步激发创业的热情,加快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中小企业创业活动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可以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来看。一方面,创业投资活动本身就增加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无形资产等)的投入,同时创业活动往往伴随着科技创新,无疑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供给式的推动;另一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主导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却雇佣了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这些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购买力,成为需求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更何况中小企业的外向型经济可通过增加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了通过传统的供给需求机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所谓的“创业机制”(UNTAC)来实现,而且它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大企业无法或难以发挥的作用。大企业往往注重于生产率和效率提高,因此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较小,在经济调整期甚至出现大量的裁员;在东南亚,由于政府和这些企业的关联关系和对他们的保护,造成了其效率低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论从供给还是需求的角度看都非常有限。相反,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则可通过如下独特的方式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大量中小企业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大约3-5年),企业诞生和关闭更替频繁。这样一种更替建立了一种不断寻求市场机会的机制,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2)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培育高速成长企业的“摇篮”,一部分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快速成长,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和服务、挖掘未开发市场机遇迅速成为市场的骄娇者,甚至形成了新兴产业;(3)中小企业生产率总体上虽然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可能较低,但提高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贡献更为显著。

从整体上讲,新加坡在80年代民间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总量上,对经济的贡献相对比较弱,企业结构的不平衡在新加坡较为突出(见表1);企业素质上,在已形成的中小企业群体中,对经济贡献在方式上和欧美模式也有所不同(欧美中小企业创业主要以科技创业为主,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内涵贡献效应更大);行业分布上,新加坡中小企业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大量中小企业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在70年代,它们占本行业相当高比例,而中小制造企业只占整个制造业很小的比例;生产力水平上,整体生产率低,不足其他类型企业的一半。这种结构和水平的不平衡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坡本地民间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足和滞后,因此影响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表1 新加坡制造业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

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

 就业

 

 80年代

80年代

新加坡

1931

韩国

 3361

日本

 

5276

台湾 

4663

资料来源:UNCTA(1998)

在过去的20年,新加坡政府为了突破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这一增长“瓶颈”问题,首先是持续地推出强有力的创业辅助计划和鼓励民间科技创新投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并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以期发挥“创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早在1985年国内经济衰退后,政府就推出了高达3亿新元的资本辅助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援助。在1986年经济发展局设立了第一个风险基金,1987年设立创业板市场SESDAQ,1988年设立战略投资机构SBU,全面促进海外创业。加上政府在税收、教育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努力,逐步构筑了一个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和政策体系。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政府采取反经济周期措施,高密度地推出各种计划和方案如T21和SME21,进一步鼓励创业和科技创新;T21直接侧重科技创新,而SME21则更广泛地、全方位地涵盖了所有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通过协助企业提高生产率、培育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对增强新加坡整体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

新加坡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其效果就是利用这种“创业机制”来弥补大企业的不足。经过长期的努力,其经济结构得以一定的调整,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比例并调整了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到90年代末,中小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89%,雇佣了全部劳动力的52%,其附加值的贡献占全部附加值的30%,销售值占24%;进入21世纪,历年来鼓励科技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见成效,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部企业数的92%,雇员占51%,附加值贡献也由1999年的30%进一步提高到34%,生产率从仅有非中小企业的41%提高到了50%。

应该说,新加坡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民间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解决经济增长问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促成这一成效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政府在下述两个方面的努力值得关注:

1、不断调整政府关联企业和政府代理机构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针对政府关联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不足,政府的调整措施集中体现在不断弱化政府关联企业对市场的直接参与。弱化政府关联企业对市场的直接参与并不是否定其在经济中的地位,而是更加谨慎地界定了政联企业的活动领域,将其的活动领域界定在关键资源、公众利益以及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三个方面。这一界定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充分肯定了以私人资本为主体的经济成分对瞬息万变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市场、促进市场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在这方面资本集中式体系已不具优势;二是提供一个私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空间,政府已开始考虑拟定并颁布统辖各行业的《通用竞争法》,鼓励创业并为各个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地位问题上,政府明确了通过政联企业介入市场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引导作用,原因是这些领域由于收益风险不对称,私人资本不愿介入,这时需要政府来积极填补这一市场“空隙”;与此同时,政府也从过去的发展经验总结出过度依赖政府的缺陷,因此在方式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强调在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如培育生命科学产业上,也务求私人资本的参与和合作,从一开始就实现多种企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政府代理机构对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职能,新加坡IE和SPRING这两个机构的工作得到了加强。如SPRING在2000年就推出了一个扶持与提升中小企业的10年发展方案,包括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培育出创新型高成长中小企业,预期到2010年,每15个中小企业中有一个成为大企业;二是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率,预期到2010年,全部中小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到全国总水平的70%;三是进一步营造商业环境,尤其是实现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的普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推出了确实可行的辅助工作,其中一个叫LIUP的方案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培训和国际市场联系的全方位服务和支持。

2、形成了一个发展较成熟的风险资本市场。

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各项措施整合了各种资本要素,形成了一个较成熟的风险资本市场。成熟的风险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如下的作用:一是解决了创业企业的资金缺口问题,尤其是种子资金和早期发展资金问题;二是风险投资在提供资金的同时,还提供了技术、市场、管理等增值服务,提高了创业过程的效率。

新加坡风险资本市场的成熟表现在:从总量上看,新加坡风险资本市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发展迅速,至2000年总量上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香港,成为一个区域风险资本市场中心;从资金来源看,形成了一个企业、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民间个人、养老金等多渠道的风险资本来源;从投资分布来看,早期和发展期投资超过7成,高科技领域投资超过了6成;风险资本组织形式多样化,包括了政府公众机构、合伙制基金、公司制战略投资机构,内外资机构并存的格局;创业板SESDAQ至今已有113家挂牌企业,总市值超过35亿新元,而且自创业板创立以来,已有51家挂牌企业提升到主板上市;在增值服务方面,提供了战略、财务、融资、技术、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提高了整个创业过程的效率。正是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创业的贡献显著,ERC金融服务工作小组(FSWG)在2002年9月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金融服务业建议,以期将风险投资发展为一个为科技创业服务的产业。

新加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产业

近年来,新加坡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尤其是知识经济产业,使其产业结构能顺应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

对于资源缺乏的新加坡来说,充分发挥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如IT、生命科学产业具有战略的意义:一方面,改变原有过渡依赖服务和传统制造业的问题;二是保持其经济竞争力处于世界前列。新加坡在过去20年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引导可谓措施不断,除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外,政府透过经济中局在1991年设立全资投资公司并特别推出了专项方案,目前管理10个基金,包括一个产业群发展基金、一个移动商业基金、四个生命科学基金(BMSIF、PGF、LSI、SBI)等,至2001年底,管理基金规模超过了60亿新元,投资了280多个项目,涵盖了通讯、电子、IT和生命科学各个产业。这样一个创新的基础促成了新加坡在过去20年内两个产业的形成和两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生在80-90年代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制造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1994-1995年电子制造业突飞猛进,成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发生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IT业和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命科学产业,为新加坡经济的复苏和长期稳定增长作出很大的贡献。

(1)90年代初形成的电子制造业为其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为了改变以前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新加坡政府在70年代后着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以半导体制造为主的电子工业,这一点从该产业在90年代初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见表2)。当时,电子技术还算是一个技术不断进步的领域,尤其是微电子技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加坡的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凭借其坚实的金融体制,其经济的根基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制造业尤其是半导体电子工业仍然是其经济的基石。新加坡政府进一步重视和鼓励电子行业的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了电子制造业进一步增长,电子工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例由1998年的40%提高到2000年的49%(见表2)。

表2 1994-2000年新加坡经济结构演变

年份

 电子   化工

制造工程技术

生命科学

其他

1994

 28%

49%

10%

n/a

13%*

1995

 42% 

 39%

12%   1%

6%

1996

 43%

37%

14%   4%

2%

1997

 45% 

 35%

16%*

n/a

4%

1998

 40%

39%

17%*

n/a

4%

1999

 42%

33%

17%

4%

4%

2000

 49% 

 23%

17%   9%   2%

资料来源: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年报整理

从表2中可看出早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产业经济结构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传统化工工业投资的比重逐步减少,而对电子工业的比例则在1995年大幅增加,占电子工业大头的半导体制造商如Semiconductor和Venture贡献显著。新加坡大力发展以电子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产业正好赶上了全球计算机和IT产业的发展浪潮,克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在IT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对产业形成和经济贡献已初露锋芒。2000年后的经济衰退使新加坡经济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正如前述,虽然在前一次经济调整中形成的电子工业为新加坡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做出了贡献,但其产业过度集中在电子工业,产业结构不均衡问题突显,再加上电子制造技术已逐步成为成熟技术,该产业来自劳动力廉价地区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又面临全球产业衰退和调整。然而,政府过去多年注重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IT业和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投资开始得到回报,产业形成的苗头初现,以2001年科学园的企业数来看,IT业和生命科学产业创业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见图1)。

图1 新加坡科学园科技创业企业数对比(2001年第二季度)

资料来源:新加坡科学园(SSP2002)

产业的初步形成对填补经济增长的缺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产出来看,生命科学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见表2)。经过前十年的投入,尤其是过去两年的强有力推动和在2001年提出的全面开发建设生命科学园,标志着新加坡生命科学产业的全面启动,2002年生命科学产业已占到了整个制造业的1/8。虽然生命科学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是很大,但增长速度异常快,生命科学产业的增长率从2002年6月份起对比去年同期的月增长率就分别高达159.8%、58.8%、77.2%,已显露出成为未来新支柱产业的端倪。近年在新加坡经济增长中生命科学产业贡献显著,历年的投入使该产业内的部分行业已进入或正在进入产出和回报期。可以预期,生命科学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成为另一个支柱产业,使新加坡经济成为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

政府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在过去10年内成功地培育出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业,并使新加坡经济中知识经济比重提高到2001年的57%(包括了电子、通讯、教育、卫生保健、金融和商业服务以及制造业中相关的创新活动)。这不仅成功地使新加坡经济度过了调整期,也保持了其经济竞争力,在2002的全球经济竞争力报告中(GCR),新加坡位居第四,显示了其经济调整的成功。

在新加坡知识经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在下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发挥了政策的杠杆作用:

1、政府透过其机构和关联企业,直接参与了投资。上隶属经发局的EDBI投资公司,设立专门基金进行投资,设立VISS基金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实施2:1的配套。尤其是设立了一个专门投资于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的种子基金(SEEDS),填补投资市场中的“空白”,这一投资带动了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

2、继续走吸引跨国公司的道路,努力吸引世界级的创新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制造商落户新加坡,加快其产业的形成,并加强与世界科技经济的联系。新加坡在吸引跨国公司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聚群方面具有成功经验,过去已成功地形成了金融服务中心和半导体电子制造能力,而且也具备了很强的网络准备能力(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3年全球信息科技报告,新加坡在网络经济商机准备能力上排名第三,仅次于芬兰和美国)。这一成就与其大力吸引世界上众多顶尖IT人才和研发机构是密切相关的。鉴于此,在培育生命科学方面,仍然坚持走这一道路,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合作建立了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或孵化器,如吸引Becton Dickinson和新加坡Hopkins合作设立BioVenture生物孵化器、以提速生命科学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带动民间资本和政府、跨国公司的合作,在新兴产业内均衡发展企业结构,提升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项努力事实上是在新兴产业中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创新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正如前述,中小企业创业活动对经济的促进机制是通过一部分高速成长企业对经济的带动来实现的,而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高速成长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对产业的形成起着关键的龙头作用。同时,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研究表明这些高速成长企业往往是出口外向型的企业。新加坡原有中小企业结构存在着科技含量不高、集中在商业和服务等传统产业的特点,因而政府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私人和机构从事科技创业,以期培育出新型的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业,另一方面在提升本地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率的基础上,采取聚群的方式,拓展其国际市场空间。

新加坡通过这样一个“三管齐下”的政策,将世界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融入新加坡的经济体系的同时,也使新加坡经济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领域,使新加坡经济站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价值链高端”。

收稿日期:2002-08

标签:;  ;  ;  ;  ;  ;  ;  ;  ;  ;  ;  ;  

新加坡私营企业与科技创新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