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韩庙镇赵寨小学 251618
摘 要: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本文从有效性情境创设、有效性操作活动、有效性探究活动、有效性课堂练习设计四方面阐了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因素 解决策略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其实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效率。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理想境界。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策略简单谈谈认识:
一、有效性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要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情境并不总是生活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喜欢那些体现数学本质的有着很强的数学味、问题性的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背景,同样可以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
二、有效性操作活动的策略
一是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教师也应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二是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是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四是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
五是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六是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
三、有效性探究的策略
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能力,而不是只为活跃课堂而让学生去探究。
二是探究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交流,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不要怕学生走弯路,不要怕学生遇到困难,更不要怕浪费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和“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把探究的目标和要求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就是让学生先经风雨后见彩虹。只有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索、苦苦的思考才会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提高思维能力。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新课程倡导学生对问题独特的见解,我们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学生在经过深入地思考以后,向大家展示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学力大有裨益。
四、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
一要分散教学难点,梯度性体现有效性。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对于一个知识点,可能有若干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如果学生对其中的某个或几个要素理解不好,就会产生学习的难点,从而影响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设计教学策略,就是要针对这种逻辑,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把教学难点逐一解决。
二把握练习要适时适量。课堂练习要把握时机,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我们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置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练习”代启,指点迷津,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置练习,可以借“练习”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要关注练习题的数量。太多的练习,甚至“一练到底”,必然会降低练习题的质量,使课堂练习流于形式。
三要注意及时反馈。所有的“练习”是为了学生的“掌握”,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练习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练习成为可能。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置练习的方向和方法,使练习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效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一定会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论文作者:钟翠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有效性论文; 课堂论文; 操作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