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尚黑文化管窥论文_王若涵

凉山彝族尚黑文化管窥论文_王若涵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100081

摘要:色彩是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的一种认知现象,色彩崇尚表现为对某一色彩的喜爱和敬畏,不仅是一种感官的认知更是该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和民族心理特征相结合产生的一套象征性符号系统。本文以凉山彝族为个案探讨了民族尚黑的四大表现以及影响习俗形成的四大主要因素。凉山彝族对于黑色的崇尚表现为在语言表达、外貌审美、服饰器物和居地建筑上尚黑,而尚黑的缘由主要是受到族源的氐羌氏族、地黑为主的母体崇拜、“哎哺”宇宙观以及崇火习俗对于黑色敬畏的影响。

关键字:彝族 尚黑 缘由

西南大多少数民族都有黑色崇尚的习俗,如彝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等在服饰上都有尚黑表现,在物质生活上的色彩表现更投射了民族的象征意义体系,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指代形式,完成了观念、信仰和情感等的信息的表达,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该族群的人将一定的文化意义赋予到某色彩中,人们按照这种色彩赋予的意义去理解这个物质现象的意义并规范个人行为。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凉山彝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贵,黑色已经成为凉山彝族文化的特殊符号,表达着身份高贵、驱邪纳福、联系祖先、生命的起源等象征意义。

一、尚黑的表现

(一)语言表达

彝族自称“诺苏”,彝语中“阿诺”是黑色的意思,而“苏”就是人或人群,从族称上看就是尚黑的部落或族群。彝语对于黑色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青、蓝、深绿等与黑色相近的色彩如绿水青山都可以用黑色表达,彝语黑还有大、深、高、贵等褒义的象征意义,比如高贵的人、深刻的道理皆以“黑”来形容。凉山彝族在民主改革前仍是等级划分的奴隶社会,分为兹莫、诺伙、曲诺、阿加、呷西五个等级。“诺伙”是彝族社会中的贵族是统治阶级,直译就是“黑色的人群”,也被称为黑彝,凉山奴隶社会后期,黑彝家族的统治基本权及大部凉山,黑彝作为凉山奴隶社会中的贵族,认为自己是“黑骨头”,是彝族中的正统,有着一种身份的自豪感,为了维护本阶层正统的延续,他们坚持层内通婚,在日常行为上约束个体行为,尽力守着自己阶层的老规矩,在彝族服饰的选择上以黑色为主,黑色是黑彝阶级的标志,是身份高贵的象征。中国当代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在《彝人梦见的颜色》里这样写道,“我梦见过黑色,我梦见过黑色的披毡被人高高地扬起,黑色的祭品独自走向祖先的魂灵,黑色的英雄结上爬满了不落的星”[ 吉狄马加.2014.《吉狄马加的诗》,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4月第1版],黑色是彝人梦中的颜色,是彝族表达自我的颜色。“黑色”的意义表达凝结并渗透了彝族人民的色彩观念、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作为高贵宽广的“黑”已经深入到彝族的观念中。

(二)外貌审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平均海拔在2000-2500米以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烈。而凉山彝族大多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高山上,半农办牧的生计方式使得彝族人需要长期在烈日曝晒下劳作,在凉山农村地区不论男女老少彝人肤色基本都是黝黑的,这也是一种勤劳能干、身体强健的表现。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选美的标准也能看出彝人对于黑色的喜爱。选美的女子要有一头乌黑的长辫子,眼睫毛长而黑,鼻梁高而直,颈长个子高,肤色黑黄色。除了肤色发色尚黑外,彝族女子还有在手臂手腕上刺“梅花针”的习惯,彝语称为“马扎”,纹点呈青黑色,大如豌豆,数枚不等,有排列成圆形还有对称排列的。在盐源县有这样的传统,年满七岁以上的女孩每到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就在手臂上刺“梅花针”,这是传统文化的遗留如今已不多见,在凉山偶见于年纪40岁以上的妇女。除了黑色刺青符合彝族审美外纹身的原因大抵有两种说法:一是死后焚化上天身上的黑点可以换水换食物,黑点越多死后就能衣食无忧;二是彝人认为黑点是有法力的,可以驱鬼辟邪,免病祛灾,健康长寿。由此可见凉山彝族的外貌审美从发色、睫毛、肤色、刺青等都有着黑色崇尚,而黑色还有着驱邪纳福、富贵无忧的吉祥意义。

(三)服饰器物

服饰即衣服及其装饰。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饰,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凉山彝族的尚黑表现在服饰上最为突出,以黑为主,以黑为贵,以黑为美。唐代樊绰《蛮书》卷四记载:“乌蛮,居邓部、台登之间。乌蛮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 转引自李丽.2010.《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从汉朝起,彝族被统治者称为“乌蛮”或者“黑爨”,“邓部、台登之间”也就是今凉山的越西到冕宁一带,可见彝族服饰尚黑习俗来源已久。凉山彝族有四大方言区,不同的方言区的服饰呈现不同特点,但是都使用大面积的深色做服饰底色再施以图案纹样,因为恶劣寒冷的高原气候和半农办牧的生计条件使得黑色服饰具有耐脏又保暖的性能,服饰尚黑随处可见:男女老少皆宜的披毡是黑色、蓝黑色的,代表男子英勇威武的英雄结是黑色,彝族少女的瓦片头帕多以黑色为主,已婚妇女所戴的帽子无论是荷叶帽、圆盘八方帽还是锣锅帽都是黑色的,彝族老人在去世时要身着深色传统丧服火葬,花哨鲜艳的颜色会让死者的灵魂迷路来危害人间,将士出征的战衣、铠甲和护腕都要用漆胶染成黑色寓意奋勇杀敌保佑平安,毕摩做毕时也要身着黑色法衣手持黑色法器来沟通鬼神。另上文提到的作为奴隶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黑彝在服饰的选择上也以黑色为主,忌用复杂纹样和鲜艳的颜色,只在领口或者袖口装饰花样,全身的幽黑厚重使他们看起来庄严肃穆身份高贵。在图案方面,彝族以自然物像为素材,根据物象的外形特征抽象成单纯化的独立纹样,然后对纹样进行排列、组合与综合布局。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上多以羊角纹、蕨笈纹、火镰纹、窗格纹、旋涡纹为主,颜色上以红色黄色亮色为饰,为了缓和视觉效果会采用黑色花纹搭配来实现色彩平衡。在器物方面,彝族传统的木质漆器餐具采用黑色野生土漆作底,再用黄色和红色的花纹点缀,彝族家庭使用的“马匙子”(汤勺)也为纯黑色,而传统女性放置衣服的木箱一般也涂成黑色。可见尚黑在日常服饰和器物中应用普遍,黑色是高贵英勇的象征,拥有维系祖先,沟通神灵的作用。

(四)居地建筑

凉山彝族大多生活在高原地区,房屋多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或半山区,传统房屋以土掌房、瓦板房、剁木房、茅草房等为主。凉山早期,彝人新建的房屋习惯先用柴火将墙壁熏黑,即使主人暂时没有搬去居住,也要每天去烧柴熏一次,颜色越黑越好。彝族居所大都要使用火塘做饭取暖,里面没有灶台和烟囱之类的排烟设施,长期的升火熏烟不仅使屋顶变黑,更使屋内被熏成一片黑色,供放祖灵的墙洞更是要特意熏得漆黑以此显示房屋主人的尊贵以及对祖先的尊重。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的岭光电就曾于解放后在彝区农村推广电灯的改革中受到了阻力。传统凉山彝家居所多位于海拔高而寒冷的山区,为了遮风避雨阻挡较强的紫外线,房屋基本没有窗或极少设窗,采光基本靠大门和房顶的亮瓦,门洞开设也相对矮小,再加上长期火塘生火的熏烟使得屋内十分昏暗,政府在彝区房屋内安装电灯后,当地居民怨声载道,说家里粮食经常丢失、牲畜进食量也减少,甚至家人会生奇怪的病,这些都是因为房屋太亮惊扰了鬼神。当然现在彝区农村基本家家都已使用电灯照明,但是在传统的土掌房中,灯泡在长期烟熏火燎的环境中也变得昏黄发暗,彝族居所尚黑的观念到现在仍有遗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尚黑的缘由

(一)族源影响

彝族来源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至今都尚无定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说法:(1)北来氐羌说;(2)云南土著说;(3)东来楚人说;(4)雅利安人种西来说。目前大多认同第一种,认为彝族与哈尼族、纳西、拉祜、傈僳等民族同源于中国西北甘青地区的古代氐羌族群,逐渐南下向云贵高原迁徙形成。据汉文史籍记载,氐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公元前3世纪秦国进行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的活动。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往南流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广大地区,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汉族、羌族、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基诺族、阿昌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等民族。古羌戎尚黑早有记载,历载夏代羌戎祖庙为“玄堂……墨染其外”[ 战国 韩非.《韩非子·十过》http://www.guoxue.com/zibu/hanfeizi/hfz010.htm],而恰好彝族与同源上述的西南民族都有尚黑的习俗。除族源外还受到当时中央王朝服色崇尚的影响。夏代和秦代正好是我国崇尚黑色的时期,周代贵族的祭服也是黑色的,西汉初年卿大夫的服饰也是以黑为底色。彝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在当时战争的迁徙中处于弱势地位,文化上多多少少受到华夏民族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接触和融合华夏尚黑后又强化了本民族尚黑的习俗。

(二)母体崇拜

上文提到彝族的族源为古氐羌氏族,氐羌部落是一个由母系氏族逐渐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族群,氐羌氏族有着母体崇拜。如与彝族同源的生活在川滇交界的摩梭人仍然保存着母系制度,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称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语中有“大”的意思,而家庭的权利也由德高望重的祖母掌握,有着“舅掌礼仪母掌财”的传统,在婚姻的缔结上保留着母系家庭“不落夫家”的走婚制度,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而古老的彝族也是以母系为主导的氏族,彝族有句古谚“天白为父、地黑为母”,可以看出拥有母体崇拜的彝族是尚黑的。在彝族的创世史诗《俄勒特伊》中记载,支格阿龙就是北方飞来的黑鹰与南方的蹼女结合生下来的,彝族才得以繁衍发展至今,所以黑鹰就成为凉山彝族心中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图腾,黑鹰在彝族人心目中是保护神,在神话传说中是惩恶扬善的英雄,在毕摩做毕活动中能够沟通凡人和鬼神世界,所以黑鹰图腾崇拜中黑色也是神圣的颜色。“大致说来,一是以父系氏族文化为主导的尚白民族,如白族、白彝、土家族;一是以母系氏族文化为主导的尚黑民族,如彝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基诺族。尚白民族以白为自称,尚黑民族以黑为自称。”[ 朱文旭. 《彝族“黑白”文化探源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1月第26卷第1期]彝族早期的氐羌氏族是以母系氏族文化为主导的,具有母体崇拜的彝族不仅从氏族传统还是图腾崇拜来看都是崇尚黑色的。

(三)宇宙观念

关于天地的形成和宇宙的产生彝族先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解释,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宇宙观和阐述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也就是“哎哺”宇宙观。“哎哺”一切物质产生的本质和核心,天、地、人与万物都是“哎哺”经过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宇宙的形成《西南彝志》中有记载:“上古天未产,地还未生时,先有苍天哎,先有大地哺。哎聚牢成天,成为天的根。哺聚固成地,成为地的蒂。……天顶如盖,地底如盘,哎哺形成了。清气成少阴,浊气成少阳,阴阳变化着。形成了天象,产生了大地。”[ 毕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2004.《西南彝志(1~2卷)修订本》,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古彝人认为在天地出现之前宇宙是一片混沌,后面由于气的变化发展产生了清浊二气,清气色白,浊气色黑,清气上浮形成了天,浊气下沉形成了地,清气就是“哎”,浊气就是“哺”,产生后的哎哺大量的分化又聚合形成了天地和万物,然后天地相结合产生了扎发髻的“哎”男子如与戴金勒的“哺”女子,二人开始孕育人类。彝族族先民认为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也同天地一样,都是“哎哺”变化发展的产物,而风雨雷电等都是“哎哺”在运动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哎哺”宇宙观表明了彝族先民对整个宇宙以及天地万物的认识,而能生产万物的“哺”女子是由色黑的浊气形成的,拥有母体崇拜的彝族先民自然也就崇尚色黑的“哺”气,从宇宙思想观念上看彝族有黑色崇尚。

(四)崇火习俗

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凉山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说:“生离不开火,死离不开火”。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上记载:“天上坠下一火球, 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 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 朱文旭译注.2017.《<勒俄特依>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1月第1版]。由此看出在彝族观念中火是人类的起点,当然火也是生命的终结。凉山彝族在人死去后实行火葬,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因为灵魂上天要靠火,祖先灵魂回家来也要靠火。火把节也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传说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把好端端的人间被搅得民不聊生。英勇无畏的彝族英雄“黑体拉巴”为了拯救百姓就和摔跤决斗,结果在决斗中,“斯热阿比”被彝族民间英雄摔死,天神为此大怒,放出铺天盖地的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为了消灭蝗虫,“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蝗虫,为了纪念以后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都要点燃火把祈求风调雨顺、除秽纳福。在云南和广西的彝区还有火把节用锅烟灰或者火把灰抹黑脸的传统习俗,谁的脸被抹的越多越黑来年就会有好运,黑色也就具有了平安吉祥的祝愿之意。凉山属于高寒山地气候,火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光明,也是是生命的开端和终结,进而火燃烧过后留下的黑色印迹也就具有了象征性的神力来保佑吉祥如意,确保祖灵回家。

三、结语

色彩崇尚表现为对某一色彩的喜爱和敬畏,实质为色彩和意义结合的用于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反映出该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象征体系。凉山彝族的尚黑是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象征的,从对“黑”色客观事物的认识如火烧过的黑色灰烬到将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绿水青山都称为“黑”,进而引申为“大”“深”“广”等抽象形容词,再继续拓展为身份高贵、驱邪纳福、联系祖先、生命的起源等象征意义。尚黑是传统凉山彝族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化表象,在服饰、器物、居所上喜黑色重黑色。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在彝族的年轻群体在服饰和居所上面临多样化选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日趋减少,审美和个性表达会日渐增强,彝族服饰的设计不再仅以深色为主,服装款式和色彩也是趋于多样化,但是在毕摩做毕以及灵魂回归祖界的葬礼仪式上服饰仍以黑色为主,以黑色为贵。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融合,文化变迁是常态,多样性是主流,即使凉山彝族在日常生活的物质表达上尚黑减弱,但是在触及精神文化内核的灵魂信仰上仍保留着黑色崇尚。

参考文献:

[1] 毕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西南彝志(1~2卷)修订本[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2] 吉狄马加.吉狄马加的诗[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4月第1版.2014.

[3] 李丽.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 刘楠.彝族喜黑的源起及黑色流行的客观原因[J].魅力中国.2009(5).

[5] 朱文旭译注.<勒俄特依>译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

[6] 朱文旭. 彝族“黑白”文化探源[J].百色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王若涵(1993- ):女,河南驻马店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5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

论文作者:王若涵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凉山彝族尚黑文化管窥论文_王若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