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接着分析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构建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评价指标
1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升,特别是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加强,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的评估工作,已经开始以科学的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去进行评估,这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绿色环境带去更多优质的保护方案。
2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2.1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水利水电工程的完善,需要在建设基地周边种植更多植被,这样才能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不会遭受到破坏,同时,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功能与结构分析的层次学讲,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已经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景观的功能,所以,在对水利水电的工程进行空间结构测评时,要根据事先的建设区域进行判别。
2.2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测评方案也要依据景观生态学进行,这要的测评内容为生态参数中的区域拼块、具体的数目、植被平均的产值及出现频次等等,通过获取准确的数据,进行不同方法的测评工作:现场勘查采样法,通过较为简单直接的现场勘查采样的方式,对测评区域进行绿色植被生产力、不同种类植被的净生产力进行数值的测评方案,然后通过对现场植被的样品进行分析与取样,这样所得到的结论才是准确的,更具时效性。收集专业部门的研究成果,主要的信息来源于林业部门、森林研究部门、国土部门、环保部门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调查所研究出来的结果。但在收集研究得出的成果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更具代表作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要确保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权威性。运用遥感技术,由于评估区域的面积广,将所有评估内容依靠工人做所消耗的时间会增加,消息传播会不及时。但引用先进的遥感技术,会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效率。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1 综合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各地区资源、经济、社会及环境与人口等各方面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衡量、分析和评价。由于各方面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价系统。
3.1.2 易获取性原则
为了更好地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指标体系的数据要遵循易获取的原则,其中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中难以作量化分析的指标,作清晰的定性分析。
3.1.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要准确可靠,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将实际问题与相关标准规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1.4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的设立在于提升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考虑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涉及生态环境的多个方面,需要衡量的因素众多,为了能够降低评价工作的强度,提升评价工作的可实现性,这就需要对评价指标与过程重复、相近的指标进行合并或删减,保证指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考量水利工程周边森林环境中某物种分布情况时,物种个体数量与群落数量属于相似指标,在评价时应当予以合并,以减少评价工作的负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5 动态性原则
生态环境受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科学合理地评价其经济、资源、社会、环境及人口等方面发展状况,实现动态与静态的协调统一。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分析主体生态系统。主体生态系统是指能够代表水利水电工程区域内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客观、准确分析和评价;二是确定主导因子和分解目标。根据近期与长期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局部服从整体的基本原则,对各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以确定主导因子,并根据目标构成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对目标进行分解,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导因子的确定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和信息统计法等方法;三是确定最终指标体系。在经过主体生态系统分析,主导因子确定以及目标分解之后,还需要对初步拟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水利水电工程主要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按照所收集数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分为定性处理和定量处理。定性处理是指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如优良中差等将相应的定性指标分为几个等级;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的因素广泛,需要在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专家、项目经理和当地居民,综合各方面专家意见,对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指标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
定量处理是指定量指标的量化处理;以国家相关标准和地方有关规定为依据,当环境中某一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规定指标要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进行治理,确保其满足规范要求。无论是定量指标,还是定性指标,其作用就是控制生态环境中的各项有害因子,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4 构建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
4.1 适应我国国情现状
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的依赖程度较高,亟需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以满足农业、工业、人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水利工程的发展,但考虑到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意义,应当充分分析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可因过分追求社会发展速度而牺牲环境,同时不可因过分追求环境保护而丧失目前社会发展的良好契机,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时刻明确指标制定的核心目标,即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补充,起到维护环境稳定的效果,不应当成为限制工程发展的枷锁。
4.2 长远化的指标制定理念
纵观世界各国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情况,一般从提出到成熟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评价体系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我国追求发展高速度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期望能在短期内实现,但从有效性和实际性的角度考虑,一蹴而就的评价体系建设将不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健康发展,体系的建立过程需要通过充分的调研与验证,在摸索中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满足我国自然环境实际需求的评价体系,在借鉴国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也应当用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拒绝一成不变的理念,在一个充裕的时间内,构建出能够行之有效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5 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是当前应该关注的话题。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改善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研究,从而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礼,秦国亮.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34)
[2]陈立德.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南方农机.2018(10)
论文作者:赵跃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指标体系论文; 评价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指标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