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掌握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规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即整个宇宙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是运动着的物质及其最高产物即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则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以及共产党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是宇宙最一般的客观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底层,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整个宇宙的一种具体形式。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中去。这决不是说,简单地把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强加硬套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是说我们要科学地发现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必须以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全面深刻理解和运用作为基本前提,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转化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方法。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去探索社会历史,去研究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可以转化为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相同的共性,二者都是人类实践活动引起的社会规律,而非自然界的规律。如果撇开人的活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任何规律就不复存在。
必须指出,人的主体性和规律的客观性是统一的,规律的客观性不排斥人的活动,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行创造着历史。在这些条件中,经济条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活动规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基础。在此,有必要对割裂人的主体性和规律的客观性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一种观点是用主体性排斥规律的客观性。这在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界都有所反映。前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否认规律客观性的观点,诸如有人认为,我国当初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误会,选择错了,这类观点就是完全忽视了规律客观性。
片面强调主体性,同样可以出现“左”的倾向。如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左”,倾错误主要是由于我们党忽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所造成的。另一种观点就是用客观规律性排斥主体性,使人们成为规律的奴隶,完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陈独秀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讲,中国要等待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以他认为,当时民主革命的使命已经完成,共产党人无可作为了,这显然是一种右的错误观点。上述人的主体性和规律的客观性的统一关系无疑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虽说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都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对等的关系。首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较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作用范围更广阔,在整个社会历史领域内,它无所不包,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只是局部的社会规律,因而二者的关系是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属于社会发展的总体活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际上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里,并客观地支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以二者的关系是主从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上属建筑的活动,受经济基础制约;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上层建筑。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从属地位,但它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作用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再次,从研究的意义上,应以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转化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方法,即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以至于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关系,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三、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
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既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但二者研究的着眼点和重点不同。心理学侧重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即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则在心理学所提供的科学结论上,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实践对政治意识与其他思想观点的关系,概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揭示的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通过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而起作用;三是人们的思想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四是人们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性。
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别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方面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前者侧重于研究人的思想来源及其变化,后者侧重于研究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转化,使客体的思想与主体一致。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没有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在主体活动的需要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必须符合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例如,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表明,促使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有选择、有分析地对待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并制约着客观外界影响的结果的是人们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嚣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因为,只有当人们对一定的客观外界事物有了某种利益需要时,才会引起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思想活动,同时,人们的利益需要归根到底是由他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具有社会性质,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不能不同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不能不受社会需要的制约。正是利益的共同性,使社会成员相互依赖,彼此联系起来,而利益的根本对立,则使不同的社会集团相互对抗和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主体思想和客体思想从根本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仍然经常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就是在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不同利益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在于积极地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这些矛盾,从更高的境界来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于是,就有了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必须用不同方法解决、利益关系的恰当处置与思想觉悟提高相关联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由此可见,关于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的理论,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个基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于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的内容。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来源于思想政治实践,又在思想政治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导人们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依据。二是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在被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自身价值才得以体现。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揭示出来以后,如果人们不按照这个规律去进行转化人们思想的行动,那么,这个规律就毫无意义可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正是按照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来影响、转化人们的思想行为的规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于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具有印证和检验作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办事所取得的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起印证和检验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立在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所以,被印证和检验了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印证和检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