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从而得出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合理康复心理护理模式。方法我们对本院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一年间就诊的40位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对照实验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并最后记录治疗成效。结果实验组20人中心理障碍消除的共有14人,而改善和无效的各3人。有效率达到了85%。而没有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中,心理障碍消除的只有9人,改善和失效分别为5人和6人。有效率为70%。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在经过康复心理护理干预后,其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并且心理治疗效果显著。
引言:脊髓损伤的治疗阶段中,主要人群都集中于治疗阶段的中后期。由于长期的治疗过程以及患者自我行动能力受限。而很多医院虽然在物理治疗上有着成熟的技术但是对于患者心理护理却仍然缺乏。经常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疾病,个性会变得偏激、抑郁。甚至在有些时候会做出反常的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行为动作。所以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制定合理护理方案才是目前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脊髓损伤 心理护理 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对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一年间就诊的40位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了年龄性别的统计,其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26例。随机将他们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计20人,总体年龄为25-55岁(37.21±11.76)之间。对照组共计20人,总体年龄为27-55岁(39.34±12.32)之间。
1.2方法
通过本院制定的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模式运用于实验组中,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治疗手段,不再施加康复心理护理。所有病人均由其所属科室进行康复治疗。而在对象选择上,患者均由其主治医师判定为存在心理健康障碍的问题人群。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数据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时,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康复状况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实验组20人在经过联合治疗后的心理康复状况,如下参见表1。
表1 实验组心理康复状况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心理疾病的诱因和发展
3.1.1初期状态
由于患者在受到脊髓损伤后,身体的恢复会变得相当缓慢。首先在治疗的初期,患者属于震惊阶段,对于自己的患病表示震惊与害怕。在住院期间,主要表现为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对于外在的人或事没有一个清醒的状态,并且其睡眠状况极差,患者基本卧床。这对于患者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其活动自由,与患病前的生活方式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度过震惊阶段后,患者转而进入否认阶段,对于发生于自身的病情事实予以否认,不愿意去面对自身所发生的改变,由于自尊心和社交关系的影响,也同时加重了其心理压力。转而呈现出病态的表现,如精神时而亢奋、焦躁、严重时会破坏周遭的物品。
3.1.2中期状态
在经过上述的脊髓损伤初期治疗后。患者会慢慢的接受事实,并且配合治疗。但是由于治疗过程漫长。并且大多数时间重复同样的治疗过程,要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则需要患者坚强的毅力,去坚持对于他们来说高强度的康复训练。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日的收效程度较低,再加上训练的高强度、单一性。从而患者变得烦躁、忧虑。慢慢的进入抑郁阶段,在这个阶段下。患者不语、不食,喜欢独自卧床发呆。并且手足会不自觉地抓握身边的物品。而在离床后,大多选择在走廊内踱步,面色忧郁,严重者有自残轻生的念头。
3.1.3末期状态
在经过长时间药物康复后,患者的身体状况相较于患病初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距离康复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的患者大多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对于病情的康复存有质疑,思想也在积极与消极间不断地做着斗争。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重回社会后的接纳。
3.2康复心理护理模式
3.2.1初期心理治疗模式
对于处于震惊阶段的病人,护士不应当给予过多的心理干预,做到对患者的生理护理便可,让患者自我明白患病的事实。当患者慢慢转变为否定阶段后,此时医生要注意留意患者在亢奋状态下的言语,了解患者在意的事物。并通过定期的谈话,以聊天的方式使患者放下对于医生的戒心,继而记录下患者言语中那些积极的方面。
3.2.2中期心理治疗模式
此时的患者基本都有了与自己体力强度相匹配的的康复训练,在医师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模式后,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再引导。由于从总体上来看,每日的训练收效甚微。但是可以通过细化目标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例如以10天为一个周期,将每个周期内的训练成果拿出来向患者展示,通过这样的纵向比较。让患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付出是有所回报的。同时要勤于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医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ICD-10或者是DSM-IV对患者进行抑郁症诊断。除了医师的心理诊治外,临床护士也有责任去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有异常情绪波动应当及时予以心理疏导,予以其积极的心理暗示。
3.2.3末期心理治疗模式
在末期治疗状态下,病人虽然有了极大的改观,但依旧需要来自外界的精神支持。此时的患者最主要担心的是人际、婚姻、家庭这三个方面。由于因为康复出院也意味着将再一次投入到家庭社会中去,但是由于脊髓损伤这类病情,会使病人成为残疾人。首先会让病人的个人形象大打折扣,且对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很大的打击。若要克服这种困难则需要院方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医师可以为患者做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以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各种人际社会关系处理的问题,提前为患者提出建议。
3.3家属配合
院方也应当与患者的家属做出更多的沟通。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家属对于患者的态度往往呈现两个极端,其一是由于患者的自身残疾,家属在患者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过分的关心和准许,让患者反而达不到预期的心理治疗效果。而另一方面就是部分家属由于患者的残疾,而对患者厌恶,回避。甚至有时候会责打患者。对于此类现象,院方应当对于家属予以正确的疏导,善待并尊重病人。
参考文献:
[1] 刘芳,姚旭东,杨柳.心理治疗对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5):608-609
[2] 刘霞,张朝晖.心理护理干预对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1-63
论文作者:王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患者论文; 脊髓论文; 心理论文; 损伤论文; 实验组论文; 状态论文; 阶段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