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论文_关法强,吴秀芳

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论文_关法强,吴秀芳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近年来,城市市政给排水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好的满足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给排水在整个城市市政规划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城市的正常运行还是与市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城市病也开始大量出现,例如,夏季城市内涝等,实践证明,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给排水设计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应用实践

前言: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承载力逐渐接近极限,例如,常见的城市水环境污染、地表水径流下渗困难、夏季城市内涝等问题逐步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与市政给排水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困扰城市发展的这些问题,在大量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中,以该理念为指导,逐步提高城市的弹性发展水平,有效的应对这些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海绵城市概述

当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和地面硬化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自然属性产生了一定的改变,海绵城市则意味着城市拥有更为弹性的空间,能够如同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和净水,体现和彰显其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减缓城市内涝的灾害和影响,保持良好的自然水文循环体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之前的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水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影响,以提升土地利用率为主,处于粗放式的开发状态和模式,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明显增多。而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开发则倡导精细化的规划设计理念,着重对自然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讲究城市与自然水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1.2实现对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重构

原有的城市开发建设一味将对土地硬化,使原有的城市水文循环系统遭受破坏。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则改变单一性排水的设计方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调节和控制径流总量、水质、生态系统,兼顾城市雨水资源回收利用、地下水补充、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等内容,实现了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重构。

1.3提供崭新的给排水思路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倡导“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思路,不再采用单一化的排水方式,加强了对雨水的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循环利用,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设计和布局,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量。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应用的时代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城市问题开始大量出现,例如,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修筑了大量的水泥硬化路面,这就导致很多城市用水淤积在路面下渗不到地下,这种现象在夏季雨季体现的尤为明显,大量的降水沉积在路面,不仅导致很多污水出现,同时,也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城市化的基本进程中,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十年内,全国有超过20% 的城市湿地被填平用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这就使得日常湿地调蓄的基本工程被大大削弱。部分城市的地下水位出现了严重下降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要求在城市市政给排水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理念,这也为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给排水设计创造了条件。

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给排水设计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给排水设施建设,实现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有效调节,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树林、河流、湿地等内在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城市新建的给排水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相互配合的状态,以此实现对一系列城市问题的调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市政工程的给水系统设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降水量、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等地质水文条件,进行水资源配置的优化调度,确保市政工程给水系统的科学合理性。对于市政工程的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要重点关注防洪排涝方案、污水排放的方案设计,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计算污水量,为排污系统的效率提供奠定数据基础。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内容体现于以下方面:

3.1制定方针政策,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

各个地方的城市市政建设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市政建设者应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进现有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以此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有序调节,同时,在市政给排水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努力推动相关节能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的与湿地、森林、公园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这样有助于海绵城市功效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各地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鼓励城市建设者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

3.2城市人行道的规划设计

原有的城市人行道路面由沥青或混凝土进行建设,暴露出透水性不良、易于积水或湿滑的问题。而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则要在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中选取透水性的功能性材料,将其合理铺装于人行道路面;并在基层设计排水管,保持一定的坡度,使之纵向坡度为 2.5% 以内、横向坡度为 1%-2%。

3.3车行道的规划设计

市政排水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和应用之下,要避免非透水路面出现的“热岛效应”,应当在车行道上层设计透水沥青混凝土、中间层及下层则设计非透水性的材料,使道路的盲沟成为雨水排放的渠道,避免雨水对路基的损坏和影响。同时,要在绿化带和检查井的规划设计中注重坡度的设置,通常来说,其坡度的纵横向控制范围分别为:0.3%-6%、1%-1.5%。

3.4绿化带规划设计

在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之中,要依循海绵城市的理念,充分发挥和利用雨水的过滤作用,要铺设植土、设置砾石层,并设计渗透管的敷设,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还要注重绿化带的位置设计,要使之位于市政工程道路下方 18cm 的位置,均匀调控和分布雨水口,使之成为合理的导流系统,并要设置明沟和水沟渠,以实现对雨水的合理配置和沉淀。另外,要设计溢流系统,将绿地暂时存储的雨水收集到管网体系之中,排出多余的雨水。

3.5附属设施的规划设计

可以设计如下排水附属设施,以达到预期的排水效果。1、设计采用平缘石排水设施,利用其与周边地表的高度一致的特点,使雨水直接流入到雨水口或绿化带之中,避免城市道路的积水现象。2、设计采用立缘石排水设施。利用其与周边地表的高度存在差异的特点,将雨水汇集到雨水口位置;然而考虑到立缘石的特性,还要做好打孔设计,使雨水能够进入到城市道路的绿化带中。3、设计路肩边沟。由于原有的城市道路采用混凝土材料进行硬化处理,缺乏美观且难以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和流泄。因而,要依循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设计植草沟,使植被能够在地表沟的位置收集、净化和排放雨水.

结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临之际,各地在开展城市政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指导相关的市政工作,不断提高对现有水资源的应用利用水平,尽量减少各类现有城市与水相关的问题事件的出现,这样有助于提升市政给排水的基本质量水平,同时,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乔亚娟.现阶段我国市政给排水规划问题试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2]韩冬.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

[3]曹金锋.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7).

[4]罗伟,郭俊.市政给排水规划和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

论文作者:关法强,吴秀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论文_关法强,吴秀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