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新疆的垦殖诗_新疆历史论文

论清代新疆的垦殖诗_新疆历史论文

清代新疆屯垦诗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清代论文,诗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西汉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大规模的屯垦地区,历代相袭,继传至今。屯垦范围由点经线到面,屯垦种类由军屯发展到其它各种屯垦并举,屯垦制度日益完善,屯垦效果日渐显著。这对维护祖国统一,保卫西北边疆,发展新疆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在新疆大力推行屯田,其方式主要有“军屯”、“民屯”和“犯屯”三类。军屯,也称“兵屯”,是由驻防各地的绿营兵和部分八旗兵进行的屯田。民屯有两种:一是由陕甘一带迁来的汉、回族百姓进行的屯田;另一种是“回屯”,实际上是“维屯”,即由政府组织维吾尔族民众进行的屯田。犯屯,又称“遣屯”、“流屯”,是指内地罪犯流放到新疆后进行的屯田。屯犯可以随带家属,在疆落户,转为民屯。清代新疆的屯田东起哈密的塔勒纳沁,西至南疆的喀什噶尔,南抵昆仑山麓的和田,北到额尔齐斯河以北的阿勒泰,屯区遍布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

清代以前诗人亲历西域者不多,而清代诗人出关者前后相望。由于清代屯田较之以前各代有时间长、范围广、人数多、种类全等特点,清代出关诗人要反映这一现实是理所当然的,其诗人数量之众,诗作篇什之多, 也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在清廷统一天山南北之前的雍正十年(1735),清廷派出与准噶尔和谈的使者阿克敦回程至乌鲁木齐,当他看到这一带是“雪满荒芜连野阔,春回林木带流清”(《宿乌鲁木齐》)时,就意识到一旦战争结束,要“戍兵自古需屯策”,踵武前人,开发新疆。

乾隆朝是新疆屯垦的兴盛时期。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后,曾随定边将军兆惠征战的国柱,于二十六年派筑伊犁城,有《春日口占》一律,对伊犁地区蓬勃生机的屯垦给予高度的赞美:

大野春回晓日曛,瞻蒲望杏总殷殷。

蛰虫辟户翻新土,候雁呼风认旧群。

千古屯田贻壮策,几人筹国建殊勋?

兵戈销尽为农器,布谷催耕叫塞云。

此诗出语清新,不落俗套,堪称佳构。从颈联对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以反诘句道出自己为屯垦出力的自豪感。

嘉庆年间、道光前期,新疆屯垦事业基本上保持了兴盛期的规模,南北疆屯田仍然是一派喜人的景象。废员祁韵士于嘉庆九年(1804)由京赴伊犁途中有《即目》一诗,可见当时屯田概貌:

路越金沙岭,天开赤谷城。

川原多沃土,屯戍足深耕。

远岸炊烟出,斜阳古渡横。

牛羊看遍野,民气乐升平。

从作者诗集《濛池行稿》的编次可知此诗是写玛纳斯一带的屯田风光。画面上有山、有水、有川原、有渡口、有人家、有牧群,视野开阔,令人神往。

道光十年(1830),随提督杨芳赴喀什噶尔军营参谋军事的许乃谷,面对“也可开渠也可(开)田”的喀什噶尔沃土,作《也可》一律,后二联为:“要视遐荒皆赤子,底须转粟自青天?天时地利人和得,合与中华奠万年。”此诗毫无民族偏见,认为当此天时地利人和之际,维、汉民族携手,开渠屯田,共卫中华,无须再向政府伸手要粮。这对浩罕挟持玉素甫入寇被粉碎后的南疆的经济恢复,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作法。

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三年(1864),这一时期由于中亚浩罕和沙俄大肆侵略新疆,屯垦实边更为迫切,为了抵御外侮,清政府决定在新疆大兴屯政。道光皇帝指出,新疆“开垦为第一要务”(《清宣宗实录》卷402),新疆军政大员也就特别重视。 伊犁将军布彦泰曾委任原两广总督废员林则徐督垦伊犁地区田亩多处。林则徐也曾奉旨前往南疆周勘屯地,辛劳颇著。此间,他有《柬全小汀》一律,颔颈二联为:

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这时期的屯田效果,可从原彭泽知县废员黄浚《塞外二十咏,阜康麦风》一律得到反映:

一路寒塍麦未苗,兹来看共柳丝摇。

风交百里尘俱净,浪卷千畦雪尽消。

野气浮浮蒸晓日,碧光湛湛逼空霄。

屡丰自可称康阜,绝徼贻牟荷圣朝。

题下小序谓:“阜康县属迪化州(乌鲁木齐),途中麦田初露,至此则长畦广亩,稠碧抽条,其气浮浮然,已欲作饼饵香”。序和诗相得益彰,歌咏阜康屯田的春日风光。用笔雅健,格调清超。颈联所炼“蒸”、“逼”二字,形象逼真。末尾卒章显志,不忘歌颂清廷的屯田政策。

同治三年(1864),新疆爆发了起义事件,迅速席卷天山南北。由于上层封建主和宗教头目篡夺了各地义军的领导权,先后建立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他们煽动民族仇杀,使各地屯垦事业损失惨重。后来又有浩罕阿古柏匪帮的侵入,使新疆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清军于光绪四年(1878)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的率领下,彻底驱逐阿古柏匪帮出新疆。此后左宗棠提倡大办屯田,恢复生产,屯田事业有了很大改观。但劫掠后的创伤不是一时所能恢复的,直到光绪后期,某些屯区仍是满目疮痍。废员宋伯鲁在赴伊犁路上看到今乌苏一带的情景是:“贫居乱后无全户,古戍年深有废台”(《补古尔图道中二首》)。路过今精河时,有《晶河道中》一律,道是:

乱后全无旧井屯,萧条兵火数家存。

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

一线提封新画壤,百年茅土旧分蕃。

芦蒿满地无边绿,目极西风落日昏。

新画壤,指光绪十四年(1888)设精河直隶厅后所辖精河、博乐、温泉一线;旧分藩,指两旁的土尔扈特牧地。无论旧封新壤,都在秋风中呈一派衰败凄凉景象。南北疆的屯田虽不会全都如此,但经兵燹后的破坏可见一斑。

新疆建省后,历任巡抚刘锦棠、魏光焘、陶模等都重视屯政,使屯垦事业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迪化作为省会,成了政治和经济文化的中心,伊犁将军所在地的伊犁的屯垦事业开始衰落。最后一任伊犁将军志锐对此表示了极大的遗憾,他在《首夏巡边》四律中痛心地吟道:“二百年来古战场,亦曾安堵课农桑”;“良田待辟何人种,大漠无垠任马窥”。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会给沙俄再度窥伺伊犁造成可乘之机。

在清代新疆屯垦诗中,歌颂屯田政策,赞美屯田效果的篇章所在多有。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典制》其六云:

稿砧不拟赋刀环,岁岁携家出玉关。

海燕双柄春梦稳,何人重唱望夫山。

稿砧,此处为“丈夫”意。刀环,此处为“归还”意。此诗是说政府鼓励士兵携眷出关,以使其安心生产,不致双方挂牵。其七云:

烽燧全消大漠清,弓刀闲挂只春耕。

瓜期五载如弹指,谁怯轮台万里行。

诗中五年一轮换的屯兵,谓之差兵,与上诗其六所谓眷兵有区别。来疆屯垦之差兵的供应在原基础上有所增加,且内地应得之口粮,支给其家属。因役期短,待遇高,人皆乐往。清政府这种政策对开发边疆、鼓励垦荒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地力由人尽,后需为国收”(雷以減《富八栈》)。屯田的直接收益就是粮食的储藏量大幅度提高。乾嘉时期,新疆粮食之多,粮价之低,为全国少有。“谁知十斛新收麦,才换青蚨两贯余”(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其三十)就反映了这一现实。新疆屯田使军粮就地得以解决,减轻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减轻了人民群众长途运粮以就口食的劳役负担。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土》其二十三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形象描绘:

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

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

伊犁河上,“玉粒连艘供络绎,金汤半壁郁嵯峨”(陈庭学《次韵元戎野望一首》),写屯粮除供军民食用外,还大量调往南疆和甘肃等地。

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清政府每年从内地各省调拨“协饷”白银200—300万两充作新疆军费;遇有重大事件,朝廷还要向新疆拨发所谓“专饷”的款项。屯田后,可以收获大批粮赋,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原闽浙总督邓廷桢因禁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遣戍伊犁,作《回疆凯歌十首》,其九便对新疆屯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给予高度赞扬:

流沙险远雪山深,几竭司农馈饷心。

从此轮台置田卒,何劳日调万黄金。

新疆干旱缺水,水是屯田的关键。在新疆屯田诗中,咏水的篇章如笔下之墨,源源涌出。

夏日雪消,以资灌溉,当是进疆诗人看到的一道风景线,自然要以彩笔描绘“土膏肥沃雪泉香”(庄肇奎语)的美丽景色:

山泉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土》其七

冰雪溶流散各城,沙田弥望乐春耕。

——福庆《异域竹枝词》其五

五月天山雪水来,城门桥下响如雷。

南街北巷零星甚,却倩河流界画开。

——洪亮吉《伊犁纪事四十二首》其二十六

荷锸开畦四月天,不须好雨润芳田。

真阳消尽天山雪,顷刻飞来百道泉。

——成书《伊吾绝句》其五

以上各诗涉及乌鲁木齐、莎车(福庆诗)、伊犁、哈密(成书诗)四大屯区,知其雪水源自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脉。

“良田易得水难求”(纪昀语)。兴修水利是上至伊犁将军,下至废员临时委任者所达成的共识。在新疆任职官员中,最早以诗的形式道出凿山、引水、开渠的是迪化同知国梁。他在乾隆三十年(1765),赴任路过今柴窝铺湖时,有《过土墩子草湖》一绝:

野草蓊茸六十里,冰棱石笋映靴纹。

何当野水都归壑,化作桑麻万顷云。

诗中:靴纹,喻水纹。壑,此处指渠沟。这种理想当时虽未能实现,但其思路、其精神是感人的。莅任后,他确实作了大量的水利工作:“田渠有成局,喜见水沄沄”(《古牧地西底滩勘田经过芦塘》);“入山深处得泉声,一掬秋云绿半罂”(《之磨石沟勘水泉》);“谷口丛灌木,其下流澄涵。上腴数万亩,水泽能旁覃。疏渠导之利,利尽讵为贪”(《九日北山麓》);“天边老芨际天黄,引溉成田十倍穰。拟向天山探乳窦,月钩新晕海心凉”(《过昂吉尔图淖尔》)。以上所引诗句,均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从诗题可知,作者为求水源足迹遍及乌鲁木齐南北数百里。

乌鲁木齐以东有天山主峰之一的博格达峰,峰腰有高山湖泊。湖水由冰雪融化汇集而成,沿山而下,有溉之利。乾隆四十八年(1783),明亮任乌鲁木齐都统时,因湖水多年断流,便带骑从由阜康南面山口入山,查知水口为大石所阻,以致湖水不能下泄。于是申奏朝廷,雇工凿石,疏浚水口。湖北汉阳知县蒋业晋被戍乌鲁木齐,有《灵山水歌》七言古诗纪其事。诗前序谓:“灵山在北庭阜康县地,势极雄峻,上有大小龙潭,周围四五十里。明将军虑营田水之不继也,凿山引流,阅数月水始下注,若匹练然。事闻于上,夏六月择吉祭告,亲陟其岭。松风作导,玉镜清澈无波。夜宿山顶,月出松林,万籁俱寂,洵尘迹不到之区。晋作长句谨志其事。”全诗是:

灵山山脉连祁连,峰头积雪太古前,赤乌倒射玉龙脊,化作匹练千丈当空悬。上山下泽本定位,不闻水府反据高山巅。惟皇神武拓地远,移置万户耦十千。流泉灌溉沙漠少,营屯何处筹安全?元戎除弊更兴利,足兵足食谋开先。灵山高探得异境,雪消为海山为渊。相度兴工几阅月,五丁立锤山骨穿。依山立栅架以板,预辟水道趋平川。择吉告虔盘磴上,松风万壑披云烟。瑶草萋萋满岩谷,玉镜一碧光涵天。临流寂静不敢唾,恐惊潭底蛟龙眠。万籁无声山顶宿,松林月出恍惚来群仙。至诚相感共效顺,山神水伯争挥鞭。一气喷薄落天山,大龙小龙下灌千顷万顷田。考古营平行本略,屯田之利史册传。孰若我公理疆远,凿破浑沌降蜿蜒。芃芃之苗汨汨水,功归造化人操权。山川有待事非偶,多稌多黍歌丰年。呜呼!多稌多黍歌丰年,我公利泽永永垂穷边。

序和诗中,灵山即博格达峰。博格达,蒙古语,“神灵”之谓。北庭,指乌鲁木齐。大小龙潭,自宋至清,有冰池、龙湫、神池诸称,明亮登山后,作《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始有“天池”之名,并沿用至今。祁连,实指天山,清人亦将天山称为祁连山。赤乌,谓太阳。玉龙,雪山之喻。五丁,喻开凿之民工。营平,谓汉宣帝时封营平侯倡导西域屯田的赵充国。行本,唐贞观间参与平定高昌国的将作少匠姜确的字。此诗一韵到底,如山洪之流泻。前六句写天山天池之方位,突出其奇特。接着六句写兴利除弊,为营屯而开凿,语句质朴无华。再接下来六句写开凿之过程,用“五丁”的神话传说,说明开凿之艰难。下来十二句写所见昼与夜的美景,并写告虔神灵后的放水成功,突出了天池的神秘。最后十句以人定胜天之辞歌颂明亮之功德,感情浓郁,却无阿谀之气。此诗作于开凿天池的当年,诗中所述,当有所自,可与明亮所作《碑记》相表里。

道光二十年(1840),迪化直隶州知州成瑞莅任后大兴水利。其诗集《薜荔山庄诗稿》中用两个长题记录下引水工程的始末,可补正史之阙。其五言排律一首,诗题是《吐鲁番境内有伊拉里河,源出阿拉辉山内,东流数十里散入沙碛潜消。余与菩莲庵司马、王载堂大令,奉檄督民,凿渠引水,下达板土戈壁,获新垦地十万余亩,因赋诗以纪其事,即呈惠诗塘都护》。题中:伊拉里河,亦作伊拉里克河。板土戈壁,伊拉里克地方地平土阔,当地人即以此称之。惠诗塘都护,指当时的乌鲁木齐都统惠吉。全诗是:

壤接轮台近,途通宿海遐。群山围大野,乱水散平沙。疏凿新流畅,菑畲美利赊。祥风吹黍稷,灵雨润桑麻。隙地宜栽果,余夫好种瓜。欢生西蒙部,春到小回家。保庶惟加富,筹边即卫华。旌麾方莅止,歌颂播天涯。

诗中:轮台,指乌鲁木齐。宿海,星宿海,清人指罗布泊,并误为黄河之源。西蒙部,指土尔扈特和和硕特两蒙古部落。小回,指维吾尔平民。“旌麾”句下自注:“惠诗塘都护至番(吐鲁番)阅伍。”此诗在思想内容上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极力主张引水开田,施惠边疆;二是道出引水成功,受其利者为当地蒙、维少数民族,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三是提出“筹边即卫华”,认为新疆就是大一统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此诗在清代西域诗中,当推上乘。

成瑞另有两首五律,总题是《博克达山之阳、有灵泉数泓,涌流不竭,逶迤数十里,趋出峡口,散漫平原。原之南有草湖,澄清如镜,四围小泉多注焉。湖之西,地广土肥,堪以垦种。惟湖既洼下,水复苦咸,难资灌溉。余相度形势,拟由峡口开凿,引河水汇达湖西。农民均踊跃乐从。因占五律二意,以纪创始》。题中博克达山,即博格达山。题中所言,具体地点难明;但纵观全题,当指今乌鲁木齐柴窝铺一带为是。律诗其二尾联道是“明年麦秋至,比户定歌丰”,以想象之辞抒发内心的喜悦,颇见作者之真纯。

四年后,在成瑞开垦过的伊拉里克的地方,林则徐前来履勘,安置内地民户耕种;并对伊拉里克水利工程作了一番修整。为了弥补伊拉里克水利之不足,林则徐倡导挖掏坎儿井,但未竟其事而获释入关。三十年后,随陕甘总督左宗棠出关的幕僚施补华作五律一首,题为《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贤者所至,有益于民如此》。道是:“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白头遗老在,怀德涕滂沱”。人们往往把历史的功绩都归于名人,但伊拉里克地方的开渠引水、土地新垦其首功当属成瑞。

清代新疆屯垦诗中,有不少诗作还描绘了屯垦者的生活和屯田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边疆屯田的风俗画。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对屯田者的生活涉及颇多:“戍屯处处聚流人,百艺争妍各自陈”(《民俗》其三),是说流屯中有着各种能工巧匠。“客作登场打麦劳,左携饼饵右松醪”(《民俗》其六),是写新疆有些屯民种麦不收麦,收麦必以酒食招待打工者的习俗。“秋来多少流人妇,侨住城南小巷深”(《民俗》其十五),则写遣户妻室的居住情况。《民俗》其十六云:

鳞鳞小屋似蜂衙,都是新屯遣户家。

斜照衔山门早掩,晚风时袅一枝花。

作者诗下自注:“昌吉头屯及芦草沟屯,皆为民遣户所居。”此诗看似写遣户生活的恬静安逸,实则透露出“新屯”遣户谢绝交游,谨慎处世的心态。

嘉庆间,哈密办事大臣成书的《伊吾绝句》其十八云:

剜瓜打饼过中秋,郎去屯田妾独留。

请得兰州白檀速,拜香同上庙儿沟。

这首诗写屯田者的宗教信仰。庙儿沟在今哈密城东北50里,此地不但有维吾尔人的“拱拜”(传教贤者之墓地),也有大佛寺。

新疆地广,无从施肥,且上地可轮换耕种,以歇地力,谓之“歇荒”。纪昀《乌鲁木齐杂诗·风俗》其二十云:

界画棋枰绿几层,一年一度换新塍。

风流都似林和靖,担粪从来谢不能。

此诗虽有夸张,但幽默诙谐,读来有味。成书《伊吾绝句》其四云:

早耕晚获看农忙,一熟须教歇两荒。

蔡巴什湖四千亩,三秋麦豆始登场。

蔡巴什湖,亦作蔡把什湖,在今哈密东南60里,为清代哈密著名的屯田区。此诗不但写出了农田的轮作制,还告诉我们新疆一年只收一季的农事情况。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二十首》其三云:

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

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

田不施肥和地亩轮作,纪、成诗中已言及。从这里我们还知道,清代新疆的大田多是撒播。

内地多用牛耕,很少用马,更不用骆驼。对此,进疆诗人赋诗道:“播种不愁牛力尽,骆驼身负夕阳耕”(成书《伊吾绝句》其二十八),“耕田多服马,戽水不悬车”(李銮宣《哈密四首》其三),表示了对新鲜事物的惊奇。

成书有《蔡把什湖》五言古诗一首,可以看作是清代新疆屯田的缩影:

草湖富地利,开屯集众工。屯兵杂戍卒,合作力不慵。但多播种劳,而无芟薙功。良田与恶草,相伴各青葱。耕报虽卤莽,终不碍岁丰。薰风五月交,雪山水融融。长渠亘百里,畎浍无不通。灌溉既云足,曲折任所终。永无水旱忧,日见仓廪充。兵食与民食,乃将携取同。煌煌万世利,创作钦群公。使臣莅斯土,典守唯兵农。高秋看刈获,原野来清风。椎牛钦将士,拾穗喧儿童。劝其广积蓄,节俭免困穷。

诗中的“群公”,指雍正十三年(1734)建议开垦蔡把什湖地区的宁边副将军张广泗等人。使臣,作者自谓。此诗将屯田者的类属、播种方式、水利灌溉、丰收情景、屯田效益、开垦历史、官吏职守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屯垦的全貌。

标签:;  ;  ;  ;  ;  

论清代新疆的垦殖诗_新疆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