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不相信眼泪——宏观调控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相信论文,民企论文,宏观调控论文,眼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并非拿民企开刀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中,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利润增幅都比1~5月份回落,私营企业回落幅度最大,仅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幅有所提高。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利润增
幅比1~5月份回落。其中,钢铁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472亿元,增幅回落22.1个百分点。
表面上看,宏观调控的结果是让许多民营企业首当其冲,但实际上,宏观调控并不是针对非公经济,它是政府在经济过热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惟一选择。数字往往最能说明问题的本质,到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43%,速度惊人,与此相应的一季度GDP增长9.7%,大大超出专家的预测。在投资增长过快后面隐藏的另一组数字是: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却消耗了全球48%的水泥,27%的钢铁,35%的铁矿石和20%的铝和铜。由此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此增长方式不能说绝无仅有,但在世界上肯定是不多的。同时,它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样的“疯”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的未来会怎么样?对于经济的异常增长可能带来的威胁理所当然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高度警觉,去年下半年来,采取并逐步加大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据统计民间投资已经超过整个社会投资的50%,说明民营资本的活跃恰恰是当前投资高增长的微观基础。于是,在投资高速扩张的时段,非公经济投资主体扮演了领涨的角色,而在投资减速下滑的时段,非公经济投资主体又成为了超跌的主角。对这一现象多数观点看法是,近年来,民营资本大举进入竞争性领域,有些行业正好是本次中央调控压缩的重点,部分民营企业不慎“撞在枪口上”的事实,并不说明调控只针对民企。
对宏观调控应持的态度政府是这样认为的:宏观调控必然会涉及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的眼前利益,其中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个体、民营企业。但是,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利益,必须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如果对快速增长的投资和信贷规模不进行控制的话,就很可能使得固定资产投资、重工业之间的这种自我封闭的循环出现断裂。到那个时候,再被迫进行调控,结果将是经济大起大落,企业的损失也会更大。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政府本次调控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其初衷确实并非拿非公经济开刀,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所有制歧视”。
众所周知,经过20多年的进步,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已进入体制内,受到国家鼓励、支持和法律保护。资料显示,民营经济创造了国家三分之一的财富,对税收、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种背景下,很难想象中央职能部门官员有必要甚至有胆量制定宏观调控的双轨制政策,以此来打压民营经济的发展。
至于宏调有“所有制歧视”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它不仅缺乏事实上的根据,同时从道理上也经不起推敲。尚若这仅是个人思考也罢,但在媒体上“广而告之”就很为不妥,因为宏观调控与意识形态本来就不搭界。硬把两者连起来,客观上只能把思想搞乱,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洗牌之中有机会
看同一事物,因角度和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本次调控,有人视作洪水猛兽,心有抵触,有人则认为既是考验,又是机会。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持后一种认识和态度的企业,将会笑到最后,成为胜者。
按照中央本意,此次调控整治重点是三大行业,但由于调控引起的信贷、土地政策的调整,其影响面就不仅是三大行业及关联产业。加之有关经济部门对贯彻中央政策大多习惯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不能避免不伤及无辜。专家们预言,调控在对过热、重复建设行业遏制的同时,客观上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市场和企业的两极分化,重新洗牌在所难免。因此,在由调控所引发的市场变动中,无疑发展机会将是巨大的。有一位民企老板讲了一件事:一国有房地产公司,由于银行贷款收紧,其开发所需20亿元资金没有着落,想将手中4万平方米土地转让。算了算,这块土地价格已翻了一番,收购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别人的失误、失败或陷入困境,也许是自己成功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调控中是很多的,只是你有没有意识到或作好抓住机会的准备。
对这次宏观调控阶段性成果,新华社是这样评价的:平稳过渡,有保有压。保的是第三产业,压的是政绩工程;保的是高新产业,压的是高耗能产业;保的是农业投入,压的是信贷规模;保的是粮食种植面积,压的是各类开发区等。总之,调控是保住了经济快速发展好势头,抑制增长中的不健康因素。其实,与历次调控相比,这次是局部的调控,并非对所有投资都要砍。稍有分析能力的人会发现在“保”和鼓励的领域中,蕴藏着巨大投资空间。如国家鼓励投资的农业、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急需的一些行业等,因此,由于眼前利益受损而灰心泄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值得欣慰的是,已
有不少民企老板对此有所领悟。不久前在上海市工商联召开的宏观调控企业座谈会上,少了悲观失望气氛,谈论最多的是调控下企业如何“自救”的话题。如有的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收缩战线,暂停或暂缓项目长期投资,有的企业实行瘦身计划,打算将市场前景不佳的项目卖掉;有的调整思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扩张等等。这些都是智者的思考,理性的行为,必会得到市场丰硕的回报。
不过,民营企业要想在调控下有所作为,首要前提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正视和认清当前已经和将要继续产生的变化。日前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经济运营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非公经济继续发展。要理解温总理讲话内涵并不难,只要想一想,在一个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竞争无序、污染严重、资源难以为继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企业谈何生存,又谈何发展。因此,站在中国经济的全局看调控,才会得出正确客观的结论,心态自然会平衡。只有持这种心态的企业家,才不会被一时挫折的阴影所蒙蔽,而是努力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机会。
其实,如果我们再深层地分析当前机遇,就会看到,调控带给每个人的,不仅是限指某些好项目,它还包括利用这次机会重新思考总结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定位,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可以说,这将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积累。正如一位浙江知名企业家所说,在宏观调控中及时清理和调整企业的战略和策略,矫正发展轨迹,力争与国家发展步伐一致。进行自我革新,这正是宏观调控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一次难得机会。
当然机会总是伴随风险存在,但每次风险出现的同时,其实却蕴藏着同等程度或更大的机会,因此,如何在调控中避开风险,减少损失,抓住机会,就在于各自的本事了。
重要的是反思
由于这次调控很大成分是预防性的,与1993-1994调控相比,显得温和得多。但因为投资主体变化,民间资本的异军突起,使调控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冲击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一味怨天尤人,只能无济于事,也不解决问题,关键时刻,重要的是自我反思。
反思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对部分民营企业投资理念和由此引起的行为方式的重新思考。因为这比操作层面的思考更重要。
反思一,赌博心理要不得
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除了首要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外,很大程度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前期的“短缺经济”和转型期中尚不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空间。那时,赚钱不完全靠知识和智慧,只要有胆子、能钻空子,就会有票子。从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游戏规则也随之初步形成,但错误地理解过去的成功经历,使有些人潜意识中的赌博心理有增无减,如有的企业为了做大,不摸摸自己的口袋,掂掂自己的分量,把“宝”完全压在银行身上,这样的企业一旦气候变化,银根收紧,没有不失败的。又如,明知新上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在国家调控范围之内,仍然不顾一切地干,以为把“宝”压在“既成事实”和“法不示众”上,国家就拿他们没有办法。其实,做企业与做其他事情一样,实事求是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赌博虽然也有赢的时候,但那是偶然的,而最终失败才是必然的。四川希望集团刘永好说,大公司有大机会,小公司有小机会,抓住并用好机会靠一贯的脚踏实地,要是平时办企业抱着赌博心理,那现在就到了该输的时候。简单话语,道出了深刻道理。
反思二,“红顶商人”之路走不得
“红顶商人”是对官商互相寻租,互相勾结,以实现各自利益的一种社会现象的形象比喻。今天,在中国经济领域颇为泛滥的傍官现象是“红顶商人”的一种表现,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欠佳所致。因为,有些地方,有的时候,处境并不好的民营企业,“其利益有被当地官员随时剥夺的危险”。因此,他们不得不寻找靠山。为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巴结政府有实权的官员。显然,民企寻租权力的好处是既能得到保护,又能从官员那里拿到在市场中得不到的资源。而政府官员手中垄断和掌握大量资源,促使部分官员产生非分之求,想从市场中捞到官场中所得不到的个人利益,于是权力寻租冲动油然而生。另外,中国大陆特有的“GDP政绩”观,对政府官员与企
业互相利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现实看,过度扭曲的权力与经济的关系,正是部分民企在调控中受伤的原因之一。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震惊全国的“铁本事件”。铁本的钢铁项目之巨令人瞠目结舌,但它出了问题,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问题出自铁本自身,本来只有自有资本3亿人民币,确要搞100多亿的超大项目,多少带有想靠地方政府撑腰,干起空手套白狼的把戏,以达到迅速扩张做大的目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逃脱不了罪魁祸首的干系,据报导,铁本原本只搞200万吨钢厂,但地方政府极力鼓励将规模不断加码,直到年产840万吨,以增加地方政绩。难怪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在狱中讲:“儿子有错,老子也有错”。
“铁本事件”不仅是对视调控为儿戏的人敲响了警钟,其深层意义也在于告诉了企业,“红顶商人”之路走不得。
其实,在发展经济上,政府与企业的目标既有一致也有区别,其不同在于有的地方政府往往注重“政绩”和“形象”并以此作为职位升迁的梯子,而企业则以盈利为主要追求。诉求不同导致了行为方式的差异。另外,近两年来部分领域投资过热表面上是民营企业,实质是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赢了,政府、企业皆大欢喜,输了,地方政府并不承担经济损失和违法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利益的博弈中,政府并非都百分之百可信任的,这点应该成为喜好傍官的民企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
历史上,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官勾结往往给双方带来巨大利益,80至90
年代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有的民企通过“傍官”,以低成本取得高回报。然而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的背景下,可以肯定地说,此路将是走不通的。
反思三,“高压线”碰不得
中国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很“高明”,表现之一是善于找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空当,不惜碰法规“高压线”,“打擦边球”,谋求不正当利益。比如,“铁本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怂恿和纵容支持,但铁本从立项、贷款、征地、环保等重要环节环环违法违规,其中违法将大项目分拆成22个小项目,以逃避中央监控;非法占用土地6000多亩,使大量农民失去生存基本依赖;以虚假财务报表骗取银行巨额贷款,使国家损失数十亿元;违反环保规定擅自开工建设等尤为严重。
无视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暴露了一部分民营企业老板诚信的缺失,因为诚信度高的企业家,他不会为了眼前利益,以极高的代价和成本去触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葬送企业的未来。
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和民营经济生存的艰难,是民企常犯此类错误的客观原因,但这并不能为少数民企老板低下素质开脱,也不能成为原谅他们违规违
法行为的理由。“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实有时确是如此,如果不顾法规限制千方百计想要得到不屈于自己的利益,其结果头破血流的概率不是百分之百,也是非常接近这个百分比,戴国芳、冯明昌进了铁窗就是很好的说明,但愿企业能从本次调控中受伤经历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诚信、守法是企业走向成功最不可缺少的因素。
反思四:科学决策忘不得
与国企相比,民企往往对自己决策果断和快速沾沾自喜,但它忽视了决策科学性不够的缺点。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非公企业产权清晰,但“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说了算成了它决策的潜规则。要知道,再聪明的老板一人脑袋也难以胜过一群人的智慧的。本次受调控影响的企业共同点是决策不够科学和慎重,如不了解或是无视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不学习或不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等,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企业不顾一切的挤上大炼钢铁、大搞水泥和大干电解铝的独木桥。
有人建议,民营企业家想要成熟起来,要有向国有大企业学习的勇气。同样是钢铁企业的宝钢,在民企不惜巨资热血沸腾抢占钢铁投资地盘时,宝钢并未凭自己的实力凑热闹,而是不动声色地把资金投向与炼钢相关联的产业。因为,它的决策层预见,炼钢业的过度膨胀,必然带来原材料的供应短缺。而且,国家目前所缺并非是粗铜,而是特种钢材。基于这种判断,宝钢在上游投资了铁矿石和煤矿的开采,下游则适应我国汽车业发展,投资汽车用钢板的设计和制造。宝钢的决策可谓一举三得,既使它不在宏观调控之列,又保证了原料安全,还增加了新的盈利点。
这里并不是说民营企业决策程序和方法上一无是处,而是提醒他们,在调控中吃了苦头后清醒过来,回归现实,今后决策时,多点科学和思考,少点盲目和冲动。
风雨过后是晴天
如果把调控比作一场冲涮经济发展中不健康因素的风雨的话,那么风雨过后将是阳光明媚的晴天。
种种迹象显示,民营企业在此次宏观调控中的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疑虑和利益诉求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宏观管理层正力图摆正宏观调控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两者的关系。对广大民营企业来说,这很可能成为今年以来的一次转机。
7月25日,国务院在青岛召开了一个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除了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外,还包括10个省市区的政府官员和13位民营企业家。13家民企老板会上进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给会议的批示中说,当前,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他进一步表示,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
经济学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常修泽认为,温总理的这份批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国家宏观管理层已经摆正实施宏观调控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两者的关系。
之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召开这样一个关键会议,是因为近期宏观调控给相当多的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造成了不小的资金压力,让许多民营企业叫苦不迭,许多经济学家也在不同的场合呼吁要注意保护民营企业。这些声音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到了决策层并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据常修泽分析,政府为控制经济过热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政府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成本,例如对地方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一些困难。为了推动民营经济取得实质性发展,下一步调控力度应适度调整,前一段时间采取的强硬手段应该相应放缓。常修泽认为,若是不对其进行变动,宏观调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将进一步放大,这不仅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甚至会给改革造成挫折。
令人振奋的另一件事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近日公布于世,受到各界强烈关注。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表示,《决定》扩大了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这同时意味着企业责任的加大;一些民营企业则从中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决定》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的规定,给民企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有民营企业家认为,投资体制改革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他们可以进入以前很难涉足的城市公用事业领域。
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中央准备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政策。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在今年修宪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发展,一直是中央想做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它的大背景。但因为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所以拖延了一段时间,有关政策正在酝酿之中。”
据新华社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在京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说,加快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他说,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外界对这次会议相当重视,美联社在报道中说: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表示,要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要放宽市场进入的标准,允许私营企业和个人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法律所允许的领域进行投资。
美联社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政府表示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私有经济的一次最明确的表态,反映了私营企业目前在中国不断壮大的事实。
消除体制上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好在政府已意识到在其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已开始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为民营经济松绑的重要性,逐渐从管理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加强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中介服务。
民营企业自身应做些什么,经济学家吴敬琏说,面对着全球经济的多重压力,民营企业要制定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这是民营企业的第一要务;民营企业要程度不等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
市场不相信眼泪,民营企业也不相信眼泪,只有不断壮大自身的造血机能,才能以更加稳健的心态从容进军有发展机会的各个领域,当民营企业的翅膀已经足够硬的时候,它就有能力避免不利因素的制约,从而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中有更大的作为。
民营企业不相信眼泪,也没有理由为暂时困难流泪。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