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如
阳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广东阳江 5295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阳江市城市水问题的现状分析及产生原因,提出科学有效的整改城市水问题的措施和发展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关键字:城市水问题;黑臭水体;雨水排放系统;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1、引言
城市水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水体污染和城市缺水三类,此外还有城市水生态退化、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城市微气候等方面的问题,而后者基本可以伴随着前者的解决而改善甚至解决,前三类水问题是城市的基本水问题。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阳江市的雨洪问题
阳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与粤西地区的中间地带,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夏季常会受到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侵害。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2900毫米,是广东暴雨中心之一。历年的台风、强降雨等突发性极端天气考验了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例如,2008年的强台风“黑格比”和2014年的强台风“尤特”分别造成阳江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4.6亿元和11亿元。强台风带来的暴雨和强降雨,造成全市多处水浸,多个地下车库被淹,地势低洼区域雨水倒灌,城区多处重要路段积水严重,部分道路被冲毁。
2.2阳江市的水污染问题
城市水污染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速率大于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净化速率而产生的现象。城市水污染表现为城市黑臭水体的存在,所谓 “黑臭”,主要属于环境景观、物理指标范畴,是指在视觉上河流水体呈现因污染而产生的明显异常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泛黑色),同时产生在嗅觉上引起人们感觉不适甚至厌恶的气味,是水体感官性污染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根据《阳江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排查》,市区新阳河、马南河、三江涌、蚬壳河等河道列为城市黑臭水体。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
2.3城市缺水问题
阳江市辖阳西县、阳东区和江城区,代管阳春市(县级市),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陆地总面积为7813.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数约为292万人,全市水资源总量约为128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4380 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但由于部分水体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缺少,其城市缺水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性缺水。
2.4城市水问题原因分析
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短时间内降雨量大、受纳江河水位高是其客观诱因,而雨水排放及受纳系统的能力不足是其客观直接原因。造成雨水系统排水及受纳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点: 1.部分重要区域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偏低。对常年遭遇台风、强降雨等天气的城市来说,降雨量易超过排水能力,从而导致内涝发生。2.在城市化进程中,室外地面硬化程度较高,径流系数增加,致使地面渗水功能下降,一旦雨水来袭,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积水。3.部分地段未设置雨水口或雨水口设置不当;多数雨水出水口未设置防倒灌措施,在内河、外江水位超过出水口标高时,出现江河水倒灌的现象。4.城市的老旧区域,地势较低,其排水系统多为合流制,管径较小还存在老化现象,部分排水泵站也面临着老化的问题,在遇到强降雨时,无法及时排放雨水,使城市内涝更加明显。5.河道局部堵塞:部分新建道路在过河形式上采用了管涵的处理方式,成为河道疏水的瓶颈;另外,台风期间,被吹落的枝叶以及垃圾杂物进入河道,堵塞桥孔、管涵、雨水出水口等。6.在遇到强暴雨天气时,水库水量涌入内河,山洪直泄,使排水设施不堪重负,城市排涝不畅,内涝积水。
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外源有机物和氨氮消耗水中氧气。城市水体一旦超量受纳外源性有机物以及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如居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工业废水污染物等,水中的溶解氧就会被快速消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溶解氧下降到一个过低水平时,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胺、氨和其他带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臭味。同时,在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产生的甲烷、氮气、硫化氢等难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携带污泥进入水中,使水体发黑发臭。2.内源底泥中释放污染。当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通过沉降作用或随颗粒物吸附作用进入到水体底泥中,在酸性、还原条件下,污染物和氨氮从底泥中释放,厌氧发酵产生甲烷及氮气,导致底泥上浮。此外,外源有机物和氨氮,为河道中藻类过量繁殖提供了营养,这些藻类在死亡后分解形成耗氧有机物和氨氮,导致季节性水体黑臭现象并产生极其强烈的腥臭味道。3.不流动和水温升高的影响。丧失生态功能的水体,往往流动性降低或完全消失,直接导致水体复氧能力衰退,局部水域或水层亏氧问题严重,形成适宜藻类快速繁殖的水动力条件,增加水华暴发风险,引发水质恶化。水温的升高也加快了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残体分解有机物及氨氮的速度,加速溶解氧消耗,加剧水体黑臭。
3、整改措施及发展建议
2013年12月,习 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既具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又体现了低影响开发的思想和对水环境及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的要求。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综合利用雨水资源、改变城市水文生态的重要举措,是以水为核心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维度属性。
我国水治理起步较晚,“海绵城市”理念是我国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理念。从目前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现状来看,海绵城市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整体上仍处于在摸索中前进的状况。阳江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需立足现状,着眼长远,科学地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借鉴经验,调整思路,合理地运用先进技术,建设更理性、更适宜的路径、方法,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水问题处理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
3.1.解决城市雨洪灾害问题时,遵循“源头收集、过程调节、末端排放”的总体思路。即应用屋顶蓄水、绿地渗水、透水路面、渗水井等技术手段将雨水尽快引入蓄水设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完善城市降雨实时预报、城市防洪排涝实时优化调度等技术,综合调节雨洪径流过程,错峰行洪,降低雨洪积水致灾程度;末端排放主要致力于排水能力建设,对旧城区实施排水管网清淤改造、泵站设施建设,新建城区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以及采用先进排水设施建设等。
3.2.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遵循“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总体思路。源头减排主要是减少污染源,包括关停或转移高污染分散型小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等;过程阻断主要是通过对污水进行集中收集、集中截污,切断污水向自然水体排放的通路,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利用;末端治理具体到污水处理有两类:一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理作用净化城市污水;二是人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社区中水循环利用和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等人工集中处理方式。
3.3.对水质性缺水地区,用水应做到分质用水,按需用水,在确保用水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雨水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推进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建设完备的雨水利用体系,有效调节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缓减洪涝灾害。雨水利用体系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使用水对象提高节能环保意识,积极利用雨水资源;建设一系列雨水收集及调蓄设施,保证雨水在晴天及旱季也用得上;建立雨水资源运维管理系统,实现雨水资源利用的信息化,合理化,有序化、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发展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多发的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老百姓的公共出行和休闲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参考文献:
[1] 王浩、梅超、刘家宏.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J].水利学报,2017.09
[2] 吴燕、竺焕栋. 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浅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04
论文作者:梁凤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城市论文; 水体论文; 雨水论文; 阳江市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内涝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