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论文_侯英丽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论文_侯英丽

根河市委党校 内蒙古自治区 022350

摘要:受到生态环境、地理区位、社情民情、历史因素等综合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治理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难上之难。在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成为了当下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表现与成因,要求开展贫困治理,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多维度帮扶贫困对象,多部门协作扶贫管理,多方面考核脱贫成效,最终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新思路

1导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同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思考,希望能够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方案。

2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表现与成因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表现的多维性正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除了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制约导致的物质贫困以外,人口快速流失、人力资本欠缺导致的能力贫困,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束缚导致的精神贫困以及历史因素的限制与累积等,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整体性、长期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2.1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制约导致的物质贫困

虽然环境决定论的贫困归因已经被学术界逐步摒弃,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贫困与生态环境制约呈现出高度的耦合特征,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灾害高发区,自然生产力低下,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匮乏,在没有现代农业科技的介入下,人们从土地上获取收益非常困难。为了生存,当地居民不得不采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毁林毁草竭泽而渔的生计策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资源被破坏,环境不断退化,陷入“贫困-环境-发展”的恶性循环难以逃脱。边远封闭的地理区位加上通达性较差的交通,导致了市场交易费用的偏高,造成工业、服务业以及其它地方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当地人口与外界的交流机会少,又限制了劳动分工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致使这些地区难以发挥其比较优势,形成所谓“富饶的贫困”。根据《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6)》的报告,虽然2014至2015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全国和西部,但受发展能力底子薄、发展条件基础差等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实力与发达地区依然存在显著差距。

2.2劳动力素质低下、劳动技能欠缺导致的能力贫困

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差、劳动技能缺乏和市场意识淡薄而导致的贫困被称为知识性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欠缺,群众受传统思想和固化思维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知和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差,市场经营观念陈旧。教育的落后导致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又进一步使得劳动力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组合能力都较差,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外流不断加大。这些人力资源方面的短板,导致了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营收能力有限,难以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收入,知识性贫困加剧了生活的贫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3.1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找准脱贫路径

当前,民族地区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和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应出台与少数民族地区相适应的扶持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路径。有关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而贫困民族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重合度高达90%以上。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既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国家要在扶贫力量、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增加对贫困群众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的投入,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生态补偿机制,有针对性地向贫困群众提供良好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组织管理等服务。

3.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动能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首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外贸产业。通过寻求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构建,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外贸经济的重要枢纽。其次,利用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风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应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将旅游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最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对本民族地区的特色农畜产品和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三品一标”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依托少数民族地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畜产品和自然资源,引进新技术进行深加工,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催生乡村居民收入新动力。

3.3抓好特色文化传承,守护精神家园

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处处流露着民族历史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直观体现,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如果简单套用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就会使得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走向“千村一面、千寨一面”的低水平、同质化错误发展道路,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文化特色,精心打造鲜活亮丽又具有个性化的特色村镇。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铸魂工程,以文化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狠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达到治穷脱贫,实现全面小康。通过抓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的创新型转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4结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其过程也面临独特的困境和制约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应抓住政策机遇,将自身发展优势同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家应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加大政策倾斜,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互相推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芸帆.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报告》《案例集》统筹、编撰、统稿张丽君.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智力支持[N].中国民族报,2019-05-24(007).

[3]杨帆,徐伍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7):7-12.

论文作者:侯英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论文_侯英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