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与策略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与策略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与若干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建设”似乎是大学阶段的任务,为什么要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提出这个问题?这主要是中小学课程政策变革所带来的课题。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各门课程是由中央统一编制颁布,学科的主要建设任务由国家层面负责,中小学主要承担的是课程实施,研究教材教法,是学科建设的配套工作。近些年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总体上体现了课程权限的适度下放,中小学也有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拟以中学地理学科为例,讨论学科建设的任务与策略问题。

一、中学地理学科建设的五大任务

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原本应以理论建设为先,但我认为中小学的学科建设有别于大学,在理论建设方面,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借鉴理论研究的成果,通过学习转化为学科的思想。鉴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本文试提出五项最基本的建设任务,提出讨论。

1.学科思想建设

学科思想的建设是学科总体建设的灵魂。这里所说的“学科思想”,有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更有学科的教育思想。一个成熟的学科,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应该明白自己学科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思想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思想价值,就是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公民生活和立身社会的基础素养之一,这个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地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所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要有“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同时,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和季节变化等方面都有不同,地理环境就具有普遍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一个地球公民应该具有这两种思想,这是地理科学发现带给人类的启示,人们应该以这种思想来生活,这就是地理教育的任务,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思想的重要组分。

如何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和“因地制宜”?其基础是需要对地理环境有清晰的本质认识。地理学科当然要告诉人们最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获取这些知识的地理方法。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了解学习地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地理图像,将现实中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简约化,从一张地图或遥感图片上来加以宏观解读,获得有关地理信息;再就是通过实地考察,联系实际来微观认识具体的地理环境。这既是地理学科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或研究方法,也是一个社会公民对社会认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教学的任务是需要让所有学生掌握这些认识方法,让学生带着这些方法来生活,这同样是学科的教育任务。一名地理教师能这样来理解自己的学科,并且时刻铭记这样的学科思想与方法,就是具有了作为地理教师的底气;一名地理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未来的社会公民掌握这样的思想与方法,能用这样的思想和方法来生活,就是对学科作出了贡献,也就实现了学科的价值。而学科的思想建设,主要就是以思想与方法为着力点,在这两个层面来加强建设。

2.课程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在“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地理学科唯有一种显性的必修课程组成,即使有“课外活动”,也不得入课程之流。世纪之交开始的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了质性的改建,或者是建立了由必修与选修相组合的模块化课程,或者是建立了由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相组合的功能化课程,再配合以“研究性学习”或“研究型”的课程,地方与学校有部分的课程自主选择与开发权。地理学科也进入了一个课程建设的新阶段。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学科课程,在结构上呈现了多元格局。在国家课程层面,主要有单科的地理和综合课程中的地理部分,单科的地理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初中)——通论地理(高中)的线索;综合课程中的地理,主要包含在小学的《自然(或科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的《历史与社会》、《社会》和《科学》课程中。在地方课程层面,则比较普遍的是乡土性的地理或社会课程,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质。在学校课程层面,需要根据学校的基础、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特点,基本是在部门地理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如环境教育等领域开展课程开发或建设。地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是需要针对这个实际,拓宽学科视野,实现纵横联系,建构新的系列课程,并有机整合。

在课程体系层面上,除了加强纵向衔接外,还需要关注的建设项目主要有三项:一是国家课程地方性实施和校本化实施,如,对高中地理的内容编排,许多学校学生普遍感到开头的数理地理部分比较难,尤其在调整到高一年级教学时,学生缺少相应物理知识的基础,就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作编排上的校本调整,分散难度;二是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如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建设“天文类”、“地质地貌类”、“环保类”、“气象类”等,或结合学生需求,建设一些社团课程;三是将不同层面的课程有机组合成为实施体系。这个体系的价值为学科建设奠定内容基础,特别是支持学科的特色在时代背景下的形成与发展。

3.教学过程建设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其实施过程的建设是一个传统任务。我觉得,地理学科教学过程的当今建设重点,应该是教学方式和教研制度,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建立相应的有效实施的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教学方式改进的基本依据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距,解决这个差距的基础是改进备课,优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要整体考虑,全面落实。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整体考虑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知识与技能”要强调对地理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对孤立的地理事实或地理数据的记忆;“过程与方法”要重视地理技能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实践体验、比较反思等过程,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等。教学目标要针对实际,强调有效。目标的制定一要针对教学的内容;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三要针对不同的课型。目标的制定强调的是指导其有效达成,而不是留在教案文字上的表达。教学目标要应对差异、体现层次。包括学生群体的差异,也有学生群体内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在目标的制定中有所应对。如对有些初中、高中都有的地理内容,在行为要求上要体现层次不同。而对于一个群体内的学生差异,则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基础,明确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有一定发展。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①组织内容要以有效分析教材为基础。首先要着眼对其教育价值的认识,突出地理学科思想的教育;其次要对单元内容的结构进行分析,使教学设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流程;第三还要分析其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作为地理学科的特别内容——地理图表,同样要重点分析。②组织内容要针对学生作合理的调整。对地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学科“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线,突出区域性和整体性这两个学科特征来组织,注意适当分散难点,集中解决重点,有效地利用好教材的价值;同时,一本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校和学生,要针对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基础水平作相应调整,包括在次序上的调整,以及对部分内容上的取舍。③组织内容要联系生活,注意适当补充。补充内容的形式是多元的,包括文字、图像和视频资料等,但必须坚持适切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可以考虑:①根据课程标准,精心设计科学流程。以地理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学习,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开展教学,将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内容的呈现、情景的创设、资源的利用、地理活动的安排等进行多元联系,实现同步发展。②突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能力。建立地理知识与生活应用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究经历;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培养创新思维精神。③注意师生互动,体现课堂教学民主。基础是一定的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信息情境、对话(角色)情境等。创设具有一定互动价值的地理情境,这是地理教师备课中需要重点研究与探索的课题。④整合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地理环境的宏观特性决定了地理信息的巨量特点,要学习地理,就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有效提供作业练习。地理作业需要关注的是:①作业要有实践性。重视对地理图像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还要重视形式多样的地理实验作业,让学生去“亲历地理”。②作业要有探究性。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感知、辨析、归类、比较、设疑、解惑等要求,着力使学生发展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并关注自身对地理学习结果表达能力的提高。③作业要有开放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关注作业练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基础性和拓展性;个体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写”的作业和“说”与“做”的作业,还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设计更加开放的学生作业,培养学生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能力。

优化教学过程的建设项目,在有些地区已经作为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如我国香港地区,最近实施的地理新课程,突出了地理的探究学习,成为一种课程的实施模式。

与教学过程优化相关的教研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制度,从观念与理论上确立有效教学的目标与方向;二是活动制度,有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等;三是展示与报告制度,以期获得专家和领导的指导。

4.课程资源建设

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标志。我觉得地理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注重多元化,从传统到现代、从实物到情境、从文字到虚拟的电子资源等。根据实际,主要关注教学资源(含硬件与软件)、社会教育资源和学科档案的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其中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学科专用教室及其配套设备、地理资料室、地理园等,当前的建设方向应该是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现代化专用教室。对此,本文暂不作展开。而软件资源,除了教材、教参等以外,当前建设的任务主要还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教具到课件。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不少教师已不重视传统教具的建设,但我们往往看到西方国家教师还是很重视常规教具的制作与使用的。笔者最近参加一次全国性的教师自制优秀教具评选,其中地理教具有24件,经评审推荐了3件为一等奖。“白鹭日晷”的最大亮点是在符合学科原理基础上创新特色,包括设计创新上,用曲面日晷代替传统的平面日晷;演示创新上,用点影代替线影,更为形象;功能创新上,变原来单一的测时功能为可观察真太阳时与时差现象、24个节气的位置、日出与日落的时间方位等。“新型多功能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最大亮点是在取材方便、制作简便的同时,功能较多,主要在等高线、等高距概念与等高线地形、立体地形、分层设色地形等之间的关系和原理方面都可直观地动态演示,是一个体现环保、节约、简便特点的值得推广的教具。“多功能地球仪”的最大亮点是其突出系统性的学科原理,集地球特征、地球运动相关知识于一身,既有静态展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表地形、政区分布等,更有动态演示地球各种运动的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与对环境影响等,材料、设计、工艺都有创新点。这说明教具的资源价值还是很明显。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件,则正在成为目前主导性的教学资源,成果也日益丰富,对此,见智见仁的认识与意见也颇多,本文就不作赘述。

二是教学实录的课例(含文字与录像)。作为资源的学科课例,从拥有研究价值的角度看,可以是优秀甚至经典的课堂实录,可供普通教师学习借鉴;也可以是一般的教学实录,可作为教研活动时的讨论对象,供教师改进教学时参考。其中课堂录像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因为可以在多种任务下发挥研究或辐射的功能,在当前更为我们所重视。课例建设应该有一定覆盖度,例如对地理学科而言,应该覆盖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高中通论地理的不同教材,而且针对各册教材要有一定的数量,如各有3~5节课例等,使教师就不同地理学科科目上都能够找到一定的实例借鉴。

三是系统的教学设计。一定的课程从样本试验到全面推广的实施阶段,学校教师就需要比较全面的指导,其中建设的基本视角与要求,已在上述第三点备课阐述中有所涉及,这里可以不展开。但作为资源意义上的数量方面,最理想的是覆盖到每一教学单元,而且最好每个单元都有适合不同条件学校的多种设计方案,可供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参考借鉴。

(2)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会教育资源其实都含有地理课程实施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类“情境”之中学习地理,建构地理概念,是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地理资料室和“地理园”等,也是一种“情境”,也是支持地理课程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一种学科资源。但是,上述社会教育资源较之学校各类地理专用型资源,显然更符合课程所提出的“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的理念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利用与地理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发其地理教育因素,能针对一定的资源场所,结合其条件与特色,开发成一定的学习活动项目和作业单。

(3)学科档案的建设

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内,一个成熟的学科应该积累有一定的教学档案,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档案,一般有以下几类:

计划——报告类。学科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培训计划,包括校本与区域,都需要存档;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小结,也需要同步存档;另外就是学科工作学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等,都需要分门别类地予以建档、存档。

人员——发展类。对本学科的人员队伍,家底要清,方向要明。为此,要建立包括如地理教师基本情况档案、地理教师发展规划档案、地理教师带教结对协议档案等在内的档案库。有些学科组合建立的“一人一卡”、“一校一卡”等经验,可以作为这项工作的参考借鉴。

经验——资源类。主要是指学科教学或教研活动形成的实践经验,已经文本化的总结与一定场合的交流或出版物上发表的成果;还有就是比较成熟的上述各类学科课程资源,具有存档价值者,都可以作为学科建设的资源成果。

5.教学评价建设

在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评价体系的建设。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Teaching Evaluation),以及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业的评价(Academic Evaluation)。这种评价应该是建立在制度层面上,就此两个最主要的评价项目而言,地理学科应该有其质性的特色。如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我们需要突出的是传播地理思想、传授地理探究方法和地理思维文化,注重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建构地理概念。所以,需要考察教师对地理思想的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运用、设计学生地理学习经历的能力、教学中对组织学生参与地理探究的意识与水平等。为此,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需要涉及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成效观察与评价。

在对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地理学科同样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体系,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学业的评价问题:一个是“三维目标”的角度,学业要注意包括地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情况;一个是学习经历的角度,即日常的学习与终结性的测验等。如考察学生的地理作业,包括全部过程的知识性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地理技能操作性的作业、地理调查等社会实践性作业等等,这些要作为对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这样就让学生在提高书面材料或口头表述基础上,增强以实物制作或图像材料解读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设定多样化评价平台,以利于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此外,在地理学业评价的作业系统的设计中,还应能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地理问题,关注地理信息技术、了解地理科学发展等重要内容,了解地理在信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应该设计适应不同发展倾向与层次学生掌握初步的、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如,可设置遥感图像判读、GIS软件基本操作实践(区域地理信息查询、处理,简易地理图表绘制、分析等)等作业,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选择完成,留下有个性的地理学习成绩。

二、地理学科建设的若干策略

针对上述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有效的建设工作,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策略思路。

1.理念领先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需要一定的理念来引领,这是提升自觉意识的基础。应该说,不同层面上的学科建设,都是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需求,所以,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理念为先导,学科建设当然也需要理念为先导。当前,在地理学科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理念主要有如下三点:

(1)要建立适应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地理学科。从学生适应课程到课程适应学生是一个时代的质性转变,这是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总趋势。面向真实的学生,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基本特性: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学生是可发展性的、学生是有新起点的、学生是欠稳定性的。地理学科适应了学生的这些特性,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地理学科。

(2)要建立注重学生学习经历的新地理学科。从注重学生学习的内容到注重学习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转变,这是一个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课程转变。地理学科在实现这个转变中有着太多的可作为领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地理学习的情境、地理学习的手段、地理学习的资源等,都与地理科学本质有着相关性,这就是地理学习本身就注重过程,在过程体验中建构地理概念的。

(3)要建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新地理学科。从实现为升学奠基到为终身发展奠基的转变,是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响应。授之于“鱼”和授之与“渔”的差异,就是着眼于当前还是着眼于终身。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之一,就在于本课程是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准备的,升入大学地理学系的中学生多是非选修地理者,所以更需要加强这一理念的落实。

2.上下协同

学科建设具有从上游到下游的系统性,在上、下游协同发力的前提下,学科建设的有效性方能充分体现。根据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上游主要是学科思想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下游主要是学科资源、教学环节等建设。目前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主要问题就是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不一致。

协同建设需要针对新课程的要求,由下游向上游靠拢,这是基本的策略设想。因为,我们一旦认定了学科的思想建设和课程体系是体现了时代的呼唤,体现了科学的方向,那么,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改进与优化只有以其为目标进行。这里包括注重对学生地理素质培养的角度,进行诸如“学案”建设、教学课件建设、教学情境库建设、有效的作业系统建设等。从工作的角度,需要区县教研室及教研员、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游)与学科教研组及教师(下游)也同时协同进行,随时实施指导与反馈之间的互动,以求取得最佳效益。

3.有效积累

学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所以,学科建设是需要用规划来推动、用计划来推进的。其中规划一般就是着眼长期发展的蓝图,是针对目标与问题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行动纲领与方案。学科建设如有了规划的指引与对照,包括任务、要求、进度、系统化等,也就有了同步性积累,目标的有效达成就有了基本保障。

着眼有效积累的地理学科建设的规划,要能够上见“天”、下着“地”。“天”是指方向与要求,是积累的效益指标;“地”是指具体内容与操作点,是积累的效能指标。这些都需要十分清晰,能体现对操作的针对性指引。把有效积累落实于具体措施中,我们还需要分阶段制定具体推进计划,例如每一年度或学期,都安排有对学科建设的具体任务、人员落实、质量要求以及有保障质量的评价体系。将基于有效积累的学科建设分解在相关规划与计划中,是必须的工作策略。

4.技术支撑

在数字化时代,学科建设将有更加广阔的技术平台。对地理学科而言,从其特点出发,技术支撑学科建设的意义更为突出。技术支撑下的地理学科建设有不同层面的内涵要求:一是借用现代技术来开展学科建设的工作,包括学科思想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要充分运用好技术平台;二是学科建设的成果要以信息技术为基本形态的呈现方式,使之能够在数字化平台上供教学来应用;三是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即教学实践系统,要充分运用好所建设的学科成果,完善地理学科的实施系统。

地理学科建设需要技术支持的特殊意义在于其特色所在。地理学科内容主要是以宏观环境为背景,具有时空跨度大、影响因素多、区域差异显著、变化过程复杂等特点,有不少知识比较抽象、难以在实际中亲身体验,需要有相应的呈现方式来形象化和情境化,包括全球化的认识。这些要求正好由现代技术来解决,是最为理想的。

5.与时俱进

学科建设具有时代性,这是因为学科本身具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基本特性,所以学科的建设也需要随时代而不断发展。我们读黄润华翻译的美国反思性文本《重新发现地理学》可知,今天的地理学其社会价值,已经摆脱了纯地理的学科围墙,而作为支持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一门贡献性基础学科,是为社会大众所提供的公民素养发展的基础。为此,这也影响到中学地理学科的建设,需要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标签:;  ;  ;  ;  ;  ;  ;  ;  ;  

中学地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与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