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

李晶[1]2006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694年英国的英格兰银行诞生,现代商业银行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银行业作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货币资金、授受信用的行业,属于高风险经营的特殊行业。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加剧了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的风险程度,不少大银行损失惨重。1990年美国的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总额创下了3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到1992年底,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国民西敏士银行在呆帐上的损失分别达26亿英镑和19亿英镑。在我国,1999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最低也有15000亿元,尽管1997年和1998年两次核销呆坏帐300亿元和400亿元。为此,1999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先后成立,尽管如此,2000年商业银行呆帐仍然保持在12000亿元非常危险的水平上。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是商业银行管理者缺乏对于信贷风险环境和信贷风险管理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使得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2004年6月新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最终版本更加重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将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国内外银行业的先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实际环境都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紧迫性。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适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发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方法及其构建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主要方法和思路,并以我国某商业银行的实际客户企业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验证风险预警模型的可操作性。为了回答如何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首先,绪论部分概括了国内外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并进而提出了构建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其次,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该系统的基本因素和风险预警评定的两个阶段。然后,本文阐述了如何选择信贷风险预警模型中的各指标,以及如何分解模型中的指标因素。第四,在构建了预警系统,分解了预警指标之后,我们分析了信贷风险的预警模型的构建。最后,本文将构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去,分析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不足以及改进的地方。

张微[2]2009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风险的易发性、联动性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往往忽视了风险的事先管理。大量经验表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其造成的损失比率就越低。因此,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分类和成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分析,再结合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设计出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其特殊性相适应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模型,最后通过样本银行对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现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相比,本文构建的风险预警系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用层次分析法详细地分析计算各单个指标所占的权重大小。(2)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应用了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水平有总体的把握。(3)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运用科学及系统化的方法,能适时地将未来可能的风险报告给经营者、投资者。

云茜[3]2013年在《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自从世界上成立了第一家商业银行,关于银行财务危机的问题就层出不穷。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的逐步深入,银行财务危机爆发得也愈加频繁,逐渐演化为一种全球现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加强,使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日渐突显出来。在由传统金融向新金融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银行财务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商业银行资产运营管理的安全比一般企业更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商业银行财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严重的,小到存款者丢失银行存款、银行股东所有者权益减少,大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保证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因此,要保证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安全运营,就要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银行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实时监控,以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及危机的特点与成因、危机预警系统的各构成部分,在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先进经验,阐述了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并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工商银行的预警应用,希望达到防范、预警财务危机的目的,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于秋雯[4]2007年在《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作为我国整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在开放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业务经营、机构设立以及投资入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近几年掀起的一波又一波外资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热潮,成为金融理论界最热点话题。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方式,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逐步实现股份制改造,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这一点,正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所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和风险。在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事关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风险监管的现状入手,首先对风险预警的内涵、方法、功能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其次,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接下来,立足于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现状,全面分析了吸引外资入股行为对中资银行带来的收益与风险,提出了微观商业银行建立特殊阶段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因此,文章在银行业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部分敏感因素加入到风险管理的动态监测中,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算法选择上,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进行评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解释变量的筛选之后,根据几个关键指标建立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新时期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总之,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的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为单个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外资入股过程中的风险监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对提高金融改革特殊时期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前瞻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岚[5]2009年在《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经济开放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影响,认为资金和战略性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已经称为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来源之一,并且其滞后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和资产质量密切相关,比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应当纳入到现有的风险指标预警体系当中。为了验证以上理论,本文首先收集经济开放后对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中比较新的叁个变量:国际上主要货币的利率、汇率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数据,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总结出者叁类数据的主成分以降低数据的维度,然后用这些数据和中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具体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的改进之处。第二章首先简要叙述和论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认为风险及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点问题。进而,本章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的风险。最后,本章将简略综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测量方面的理论研究文献,评论其优点与不足以及实践上的成与败。第叁章论述经济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造成的冲击。首先,经济开放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必然要调整银行经营的战略规划。其次,随着战略规划的调整,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和往经济各领域渗透的深度都要随之而做出较大的调整。经过这样的业务和领域的调整,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影响其安全经营的新的因素。本章接着尝试对这些因素作出识别和探索其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的方式。在识别出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新的因素之后,第四章探索这些因素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所提出的调整的要求。因为原有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尚未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作出调整的必需的。在第四章的基础之上,第五章章将用实际的统计数据,探索经济开放后新的风险因素在实证分析中所呈现的特征。并进而将此结果与其他研究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别,探索新的风险因素在实证中显着性。第六章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该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章还指出本文研究中具有的不足指出以及为何本文没有弥补这些不足。本章进而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李巍[6]2015年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上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我国银行业对于金融风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但是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而目前在管理体制以及生产经营方面,因为体制或者一些其他因素的问题,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弊病,因此需要对此优化和改善。银行的发展好坏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好坏,做好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国家的发展稳定需要一个能够及时反馈风险的系统,从而避免没有必要的损失。本文旨在对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风险现状进行分析,以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为背景,指出天津分行存在的不足,并从管理体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银行信用这四个方面对天津分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流程图进行设计与分析,并为天津分行今后的发展提出发展建议和策略。本次论文讲述了金融风险管理一些概念分析,同时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以及遗传算法对整个预警系统做了研究和阐述,并且进行了具体化的功能设计和模块化设计,主要针对管理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是对金融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分析,主要也是针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最后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展望。

陈帅[7]2012年在《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风险的易发性、联动性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往往忽视了风险的事先管理。大量经验表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其造成的损失比率就越低。因此,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分类和成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构建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分析,再结合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设计出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其特殊性相适应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模型,最后通过样本银行对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现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相比,本文构建的风险预警系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用层次分析法详细地分析计算各单个指标所占的权重大小。(2)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应用了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有利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水平有总体的把握。(3)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运用科学及系统化的方法,能适时地将未来可能的风险报告给经营者、投资者。

张维[8]2010年在《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与防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不能忽视货币信贷对农业的支持问题,要研究中国农村货币信贷,就必须研究占农村信贷80%以上的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或“农信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货币承担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离开货币的第一推动力,中国农业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循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阻滞,甚至丧失可持续力发展能力,诱发粮食生产危机。虽然在统计上,农信社信贷对农业的覆盖面仅占2.2亿户农民的31%,但是如没有这31%的基础信贷支持,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就会失去货币导向,产生大问题。与此同时,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又是保障农村信贷供给关键,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保持农信社高效运转、提高信贷支农效率的首要问题。基于防治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目的,本文将把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放到识别、预警监测、评价、控制和防范的逻辑框架之中进行剖析,企望通过逻辑分析与国际经验的借鉴,尝试构建中国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治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农信社信贷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健康覆盖,使农信社更大程度的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根据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本论文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介绍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内涵、概况及成因;第叁章讨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分类与识别,第四章、第五章在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和预警监测体系;第六章是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评价及案例分析,第七章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治体系的构建,第八章提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治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1)农信社在经历了不同管理阶段的发展后,尤其是在新一轮以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改革后,农信社的风险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风险管理效能较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防治系统建设滞后等新问题。而在当前农信社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不顺、信贷技术和信贷制度缺陷、风险岗位设计和风险文化建设落后,以及农信社经营服务对象脆弱。(2)金融风险的识别,首要的是要正确判断某种金融风险类型。农村信用社风险可以从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的状态,以及风险的程度四方面进行归类。农信社风险识别的目的,即通过风险识别判断风险的类型,准确寻找到风险的根源,并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衡量,从而帮助选择最佳的风险处理方案。农信社风险识别的基本路径有赖于农信社风险生成的机理及其传导机制,通过风险传导机制,可以了解到各类风险因素导致风险的激励和过程,从而找到风险的根源。农信社风险识别的机制构成包括风险预警目标、风险分析标准、风险预警信号和中间控制过程四部分。(3)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的分析,认为虽然各国和地区虽然在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各自的地方文化和经济体制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预警系统的运作机理是基本相似的,均是以获取金融机构的各项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各项财务比率指标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测定和预警。通过对发达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认为要处理好政府干预管理和金融机构或组织依据市场信息进行自我管理的关系。(4)由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特殊性,应以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取参数依据,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则去实施,形成具有中国农村金融特色的监管机制,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风险预警指标考核体系。目前,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主要参照银监会2004年1月制定并下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来设定评价指标。包括五大类的定量指标——资本充足率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综合发展能力指标,主要评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风险的管理能力,以及有关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涵盖资本充足性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盈利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风险和收益预测指标,重新分配经营资源,使收益目标与风险管理目标有机整合。(5)风险评价是风险监管的主要手段。农信社基础风险的一般性评价,主要是反映金融体系稳健性的核心微观指标的分析和评价。包括资本充足性风险指标分析、资产质量风险指标分析、盈利性风险指标分析、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指标综合分析。随着业务发展和竞争加剧,农信社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是农信社保持稳健经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经营原则的根本所在。本文还以河南省新郑市农村信用社联社及其所辖的16家农村信用社为对象,对其2007年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6)《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启示在于,正确判断资本充足状况以及补充途径,对不良资产异常状况进行纠正,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等。构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治体系框架,包括叁大部分:一是引进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塑法人治理结构、理正与政府的宏观指导关系、构建全国性协会协调机制,以及降低过度性监管造成的农村信贷资源流失;二是建立风险制度安排,包括夯实统计数据基础、设计风险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建立VaR模型监测机制、建立风险快速纠偏机,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叁是构建风险报告机制,包括理顺风险报告的路径、明确风险报告的职责,以及规范风险评价报告书的内容等。(7)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信用社改革的实际出发,从严管理,不断创新,建立起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一是改善农村信用社风险外部防范环境。包括调整信贷发展战略,重塑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为农信社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教育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完善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二是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结构,编织监督制约网络;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关键环节的控制,防范操作风险;规范贷款管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叁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和抗衡机制。包括提高风险识别预测水平,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建立风险抗衡机制,提高贷款抗险能力。

曹杨华[9]2011年在《中国银行风险早期预警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次贷风暴让我们认识到,遵照银行的审慎经营原则,努力建立并且完善银行风险预警体系,从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健康生存与良好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旨在为中国银行的风险作出早期预警,对风险提早作出防范,为中国银行的监管人员提供风险预警的方法依据和对应的风险防范决策支持。首先文章研究了国内外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的现状,国内外相关模型的学习为构建中国银行这一单体银行的风险早期预警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在现有预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指标分层设计选取的思想,对早期风险进行中长期和短期分类预警,在中长期风险中,改进了百分位排序法,本文根据中国银行的现状,提出了针对中国银行同一指标不同时点的百分位排序法,结合扩散指数法,更有效的识别早期风险中风险源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对中长期和短期风险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模型中给出了贡献度的计算公式,延伸了方法的深度。利用各种预警方法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中国银行的风险早期预警模型。最后,本文依据模型完成了中国银行风险早期预警信息系统的中长期预警、短期预警、指标分析、模型管理、临界值管理等相关功能,并实际投入使用。本文根据中国银行的实际需求初步完整的构建了中国银行风险早期预警模型,实现了中国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的相关功能,本系统的中长期预警、短期预警等功能的投入使用,为中国银行的风险监管提供了理论和系统的支持,提升了中国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的水平。

黄颖利[10]2005年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为核心的金融革命是世界发生的两大革命之一,以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为核心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这场金融革命核心的核心。 在短短的叁十年间,衍生金融工具是发展最快、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工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2003年,世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已达970.28万亿美元,其中各交易所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交易量达到773.12万亿美元,柜台交易量达197.16万亿美元,其交易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已经远非其他金融工具所能企及。 金融创新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在规避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及经济实体乃至个人在金融市场上的经营效果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机构和传统会计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它以契约形式表现的“零和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其高风险性可使投机者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1995年有22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因其交易员在股票指数期货投机中失败而宣告破产;2002年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通过构造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衍生金融工具、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最终破产;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失败,亏损5.5亿美元,因严重资不抵债,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风险,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了解公司财务状况主渠道的会计信息,为什么当时竟然没有发出任何财务预警信号,甚至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会计信息仍显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的多样性和不断创新使风险表现出的非线性以及其风险传递的高速性和传递过程的复杂性,都使得现有的会计披露体系难以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囊括于表内加以正确及时反映,会计信息披露不足。会计的反映、预测、监督职能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经济信息中的七成以上的数据来自会计,因此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必然与对企业经济业务所表现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与监督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作用和高风险特征,特别是相关性较强,决定了该类信息对报表使用者具有决策有用性。如何在财务报告中有效地进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与预警机制已成为金融工作者和会计界急需解决的国际性的理论与实务难题。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该选题获得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课题立项),立足于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安全,站在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角度,把会计学的前沿理论与金融学的核心问题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力图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根源和传导机制,从本源上预防和控制风险;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从会计的角度,重新认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企业资金及其运动中的表现特点,探索财务会计信息如何满足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以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理论为指导,针对金融电子化的实际情况,构建衍生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 李晶. 四川大学. 2006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 张微. 天津财经大学. 2009

[3]. 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 云茜. 山东财经大学. 2013

[4]. 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 于秋雯.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 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D]. 王岚. 河南大学. 2009

[6]. 中国银行天津分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与研究[D]. 李巍. 天津大学. 2015

[7].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D]. 陈帅. 青岛科技大学. 2012

[8]. 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与防治体系构建研究[D]. 张维.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9]. 中国银行风险早期预警模型及应用研究[D]. 曹杨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10].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D]. 黄颖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