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信贷工作中的八个误区_银行论文

浅析银行信贷工作中的八个误区_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工作八大误区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银行信贷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增幅过大等问题,国家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并已取得了成效。银行信贷的过度投放对经济过热起了推动作用,这与一些银行落后的信贷经营理念有关。本文概括了当前银行信贷工作中应克服的八种误区。

误区之一:低风险业务的风险小。低风险业务由于有保证金或存单质押或银行等保证人担保,还款较有保障,一些银行由此普遍认为低风险业务的风险小,并授权支行直接操作。但低风险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操作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往往会酿成为高风险业务。操作风险具体表现:(1)保证金来源不具有合法性,保证金没有进保证金账户冻结;(2)存单质押手续不全,如出质人没有出具董事会决议和质押声明,没有签订质押合同;(3)银行分支机构对外担保没有取得总行的授权,担保不具有效性;(4)极易发生欺诈风险,如虚假的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银行担保,虚假的出质人等。近年来一些银行先后出现的大案要案都是发生在所谓的低风险业务上,资金损失相当惨重。银行应高度重视低风险业务的授信风险,对低风险业务谨慎转授权,严防操作风险。

误区之二:利润高的企业还款能力强。实际经营活动中银行通常将企业利润视为决定贷款能否偿还的主要因素,认为企业利润高偿债能力就强,忽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的还款资金来源于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而与经营利润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现金流量与利润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即使企业利润高,但由于应收账款增加、部分应付款优先支付等原因,使企业现金流量不能随利润的增加而增加,出现利润虽高但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的考察,重点关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筹资活动现金流虽可以作为还款来源,但具有不确定性,不应作为企业的主要还款来源。

误区之三:实力较强的保证人担保或足值抵押的贷款风险不大。一些银行对保证人或抵押物的关注更甚于对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关注,认为借款人的条件虽差一些,但有实力较强的保证人担保或足值抵押物,还款应无问题,从而放松对借款人条件的要求。但实际上,借款人本身的还款是第一还款来源,保证和抵押属第二还款来源,一旦出现借款人不能还款,银行将被迫处理抵押物或追索保证人,但这样也并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因为抵押物变现的成本很高,且价值往往会大幅下跌;追索保证人的诉讼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将是巨大的。银行不能期望通过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或被迫处置抵押物来作为最终的还款来源,而应着重加强对借款人本身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的审查。

误区之四:对大型集团公司授信借款主体的选择不重视。一些银行认为大型集团公司实力强,下属子公司多,由谁作为借款人并不重要,从而对借款主体的选择比较随意。实际情况是集团内各个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财务管理通常是分头融资,统一调度,关联企业间资金抽调行为十分普遍,个别关联企业还有意设置债务防火墙,一旦某成员发生债务纠纷,其他关键成员也不会受牵连。这使得银行难以控制贷款资金的最终用途,从而难以控制贷款风险。集团客户授信方案的制定、审查与单一客户不同,不仅要考察集团整体的授信承受能力,还应了解集团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模式,根据集团各成员自身实力及还款来源的不同选择具体的借款人。集团客户授信借款主体应尽可能选择实际的资金使用者和有实际还款来源的实体。

误区之五:争取优质客户业务只有靠关系和降低授信条件。优质客户融资能力较强,讨价还价地位较高,银行之间竞争激烈,这些无疑会增加银行拓展的难度,而一些银行往往只凭借关系或降低贷款利率等授信条件进行营销,忽视以授信产品和方案优势提升客户价值营销手段的运用。降低授信条件是以牺牲银行收益为代价的,银行信贷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别是在宏观调控信贷紧缩的形势下更应以有限的信贷资源尽可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对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的营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通过挖掘和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对优质客户要量身订做授信产品,紧密结合其上下游客户制定授信方案,突出产品的差异化,尽可能多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凭借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方案优势,实现由单纯的关系型营销向关系型和产品价值型营销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误区之六:只要是好客户,能否提供担保并不重要,即使企业在异地也可以给予授信。一些银行对自认为条件较好的客户放宽要求,给予信用授信,或者虽提供了担保,也只是关联企业保证,实则为信用授信;并且这些企业即使在异地也要积极给予授信。结果是信用贷款占比高,资本充足率降低;异地贷款多,贷后管理难度大。目前,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在银监会严格资本充足率监管政策形势下,银行应从严制定信用贷款的发放标准,在发放信用贷款时,要特别关注对风险资产限额及对资本要求的影响。异地授信存在贷后管理成本高、较难及时掌握信息、综合收益不明显等客观问题,一旦企业情况发生变化,在清债过程中,相对当地银行处于不利地位。银行应立足本地市场发展客户,对省外异地授信严格加以控制。

误区之七:能付息的企业没有必要实施授信退出。企业能付息并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企业经营是否正常。一些银行满足于企业能还利息而作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盲目办理转贷或续贷,对一些经营情况出现恶化的企业没有及时实施授信退出,甚至还给予追加,以致换来更大的贷款损失。实际上,选择依法收贷还是予以转贷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决策,若不认真区分情况,一味转贷,只会错失收贷时机,扩大损失,同时也使企业产生侥幸心理,弱化还款积极性。授信适时退出十分必要,因为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要对利息能正常支付的企业的生存周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对经营情况已出现恶化趋势、贷款质量和效益较差的客户坚决实施授信退出。

误区之八:贷款都已出账了,贷后检查没必要要求那么严格。银行在授信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轻贷后管理的现象,贷后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对借款人贷款资金用途和经营活动较少过问。认为贷款出账后,借款人有权调度、使用其借入资金,银行不必干预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这样贷款资金就很容易被借款人挪用,形成短借长用或逃废债务等风险。平时对借款人跟踪检查不够,对其经营正常与否、资产分布情况掌握较少,没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借款人一旦出现不利变化,银行势必十分被动。

标签:;  ;  ;  ;  ;  ;  

浅析银行信贷工作中的八个误区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