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会勋[1]2012年在《试论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其中,关于党政分开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从党政分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关键地位、党政分开与党的领导的加强和党政分开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方面展开。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廖继红[2]2009年在《简论党政分开与政治文明》文中研究表明党政分开是政党执政文明、党政关系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和难点问题。新形势下,加强政党执政文明建设,必须加大党政分开力度,规范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内涵,规范党政关系,规范党在政府过程中的运作模式。
吴桂韩[3]2007年在《论党政分开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文中研究指明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它既属于执政方式的范畴,也是建立科学执政方式的迫切需要,对于推进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党政分开,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发展。
曾宁[4]2017年在《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历史考察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短暂实行过的党政分开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党政分开及党政关系理论,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及党政关系具体实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处理党政关系、加强党的建设及实现党的领导的党政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对党政关系的探索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前,党政关系主要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党政分开进行初步探索。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党政分开,并逐步实现对党政分开的深入探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分开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本文以党政分开为切入点,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从提出、形成到转换的历史过程,为构建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型党政关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按照中共党史分期的方法和不同时期党政关系特点进行阶段性划分,以时间为序,在对改革开放前党政分开的历史进行简要考察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转变过程划分为1978至1987年、1987至1989年、1989至2012年、2012年至今四个时段。围绕这四个时段,在内容上,以党政分开的历史转换为序,在对党政分开实践过程和基本特点予以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党政分开,对新型党政关系进行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包括引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三大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历史考察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的背景与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探索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历史考察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历史考察的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历史考察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政关系的初步设想和列宁关于党政分开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政关系的核心要义。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改革开放前党政分开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党政关系大致经历了以党建政时期、党政相对分离时期和“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时期。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党政分开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党政不分的弊端日益显露,客观上要求对党政关系进行及时、合理地调整。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共改革开放初期党政分开的初步探索。针对改革开放前党政关系主要暴露出的党政不分的弊端,我国对党政关系进行了积极调整,初步探索了党政分开。通过对党政分开的探索,初步实现党的集体领导,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恢复和增强政府职能,使党政关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第四章主要阐发了中共十三大前后党政分开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党政分开进行了初步探索后,党政分开逐步形成。党政分开成为我国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党政关系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党政分开基本特征和内在实质的把握,对党政分开文件部署的解析,对党政分开具体实施的考究,进一步明确党政分开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即初步克服了党原有领导体制的弊端,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了党的领导作用。第五章主要揭示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分开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路径转换。党政分开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路径转换,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一个是集中对党领导水平的改善阶段,一个是集中对党执政能力的提高阶段。在这一路径转换的历史进程中,转换内容主要围绕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逐步展开,实现了党政关系的及时调整与完善。第六章主要强调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大致经历了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阶段、党坚持依法执政的贯彻落实阶段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的调整阶段三个时期。通过对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深入推进的历史考察与内容探析,明晰了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深入推进,具有能够更好地践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远价值目标、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七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考察的理性思考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这一部分形成对党政分开的理性思考,指出要客观审视党政关系,适时改善党政关系,以党政关系为切入点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政关系改善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未来党政关系的探索过程中,积极构建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型党政关系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的结语部分,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对于党政关系探索的历史价值,开启了我国对党政关系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良好开端。这部分强调指出党政关系处于动态发展中,是一个需要逐步变革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要在现有党政关系的发展基础上,把握党政关系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新型党政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张书林[5]2007年在《近年来党政关系问题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关于党政关系的内涵研究党政关系,首先必须对其概念内涵有一个全面科学的把握和明确的界定。关于党政关系的内涵,理论界和学术界近几年的认识逐渐理性、科学,表现在:破除了把党政关系仅仅理解为党委与政府关系的思维定势,开始更加理性地把握党政关系的内涵。(一)关
王磊[6]2002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政关系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执政党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迄今为止,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在经济文化条件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的,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由于这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得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体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与任何事物一样,这种领导体制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一体制通过自身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表现出一种历史合理性;另一方面,这一体制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缺陷越来越明显。早在二十世纪之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前后,列宁就将党政分开作为共产党执政的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社会主义各国的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期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不乏有深刻的教训。客观地讲,时至今日,共产党执政究竟应当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和国家的学说,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基础,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经验教训,最后,就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文章包括导论、结束语与正文三章。 第一章: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的有机统一关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领导关系以及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科学定位等问题。论文指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客观上要求实现人民群众历史决定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的有机统一,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逻辑前提。在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党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向导、引导者和指导者,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是政治领导关系。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领导关系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过程表现出来的;党的政治领导过程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党以政治先进性为基础,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获得人民群众的自愿拥护,从而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起到政治上的向导、引导和指导作用。当代中国党政关系实质上是党和人民群<WP=3>众的关系,是一种政治领导关系,而不是组织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质上就是党对国家政权的政治领导。党政关系的科学定位,对于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总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经验教训。在回顾了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党政关系探索的历程后,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经验教训。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实质上是把党混同于国家政权组织,把党政之间的政治领导关系变成了组织上的上下级关系。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都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继续实行这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具有极大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是:其一,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障碍。其二,它严重地影响和窒息了国家、社会和党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其三,它为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温床,大大增强了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其四,它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其五,它导致了党的自身建设发生重大畸变。其六,它导致党政机关臃肿,官僚主义严重,严重脱离群众。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之所以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就在于它把党政之间的政治领导关系变成了组织上的上下级关系,割裂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论文指出:首先,要正确理解“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在处理党与政权和非党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原则,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党与政权和非党组织之间是一种政治领导关系,而不是组织上的上下级关系,因此,必须把“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区分开来。其二,要党政分开,而不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其三,要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党代法、党大于法。其四,党政关系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第三章: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总体思路。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总体目标、基本途径、基本原则,并就当前要着重认识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党政关系的经验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形成党委全面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法律化、制度化的党政关系,形成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方面,要坚持党政分开的正确方向,使宪法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体制充分运转起来,另一方面,要实行依法治国,实现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同时,要积极探索党政分开之后党领导国家政权<WP=4>的有效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
张书庭[7]1988年在《党政分开与党的领导》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党的领导不仅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期以来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实行党政分开,不仅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对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禹海霞[8]2012年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的产生在世界政治文明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说,政党不仅是现代政治组织的独特形式,而且是它的中心。然而,政党要在现代政治中发挥应有功能,绝不能固步自封、僵化守旧,必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革。如果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缺乏改革意识、贻误改革时机或者改革偏离正确方向,不仅会给所在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也会给党自身的发展种下灾难的种子。历史所形成的基本结论是,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其性质如何,也无论其经历如何,只有通过自身改革,才能化解政党政治危机,只有实现政党现代化,才能赢得政党政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于1917年在具体的民族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并开始长期执政。近百年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改革的道路上始终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对此加以认真总结,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在理论上的认识再深刻一点,在规律上的把握再全面一点,对于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科学化水平有积极意义。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问题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以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对自身的意识形态、执政基础、党内民主制度、执政方式等进行的调整和变革,旨在通过对它们自身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和相互比较,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理论认识,以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在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方面,论文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分到总的思路展开论述。前四章以专题形式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四个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的革新、执政基础的巩固、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和执政方式的转变。在每个专题下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先分别梳理总结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改革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整篇文章布局采用由分到总的结构,在前四章分而述之的基础上,第五章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整体性经验,并形成若干理论认识。导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着重对政党改革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含义,继之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主要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革新问题的比较研究。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灵魂。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解释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关系到党执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本文通过对比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革新问题上的探索历程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形成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应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才能引导政党政治实践的正确发展。具体来说,自觉的革新意识是党的意识形态改革成功的前提;正确的推进策略是党的意识形态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始终需要重视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方法的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改革的重要保证;而党的领导人是否具有革新的魄力和能力对于开启和控制党的意识形态改革进程作用重大。第二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巩固执政基础(主要是指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的比较研究。执政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身之本。阶级基础规定着党的阶级性或党性,群众基础彰显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自身的阶级基础并扩大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基础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其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依靠力量,但因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不同尤其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其具体的内容构成和发展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知识分子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重视新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新要求;治理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举措。第三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问题的比较研究。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活力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总结比较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改革的实践,形成的主要认识是:改革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制度改革要根据本国、本党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改革党内民主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维护党员的主体地位;改革党内民主制度的重点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尤其是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规范制度建设并保证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第四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转变执政方式问题的比较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有无科学的执政方式,能否因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不同在执政方式上予以有效回应,关系到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和弘扬,关系到党的执政实践是否科学而高效,进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加强。因此,转变执政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比较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方式改革的实践,形成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顺应民主潮流,转变执政思维,根据执政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实现党政职能的合理划分,消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方式改革的首要问题;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局稳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方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方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指向。在上述专题性归纳比较的基础上,第五章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问题进行了整体性思考,并形成了若干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真正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要切实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各种考验,必须进行自身改革。(2)保持与发展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并获得成功,最根本的经验在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和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3)积极回应世情、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根本动力。政党所处的执政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挑战推动和催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启或深化自身改革,外压内需成为改革的动力。(4)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目标与保持长期执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相协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需要遵循这三大规律,在正确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5)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基本策略。改革要从整体上规划和安排,从自身内部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入手,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准确选择核心环节作为改革突破口,然后带动各环节整体推进。(6)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的经验做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必然要求。应当说,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多,把握难度较大。就研究对象来讲,除中国共产党外,还包括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个长期执政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苏联共产党,以及目前改革发展状况各异、党情十分复杂的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就研究内容来说,既要在纵向上对不同政党自身改革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还要在横向上对不同政党自身改革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成效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一些规律性思考。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涉及政党多、内容繁杂的课题,对作者的驾驭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就此做了艰难的尝试,期望在以下方面能有所作为:在研究对象上,突破学者多从单一政党进行研究的状况,通过综合考察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自身改革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突破当下研究中多针对政党某一要素的改革进行研究的状况,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执政基础、党内民主制度、执政方式四个方面的改革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和比较,形成若干规律性认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分到总的思路,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成败得失,既有微观方面的剖析,又有宏观方面的论述。毫无疑问,受自己知识、能力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每一党在每一历史时期改革状况的微观考查有所欠缺,不够深入细致;二是没有探讨东欧八国共产党自身改革的状况,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郭亚军[9]2006年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党政关系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相关,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党政关系的探索由来已久,党政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其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是新型党政关系体系逐步确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关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明确新型党政关系的构建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理顺党政关系的前提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党政分开的含义;阐明了党的自身建设与新型党政关系构建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强调了要理顺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 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党在实践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党政领导实行分任制,正确区分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突出强调了党和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我国党政关系模式的因素。 对新时期党政关系的前景展望,即党政关系要朝着党政关系法制化、构筑新型制约与监督模式以及创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的方向发展。
王焕清[10]2008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政府关系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政党和政党政治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政党执掌政权形成了政党与政府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党与政府关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调整党与政府关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党与政府关系。针对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党与政府关系,8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以“党政分开”为突破口来调整党与政府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党与政府职能分开。“党政分开”的初步实践使传统的党的集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初步改变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党与政府关系。但是,党的十三大以后党与政府职能分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矛盾,因而一度陷入停滞,“党政分开”渐渐淡出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党中央领导集体思考党与政府关系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党与政府关系改革的原有部署进行调整,开始以执政党的思维方式探索党与政府关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为突破口来理顺党与政府关系。党与政府关系的改革由“党政分开”过渡到规范党和政府及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行为上来,党通过人大来实现对政府的领导,基本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党与政府关系,但是完全实现党与政府关系规范化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与政府关系历史演变轨迹,从中得出如下启示,党与政府关系宜有分有合、良性互动,坚持党的领导是理顺党与政府关系的前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理顺党与政府关系的关键,走向法治化是理顺党与政府关系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试论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J]. 范会勋.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2
[2]. 简论党政分开与政治文明[J]. 廖继红.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3]. 论党政分开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J]. 吴桂韩. 南方论刊. 2007
[4].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历史考察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D]. 曾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5]. 近年来党政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 张书林. 理论与现代化. 2007
[6]. 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D].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02
[7]. 党政分开与党的领导[J]. 张书庭. 学术交流. 1988
[8].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D]. 禹海霞. 山东大学. 2012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研究[D]. 郭亚军. 东北大学. 2006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政府关系的历史考察[D]. 王焕清. 新疆师范大学. 2008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政分开论文;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