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需要大兴社会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兴论文,科教兴国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为了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社会科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国家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只有既大力繁荣自然科学,又大力繁荣社会科学,才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造我国下一世纪的辉煌。
一、社会科学是振兴国家的重要精神力量
科教兴国战略所追求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阶段,人们已普遍认同社会科学对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仍有些人对社会科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还认识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其实,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思想文化的进步,社会科学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力量。本文着重从以下四点来说明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通过为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科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来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关系的思想武器。它通过影响国家、政党制定的政策和确立的体制,制约着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前,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上的失误,我国实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经济体制的弊端日趋突出,大量的人力、财力被用于所谓的阶级斗争上,挫伤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以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两亿五千万农村人口竟然吃不饱肚子。这种状况,使得“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一原本属于哲学理论的认识论问题,成为了“思想路线”、“政治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这一大讨论由此成为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成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制定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理论先导。20年来,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概括了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社会科学的成果指导着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广泛的领域,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20年中,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功不可没。如70年代末,当安徽的一些地方在暗暗地实行包干到户时,使许多人心存疑虑,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坚决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位学者深入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实地调查,撰写了《包干到户问题应该重新研究》的文章,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论证了包干到户的巨大经济效益,并从理论的高度论证了其合理性,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央提交的有关研究报告,为我国构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邓小平曾经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解放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未能解决又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肯定改革对解放生产力的作用,就必然要肯定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决策依据的社会科学理论对解放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至于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新形势下所产生和存在的许多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社会分配不公、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也需要通过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党和政府制定科学决策,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
第二,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的主体性状况,即劳动者作为生产活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主性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劳动者的主体性有两个直接来源,一是内在的潜力。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调动他们身上蕴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劳动者的主体性。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等,其中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则主要是通过用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武装劳动群众,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人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张家港市于90年代所创造的奇迹,就生动地证明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具有的显著作用。
第三,通过改进生产管理工作,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管理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社会科学中的管理科学等应用于生产过程,能改进对生产的组织管理,有效地协调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优化生产过程的社会组合,从而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少企业管理工作较过去有所加强,涌现出海尔集团等一批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但总的来说,生产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硬技术水平相差20年,软技术(即管理)水平相差30年。因而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要使我国企业经济增长出现新的飞跃,必须形成技术、体制、管理三大创新互相促进的机制。如果说,技术创新主要属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所解决的问题,那么,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主要依赖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应用到生产过程来实现。
第四,通过与自然科学协同合作,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必要的科学材料及新的具体研究方法,后者尤其是哲学理论为前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在知识经济大潮迅猛到来的今天,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人员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研究对象进行艰辛的探索,才有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同时,要做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和解决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诸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问题仅靠自然科学或者仅靠社会科学,都不能圆满解决。这就要求加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家的联盟,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力合作,共同攻关。
二、社会科学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本文作者以为,社会科学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导向性。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各种技术)在知识形态上,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它们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一个国家、地区、企业而言,在决定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方向、规模和程度方面,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从事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决策阶层、决策者。对普通劳动者而言,是否掌握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同样影响着他们掌握和运用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方向和水平。我们要使科技和教育真正起到振兴社会主义中国的作用,不能不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问题。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前途。
二是间接性。除了管理科学等学科外,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生作用一般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们往往通过影响领导者的社会决策和劳动者的主体性发挥作用。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具有描述、解释、预测等基本功能。社会预测是社会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科学的预测功能越发达,其研究成果就越能被领导者们所接受,从而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就越大。这就正如毛泽东所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但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39页。)群众掌握正确的理论, 则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宣传教育工作。可见,社会科学作用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必须经过一定的转化环节,表现为比较曲折复杂的过程。
三是长期性。正确反映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一经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经过传播普及,能够影响一代人、几代人,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社会科学能够长期地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多世纪以前,它所提供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在于这些科学的理论、这条路线能够长期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诚然,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性认识也要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和发挥其生命力,但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能长期起作用,反映社会发展一定过程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基本路线在它们所适用的范围内能始终起作用,则是应该明确肯定的。
三、为再创中国辉煌而大兴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振兴国家的重要力量。我们既要看到科学对改革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须正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这种力量还需极大地加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必须大兴社会科学,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
第一、各级党政领导要对社会科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首先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要认识到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而科技进步理应包括社会科学的繁荣在内。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体制转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重大课题。如此艰巨的任务,迫切要求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舍此,我们不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陷于被动,无从实现振兴国家的目标,甚至可能危及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是学习理论要带头。领导干部能否学好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的关键。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领导干部努力学习,经过实践锻炼,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也有个别人不愿学习,不求进取,极少数干部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提高洞察事物本质、把握规律、驾驭全局的能力,创造性地做好领导工作。再次是相关措施要得力。各级领导要把繁荣社会科学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其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在增加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深化社会科学体制改革,实施精品战略,激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等方面,都应采取得力的相应措施,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例如,长沙市委、市政府于去年组织的首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公开招标活动,今年又将10个课题成果转交给有关工作部门转化的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党委、政府的决策水平,又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举措。
第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奉献。作为繁荣社会科学最直接的力量,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明确主攻方向,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牢牢扎根于群众和实践,不断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社会科学理论。要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上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增强人民群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此,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敢于开拓创新,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解决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理论落后于实践以及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成果还不多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教育普及工作亟待加强。能不能实现科教兴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是否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包括社会科学知识水平,或者说,是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各级领导不但要带头学习理论和科技知识,而且要组织领导好教育事业和对干部群众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在进行优先发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忌重智力开发,轻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做法。在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技术和社会科学同时并举。针对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较为突出,人们思想呈现错综复杂局面,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实际,当前特别要重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使之真正深入人心,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
总之,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繁荣和普及社会科学,再加上着力抓好自然科学的创新和普及,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宏伟目标。
标签:科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教兴国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