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30例,分别对其实施介入支架治疗及常规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病变血管血流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结果上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关键词:介入支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的第三大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因为管壁发生障碍或血流动力学的障碍出现脑病的缺血缺氧性疾病,脑组织发生坏死,患者表现出暂时的或持续的弥漫性脑损害。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临床开始发展通过介入术进行该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1]。为了研究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对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疾病与治疗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30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16例,14例女性,最小年龄52岁,年龄最大72岁,平均(61.13±3.1)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女性12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62.02±3.5)岁。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两组患者无差别(P>0.05),对比结果有效。全部患者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脑梗塞29例。全部入组患者疾病确诊,对自己所要接受的治疗及本研究知情,配合度及耐受性较高,无严重肝肾疾病,无精神障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排除有严重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有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愿参与本研究或配合治疗,中途转院或死亡的患者[2]。
1.2治疗方法 设定一个治疗疗程的时间为一年,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1021076)300mg/d,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75mg/d,持续半年后,改为服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1021076)100mg/d,持续半年。观察组行介入支架治疗,具体措施为:分别于股动脉,椎动脉和颈内静脉置入6F,8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后行血管造影,目的在于确认狭窄动脉的部位及狭窄程度。得到确切数值后,于病变近心端置入6F,8F导引导管,将微导丝沿导管插入,对狭窄血管处经球囊进行扩张,支架放于狭窄处。在确认释放支架后各处血管供血及动脉的扩张均无异常后,手术结束。术后24h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基础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指标。术后3-5d将动脉鞘取出,压迫穿刺处半小时,在确认穿刺处未出现渗血后绑弹力绷带,患肢制动6h。手术结束后坚持服药治疗一年,治疗方法同上[3]。
1.3观察项目和指标 观察比较在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病变血管血流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情况(评价依据为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病变血管血流情况上的比较 在同一2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情况无显著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一年不同方法的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的比较 分别评价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半年及一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现,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无显著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运行受阻而导致的疾病,在进行治疗时,治疗的原则为消除血管狭窄,改善脑血管血流状况[4]。药物治疗只能满足基础治疗的要求,无法根治疾病,手术治疗具有严格的适应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对患者伤害较大,患者年老体弱,难以承受[5]。介入治疗因为其所具有的创伤小,介入的导丝柔软,支撑力好,可终生使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开展[6]。
在本研究中,经介入支架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经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说明介入治疗对于改善血流运行具有良好的效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介入支架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本研究因为纳入患者的数量较少,且未对全部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治疗顺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期待临床早日进行大样本研究,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维,代昌飞,张绒等.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1633-1634.
[2] 邹蓉,曲晓宁,周艳玲等.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2-64.
[3] 杨一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604-605.
[4] 杨增烨,郭改艳.支架置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5):100-102.
[5] 刘玉娥,李志波,张婧娴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2):119-121.
[6] 李卫东.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6):77-78.
论文作者:王耀恒1,薛可龙2,于海洋3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支架论文; 脑血管疾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论文;